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凯恩斯经济学

百科 > 凯恩斯 > 凯恩斯经济学

1.凯恩斯经济学简介

(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

  1、凯恩斯经济学——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新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凯恩斯经济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 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后来西方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二)就业通论概论

  1、通论

  在凯恩斯看来,一社会的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价的概念。凯恩斯协作本书的最终理由是想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经济学的二分法

  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分为两个部分:经济学原理和货币学原理。凯恩斯不同意这种二分法,在批评的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他说:把经济学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另一方面是货币理论。凯恩斯的二分法实际上是主张把经济学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种二分法对后来的经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3、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在凯恩斯以前,剑桥的经济学家,例如庇古,把失业分为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个范畴,认为包含了全部失业。凯恩斯接受了传统经济学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个范畴,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个失业范畴:非自愿失业。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定义是: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

  4、就业通论概要

  凯恩斯经济学的诠释者迪拉德对就业通论一定理形式作业提要,并绘制了图表。

(三)消费倾向和乘数

  1、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在通常情况下,总消费量主要取决于总收入量,而消费倾向本身的变化是次要的。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总消费量对总收入量之比,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之比。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净收入的改变、资本价值的意外收益的改变、利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和预期的改变。

  2、乘数

  凯恩斯利用边际消费倾向概念建立投资乘数理论。乘数概念是凯恩斯的学生卡恩在《国内投资与失业关系》一问中首先提出来的。按照卡恩的就业乘数,当净投资增加时,总就业增量将是初始就业增量的一个倍数。凯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数概论,提出了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是表示投资增量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乘数是建立在消费倾向这一主观心理因素的基础上的。凯恩斯认为:乘数是公众心理倾向的函数。

(四)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所说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指的是预期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凯恩斯把资本资产的未来收入看作是预期的这项投资的未来一系列年收入,把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看作是预期的资产的重置成本。而且,他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凯恩斯在《通论》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讨论投资引诱。投资引诱理论是他的就业通论的最重要的部分。按照凯恩斯的看法,只有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超过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过重置成本,继续投资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对资本家产生投资引诱。

(五)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又译作灵活偏好,是凯恩斯所说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指的是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关于流动偏好的起因,凯恩斯认为是来自三种动机(货币需求三动机说):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现金的愿望。交易动机又分为收入动机和营业动机。谨慎动机是指为了防止以外事故和抓住没有预见到的有利的购买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投机动机是指为了专著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凯恩斯认为,处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的反映不很灵敏。货币供给有中央银行决定。货币供给量分两部分:一部分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要,一部分满足投机动机的需要。

(六)货币工资和价格

  1、货币工资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货币工资有伸缩性,存在失业时,货币工资会自动下降,失业将随之减少,直至恢复充分就业。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的上述观点。在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不变时,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工资。关于货币工资降低是否增加就业量的问题,凯恩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效率三者不变时,货币工资降低是否直接趋向于增加就业量。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家边际效率或利率受到货币工资降低的影响时是否存在增加就业量变的直接趋势。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另外,凯恩斯还不赞成传统经济学关于通过降低货币工资以增加就业的政策主张。

  2、价格理论

  传统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量是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价格水平。而凯恩斯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价格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水平。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货币数量增加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a)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只要存在失业,价格就不会受任何影响。(b)当货币数量增加后,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变小,另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仍然很大,这时增加产量就会遇到一系列“瓶颈”现象。(c)当充分就业这一最后临界点已经达到时,增加货币供给就会直接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在长期内货币数量的改变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凯恩斯认为,这不是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历史结论问题。

(七)经济周期

  凯恩斯说,经济周期是非常复杂的现象,要对经济周期作出完全解释,他的就业通论中每一因素都是需要的,特别是,消费倾向的波动、流动偏好状态的波动以及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全都发生作用。但是他认为,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凯恩斯从繁荣后期危机突然发生说起。他认为,在繁荣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当繁荣还在持续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可靠性突然发生怀疑,或者由于新生产的耐用品存货不断增加使先行收益出现下降或怀疑的征兆,因而幻想破灭。在衰退其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之,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在萧条其间,处于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减少,利率因而下降。利率下降又导致成本下降。这一切,促使投资资本增加。又由于收入下降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所以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经济在经历了萧条和复苏之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了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重新崩溃时,危机又会突然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   

