登录

资源经济学

百科 > 经济学分支学科 > 资源经济学

1.资源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资源经济学的孕育阶段(17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

  这个阶段包括西方经济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古典主义阶段和新古典主义阶段,构成资源经济学的许多思想、内容,就包含在这两个阶段的许多经济学大师的论著中。

  资本主义,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迅速增长,是以大量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尤其是矿物燃料和原料)为前提的。这种社会存在反映在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的著作中,他们最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一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发展前景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马尔萨斯等持悲观态度。由于古典主义侧重关注的是资源供给对财富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故“代价决定论”(包括劳动价值论)成为这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理论。所谓“代价决定论”,是指财物的价值由生产财物必须付出的代价(生产费用成本或劳动等)决定。

  新古典主义对资源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四个方面:1.边际效用价值论;2.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3.均衡价格理论;4.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外部性理论

  总之,在资源经济学的孕育阶段,经济学已为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作好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准备。

  2.资源经济学的产生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从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的80年中,世界人口由10亿猛增到20亿,导致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结束于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电气化的新纪元,使全球的生产力得到更加高速的发展,致使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偏远地区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地下矿产资源成为现实,从而大大促进了资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时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于是从发展资源部门(产业)经济和解决世界性的资源及环境问题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建立资源经济学的需要,资源经济学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应运而生。

经济学分支学科
部门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保险学
不确定性经济学
保险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财政学
产权经济学
畜牧业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供应链物流学
第三方物流学
灯塔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服务经济学
非生产领域经济学
分销物流学
风险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
房地产经济学
非稀缺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规模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公司金融学
工程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
工业经济学
国土经济学
国防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
国际统计学
过剩经济学
国际金融学
公共管理学
宏观经济学
海洋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后勤学
混沌经济学
护理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结构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经营经济学
经济动力学
公共财政学
计划经济学
经济预测学
基本建设经济学
激进派经济学
金融学
金融工程学
实验金融学
金融市场学
经济控制论
价格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
建筑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
经济伦理学
近代统计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社会学
家庭经济学
军事经济学
经济政策学
家政经济学
科学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空间经济计量学
快乐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开发经济学
会计公共关系学
理论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务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劳权经济学
马歇尔经济学
民生经济学
民族经济学
描述统计学
农村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农业生产经济学
新经济地理学
品牌生态学
品牌经济学
品牌学
区域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
企业物流学
企业经济学
契约经济学
歧视经济学
气象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人事管理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
神经元经济学
商品运输学
商业经济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
生物经济学
商品学
数理统计学
水利经济学
商业地理学
投入产出经济学
推断统计学
统计学
土地经济学
图书馆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
物流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技术学
物流会计学
物流经济学
维基经济学
物资经济学
污染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
心理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现代物流学
宪政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现代金融学
心理统计学
新货币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信息系统经济学
运输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邮电通信经济学
渔业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电子商务物流学
资源经济学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战争经济学
知识产品经济学
转轨经济学
综观经济学
自然资源经济学
质量经济学
自然灾害经济学
知识经济学
[编辑]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力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1931年哈罗德·霍特林发表了《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这被认为是资源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在中国,第一本土地经济学研究专著——《土地经济学》(章植著)于1930年问世。随后相继出版了张丕介的《土地经济学导论》、朱剑农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等著作。显然,这个阶段国内外建立的资源经济学还主要限于单种资源(如土地)和单门类资源(如可耗竭性资源)的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还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末阶段和80年代初至今阶段。80年代初之前,资源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重心是资源短缺或危机问题,之后是可持续性问题。

  80年代初之前阶段的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五高”的特点:人口高增长;经济高增长;高消耗且“用后即弃”的生产方式;高消费且“用后即弃”的生活方式;高城市化进程。“五高”导致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祸害:土壤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生物多样性降低、森林面积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混乱的城市化、海洋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空气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在如此严酷的现实面前,迫使人们开始了对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进行反思。如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些科学家首次提出“资源科学”的概念;6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留重人提出“公害政治经济学理论”;60年代末,美国博尔丁提出 “地球飞船经济”论;英国戈德史密斯从自然资源需求出发提出建立“平衡稳定社会”;等等。

