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货币经济学
1.新货币经济学的背景
“新货币经济学”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1)在2O世纪8O年代首先提出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一种经济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最初是由费希尔·布莱克(Fischer Black,1970)、尤金·法马(Eugene Fama,1980)及罗伯特·霍尔本人(1982a)在其各自的论述中用来解决关于货币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新货币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是在电子货币产生后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加之主流经济学家沿着传统理论研究路径的探索,现存的货币理论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哈恩难题”与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
从2O世纪6O年代开始,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对货币理论缺乏有效的微观基础而感到不满,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1965年,帕廷金(Don Patinkin)在其名著《货币、利息与物价》中,将货币(实际余额)作为第n+1种商品加入瓦尔拉斯关于n种商品的超额供求等式体系之中,将货币与商品交换按照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加以研究,把货币视为一种特殊商品纳入到商品交换体系中。结果在这个体系中商品和货币得到了统一,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统一到了一个均衡分析框架之中。因此,他宣称彻底解决了经济理论史上长期遗留的“两分法”问题。帕廷金清楚而深刻的表述是其著作成为货币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的样本,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赞誉和推崇。帕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发展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和希克斯理论,所以后人称之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
正当经济学家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的确立而欢呼的时候,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哈恩(Frank H·Hahn)提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过程中会具有正的价值?哈恩在1965年指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有一个涉及其存在性的基本问题,即货币经济模型是否存在均衡状态?进一步说,有什么能保证这样的一个经济体中,所有均衡状态都是货币交易而不是物物交换呢?在物物交换中,货币的价格是零。既然个人对货币的需求源自效用函数中的真实货币余额,那么真实货币余额为零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然而,确实存在使真实货币余额等于零的两种情况,而且这两种情况走了两个极端:一是商品的货币价格为正,但个人名义货币余额为零;二是个人的名义货币余额为正,但商品的货币价格无穷大。这可以合理地推出,第二种情况下的货币毫无价值,也就不存在货币需求。因此,存在一种并非重要的非货币的均衡状态。只有假设虽然货币毫无价值但仍然存在对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在这样一种很值得怀疑的前提下才能证明,存在一个货币价格为正的均衡状态。如果不能确定货币具有正的价格,就不能保证帕廷金传统的均衡是一种货币均衡而不是一种物物交换的均衡。哈恩对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的这个反诘就是著名的“哈恩难题”。
后来的研究者试图从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来说明货币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贮藏手段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资产的收益率比货币的收益率更高。而在每期收益率均高于货币自身收益率的其他资产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法偿货币在与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中会具有正的价值呢?这个问题是由巴塞尔大学教授赫维格(Hellwig)提出的,并被称之为“修正的哈恩难题”。在赫维格看来,现有货币理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在没有解决货币为何具有正价值的情况下,货币经济学家们构造了许多引入货币因素的理论模型,赫维格认为这些理论模型都是无本之木,货币经济理论必须全面改造。面对“哈恩难题”,正统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其中有著名的帕廷金的“效用函数中的货币”理论(MIU模型)、克劳尔的货币先行约束理论(CIA模型)和萨缪尔森的世代交叠模型(OLG模型)等。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彻底地解决哈恩难题,使传统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
主流货币经济学对哈恩难题解答的无效性,迫使正统经济学家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难题,从而促进了货币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先前未被重视的货币经济学观点逐渐地受到世人的注意和讨论。其中,最有影响的学说是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内生论和新货币经济学(史密森(Smithin),2003)。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的浪潮不断涌现,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特别是电子货币的迅速发展,使新货币经济学受到了当代经济学家的重视。
3.新货币经济学及其思想的发展
虽然霍尔首先提出了“新货币经济学”一词,但并未被人们接受。罗伯特·格林菲尔德(Robert Greenfield)和兰德·伊格尔(Land Yeager)总结了布莱克、法马和霍尔先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所论述的完全竞争条件下金融体系的运作模式,并把这个新的理论体系按这三位经济学家的姓氏首字命名为“BFH体系”,以纪念这三位经济学家对该理论体系所做的贡献。
4.新货币经济学的理论结构
新货币经济学产生以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5.新货币经济学的理论意义
传统货币理论坚持什么是货币已不成问题的思维惯性,将货币纳入到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这不管是在西方的传统货币经济学理论中,还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中都是如此。帕廷金将货币作为n+1种商品加入到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中,这从表面上解决了“两分法”问题,但是它只是将货币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引入到模型中,而货币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在交易中具有正的价值却没有说清楚,从而使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本质问题的争论没有结果。在国内,我们从教科书或者是经济学、金融学专著中见到的货币定义几乎都是相同的,即马克思关于货币的传统定义,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其实马克思本人对这个定义是很谨慎的,曾多次提到他所研究的货币仅限于黄金,信用货币不属于其研究的范围。可是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个前提,把它当作千真万确的普遍真理而抱住不放,所有的货币金融理论的提出都是以其为基础。
哈恩难题所导致的货币经济学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货币的本质,加强对货币自身的研究。新货币经济学则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它用演化的观点提出货币演进的最后阶段必然是记账媒介和交易媒介分离,即货币职能分离。新货币经济学的观点可以说是一反货币职能统一的传统,试图将货币职能进行分离。这是关系到货币经济学微观基础的重大问题,货币经济学要存在、发展,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逻辑上说,既然货币是分工和专业的结果,货币职能发生分离也是完全可能的,西方经济学者在探讨货币发展史时也论证了这一点。
现实中成功的例子是智利发展单位(UF),智利发展单位是在智利通货膨胀远比现在高很多的情况下创造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智利,人们进行买卖交易和签订长期合同时,不光使用他们的货币(比索),也使用智利发展单位。智利发展单位有些像货币,因为有一些贸易是通过它来完成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智利发展单位的硬币或纸币形式。智利发展单位是一个度量单位,就像米或者克,但它在购买力上具有稳定的价值。智利发展单位的稳定性以及比索的不稳定性,使得发展单位和比索之间的比价不断变化。发展单位实际上是以这个比价描述的,它由政府的统计学家们以消费价格指数为基础经过计算而得到的,所以发展单位拥有稳定的价值。新货币经济学在智利的经验对我国货币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中的支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纸币支付方式开始向无纸化电子支付方式转变。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形成了日益庞大的新市场,在客观上促成了新的交易媒介手段——电子货币的出现。由于政府反应谨慎,使电子货币成为l6世纪以来第一个被政府和市场同时认可的新“货币”,相应地,社会经济中出现了两种生成机制完全不同的货币体系。这要求有与此相对应的新的货币理论产生,新货币经济学就适应了电子货币发展的需要,同时电子货币的发展也为新货币经济学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借鉴新货币经济学的观点,提出适合我国电子货币和电子交易市场的货币理论,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