(八)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所说的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在于刺激投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凯恩斯还认为,政府最聪明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社会控制投资率,增加投资;另一方面,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不过,凯恩斯强调说,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着重于投资。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认为赤字财政有益。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观点,而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

2.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cs),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Post-Keynesian Mainstream),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造一个所谓和谐统一的新经济学殿堂。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次大战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在诠释、扩展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融合新古典经济学而形成的。

  1、新古典综合派的由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其大加推崇。为了使凯恩斯主义更易为经济学界所接受,较好地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服务,不少被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发表研究、解释《通论》的论著,对它进行修订和理论扩展工作。对《通论》的拓展研究因二次开发大战后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得日益迫切。新古典综合派正是战后经济发展变化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古典综合派虽然是在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但是,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说的综合起始于战前。

  2、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阿尔文·汉森 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者,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被誉为美国凯恩斯主义的建筑设计师。在理论上,汉森原始研究经济周期和危机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奉者,对凯恩斯理论曾持有异议。1937年起,他到哈佛大学任教后转向信奉凯恩斯理论,并在美国积极鼓吹和传播凯恩斯主义。他的宣传凯恩斯注意著作,使凯恩斯理论“通俗化”、“美国化”。代表著作有《充分复苏,还是停滞》、《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凯恩斯学说指南》、《美国的经济》、《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

  (2)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希克斯197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一生发表的论著甚多,所设计的理论范围也较为广阔。希克斯引进一般均衡和序数效用分析构成其价值理论,从而使英美正统经济学大为改观。他在评论凯恩斯《通论》时所提出的IS—LM模型,在现代经济学中广泛运用。希克斯的代表著作有:《价值与资本》、《消费者剩余理论的重建》、《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需求理论的修正》、《资本与成长》。

  (3)保罗·A·萨缪尔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1970年因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提高了经济科学的定量分析水平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萨缪尔森几乎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均有自己的改正、补充、精炼或发展。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经济学》、与多夫曼和索洛合著《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主要论文有:《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国际贸易和生产价格的均衡》、《资本理论的寓言和现实性:代用的生产函数》、《处于困境的自由主义者》等等。

  (4)詹姆士·托宾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托宾的研究比较侧重在货币方面,究其根源是金融市场及有关问题。较突出的成就是资产选择理论和货币经济成长理论。资产选择理论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代表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国民经济政策》、《经济学论文集:宏观经济学》、《十年来的新经济学》、《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和经济计量学》等。

  (5)罗伯特·M·索洛 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直接在萨缪尔森指导下培养起来的经济学家,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资本理论和经济成长理论方面。他与多尔夫曼等合著的线性规划一书是有名的著作。他的代表著作有:《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资本理论与报酬率》、《美国的失败性质与原因》、《增长理论:说明》;论文《经济增长理论》等。

  (6)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公司财务定理。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80年出版三卷集的论文集:《宏观经济学论》(第一卷)、《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第二卷)和《财政理论和其他论文集》(第三卷) 。

  (7)阿瑟·奥肯 195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是肯尼迪与约翰逊总统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他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 “可能产出额”的“奥肯定理”。其代表著作为:《繁荣政治经济学》、《平等与效率》。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收入决定论

  新古典综合派把凯恩斯的宏观收入决定论和新古典的均衡价格论综合为一体,力图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并据以提出新的政策主张。收入决定论是关于社会总产量从而总就业量、总收入水平有那些因素决定、怎样决定的理论。

(三)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

  1937年,希克斯第一次提出了IS—LL分析。20年后,汉森提出这一分析工具,并将LL曲线改称为LM曲线。凯恩斯有关利率的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确定性,二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商品市场也达到均衡。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了凯恩斯理论的缺陷,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型。