  在这种反思思潮中,也有一些人(包括经济学家)犯了矫枉过正的片面性。60年代后期出现的罗马俱乐部就是这部分人的代表。他们提出了以反增长或零增长为特征的另一种发展观念。二次大战结束至80年代末完成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导致社会生产力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还使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切都给了这种对人类未来抱过分悲观的态度的发展观以有力的反驳。因此,在实践中,它既没有为发达国家所接受,更遭到发展中国家的抵制。

  这时期出版了不少有影响的论著,如;《增长的极限》、《自然资源经济学—问题、分析与政策》、《环境经济学》等。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情。由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都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从而导致社会实践对资源经济理论的迫切需要与已有资源经济理论的供给短缺产生尖锐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促进从事资源经济研究的机构在世界各国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进而使资源经济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这期间,世界各国先后出版了一大批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论著,如见诸于文献的主要著作有:《最后的资源》等。

  在此期间,不少国家的大学纷纷增设资源经济学学科和增开资源经济学课程。如到1993年美国就有13所大学,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巴西等二十几个国家共有几十所大学这样做了。

  中国大规模开展资源经济研究始于50年代。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各个部门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资源调查、评价、区划和开发利用规划及资源保证程度分析等研究工作。这些基础性工作所取得的大量成果,为我国资源经济学的研究、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的资源经济研究和资源经济学科的发展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许多高等院校竞相建立了“资源环境学院(系)”,资源经济或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机构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大批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经济方面的论著相继出版,如:《生态经济学探索》等。

2.资源经济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资源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性质

  资源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一是指在资源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它属于基础资源学类;一是指在现代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它属于应用经济学类。

  资源经济学的学科性质需要分三个层次来界定:

  1)它为狭义资源经济学,即自然资源经济学

  2)它属于交叉学科,即自然资源科学与经济科学交叉形成的学科;

  3)它属于应用经济学大类中的生产力要素经济学

4.资源经济的基础科学和基础理论

  资源经济学最贴近的基础科学是资源科学和经济科学。资源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既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又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属于自然科学理论的除了资源科学体系中的有关理论外,常用的有物质平衡理论再循环理论热力学定律环境污染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多种数学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理论等。属于社会科学的主要有伦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含产权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等学科中的一系列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理论、价格理论和产权影响(作用)价值运动的理论。

  我国要建立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资源经济学,这就决定我们不仅不能把西方资源(或环境)经济学原封不动地引进来用,而且,在创立自己的资源经济学时,还必须从全面清理西方资源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尤其是那些属于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开始。

5.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资源经济学是一门跨度大、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的边缘交叉学科,必须运用多层次多种类的方法体系来进行研究。这个方法体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资源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或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即基本方法论。它是哲学思潮或流派影响(常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经济学家的意识,并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或方法意识,再体现在他们的研究活动和理论之中的结果。它讨论的是资源经济学的价值观、真理观和科学观之类的根本性问题。主要内容有:对资源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哲学思考或资源经济世界观;如何认识和判断资源经济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如何看待资源经济活动主体(个人及其群体);资源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价值标准是什么;等等。人们通常说的西方资源经济以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或统称为个人功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资源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就是指它们分别以这两种哲学思潮作为各自的基本方法论。

  第二层次是资源经济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或者说,是经济学家观察经济事实、从事理论研究、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诸如:归纳法演绎法抽象法分析和综合法总量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存量分析法流量分析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在教科书上都可看到。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笔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用经济细胞方法来建立资源经济细胞价值理论(为一般经济细胞价值理论的特殊形式),以此理论作指导,来认识资源经济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或资源社会生产中的各种矛盾,用资源细胞演化方法(属于发生学方法的特殊形式)来建立资源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三层次是资源经济学的技术性方法,即为了使资源经济学理论更趋完善和精确化而对特定研究对象或理论所采用的具有技术性质的具体方法。诸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心理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时间路径分析法逻辑框图分析法等等。

6.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要构建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需要研究反映资源经济学研究对象----资源经济活动的众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要研究此概念体系的逻辑结构。同时,还要研究此逻辑结构的表现形式----资源经济学的叙述结构或章节结构。资源经济学的逻辑结构,即资源经济学的概念体系。它是一张全面反映资源经济活动的巨网,其中的每一个概念就是这张巨网上的一个网结。要编织成一张完整的网,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1.逻辑起点和起始范畴

  资源是资源产业生产的财富。单个资源体是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作为经济细胞的资源,包含资源经济社会的一切矛盾或矛盾的胚芽,资源经济这个社会经济有机体,就是由资源经济细胞发育生长起来的。故资源经济细胞理论是资源经济学的逻辑起点,资源是资源经济学的起始范畴。

  2.核心范畴

  资源和资源价值两个范畴都包含资源经济社会的一切矛盾和矛盾的胚芽,但资源范畴没能把资源(客体)对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意义包含其中,而资源价值范畴包含了这一经济意义。研究经济意义是经济学不可或缺的任务。故比较这两个范畴,资源价值范畴更能担当核心范畴的重任。资源价值又有毛(总)价值与净价值之分,但又以资源净价值最能反映资源(客体)对主体的经济意义,故资源净价值是资源经济学的核心范畴,资源经济学的其他范畴、概念都受它的制约或主导,或者是它的展开,或者是由它引伸出来的。

  3.理论主线

  资源经济学的理论主线是资源价值规律。此规律可概括为:资源的价值由资源生产的产出和投入共同决定,资源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由让渡的有用属性份额及其权利束规定交换比率的必然性。资源价值规律是社会根本矛盾----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可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资源的效用的有限性的矛盾-- --在资源经济领域的表现形式,它着重反映的是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的“得”和“失”的矛盾。这一资源价值的内在矛盾是贯穿资源经济学始终的逻辑主线。

  4.统一概念的方法

  我们用来统一资源经济学概念群的方法,是经济细胞方法。在运用此方法之前,需要明确资源经济学的两个特点:其一,它是国民经济的构成部分。因此,如果把国民经济当作社会生物个体,那么,资源经济(产业)就是这个个体的一个器官。故在构造资源经济学概念体系时,就不能依葫芦画瓢似地按马克思用经济细胞方法构造《资本论》概念体系那样来构造资源经济学概念体系;其二,资源经济学还有一个不同于《资本论》的特点:对于《资本论》来说,资本是它的核心范畴,马克思用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三分结构来构造资本主义经济的逻辑结构。对于资源经济学来说,也不能依葫芦画瓢似地把资源资本(或资产)当作资源经济学的核心范畴,用资源资本(产)的生产过程、资源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源资本生产的总过程的三分结构来构造资源经济学的逻辑结构。因为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能或都要转化为资本或资产的,也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能或都要进入市场的,但这些不能或不要转化为资本或者进入市场的自然资源也需要成为资源经济学的客体研究对象。

  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认为,应该用二分法来构造资源经济学的逻辑结构:

  1)资源的生产过程和资源价值的形成过程。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两种形式的经济细胞----资源内涵模式和资源价值模型----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又是如何由资源形式的细胞生长成资源企业和资源产(行)业的;

  2)作为国民经济有机体器官的资源产业,以提供资源供社会消费(利用),来发挥其社会功能。这一部分的中心任务是分析资源的优化利用。为此,先要分析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此之前还要弄清资源家底,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对资源进行核算,以及分析地球自然系统的经济服务承载力。最后,分析资源的利用效果及如何把资源纳入《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问题。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