  1、IS—LM一般均衡模型

  在商品时常中,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随着r递减而减少.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S是Y的递增函数。希克斯认为,将I=I (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收入与利息率的另一种关系,形成IS曲线。下式决定了均衡收入:I(r)=S(Y) 在货币市场上,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货币需求为L=L(r,Y)。货币供给有政府决定,是个既定的量,货币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函数,当下式成立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M=L(r,Y)货币供求相等点的轨迹形成LM曲线。它表示在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处于各种均衡态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种组合。将方程I(r)=S(Y)与M=L(r,Y)联立,可求得未知数(r,Y)的解,这个解就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这就得到一个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交点E代表一般均衡态。这一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点。在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状态时,收入水平达到稳定均衡。

  2、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变动

  IS—LM曲线的交点所确定的收入和利息的均衡组合,会随着两条曲线中任意一条的变动或两条曲线同时变动而改变的。 IS曲线的移动源于需求的变动,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改变。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的IS曲线同LM曲线在较高的均衡点表示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利率组合。反之,就相反。 LM曲线的移动主要源自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的LM曲线同IS曲线在较高的均衡点表示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低的利率组合。反之,相反。 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右移动,收入增加,利率提高。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向右移动,收入增加,利率下降。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向右移动,只要两者配合适当,结果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理论体系

  新古典综合派的整个理论由其基本理论体系、经济增长论和经济周期论等构成。基本理论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加上工资刚性假设条件的总供给曲线;二是从IS—LM模型到处的需求曲线;三是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求曲线的结合。

  1、总需求曲线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为:I(r)=S(Y),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r,Y),将以上两式联立,把Y和r作为未知数,可得出总需求 Y和价格P的关系式:Y=F(P)该式即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的公式。总需求曲线AD表明,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总收入(或总产量)的变动方向相反。总需求曲线是从IS—LM模型推倒出来的,而该模型又是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结合,所以,总需求曲线体现了两种理论的综合。

  2、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S曲线的求取方法。为了简化起见,有些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者,将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的曲线以一条水平线来近似代表它。这样,总供给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水平线,它表示在尚未到达充分就业产量以前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另一部分是垂直线,它描述达到充分就业产量以后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由于总供给曲线形如反写的“L”,所以,又将它称为反“L”形总供给曲线。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综合。

(五)宏观经济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政府通常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起来使用,以求同时实现上述几项宏观调控目标。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场水平的经济政策。政府调整总收入和支出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为: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

  2、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主要工具有三:公开市场业务,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调整法定准备率。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张是针对30年代大萧条的,当时,有效需求不足,失业严重。政府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放松银根,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新古典综合派指出,二次大战后的经济状况与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迥异。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也应该多样化,政策组合方法应有所改变。在50年代,汉森等提出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60年代前期,托宾、海勒等人主张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60年代后期以后进入政策多样化时期。

3.后凯恩斯学派

(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

  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也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

  • (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 (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

  •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

  •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3、后凯恩斯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

  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

  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斯拉法认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他自己编造的一套“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以为这就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价格却不决定于生产技术,而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会之间谈判所确定的工资、利润之间的消长。斯拉法还以他的商品价格理论体系表明,商品的价值最终是由劳动决定的。每中商品价格决定的方程都是劳动函数。商品都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来的。后凯恩斯学派认为斯拉法的“还原”原理既坚持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还解决了马克思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

(三)收入分配理论

  1、对新古典综合派分配理论的批判

  2、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

  斯拉法对于利润率和价格相互关系所作的分析,以及由商品标准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不变价值尺度”,为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 (1)罗宾逊的分配理论 罗宾逊增长模型

  • (2)卡尔多的分配理论 卡尔多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和利润率的公式总是有效的。

  • (3)帕西内蒂的分配理论 帕西内蒂的经济增长模型

  • (4)斯拉法的分配理论

(四)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依据其收入分配理论提出的。他们主张:

  1、改进先行税收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

  2、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

  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

4.新凯恩斯学派(New Keynesians)

(一)新凯恩斯学派的由来和发展

  1、原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曾在西方宏观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但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而受到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凯恩斯主义无力应付现实和理论的挑战而陷入困境,从主流派正统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席卷西方宏观经济领域,凯恩斯主义日趋衰微。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2、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原凯恩斯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新凯恩斯主义是原凯恩斯主义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击后,汲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的学派的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并在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是原凯恩斯主义的复兴。

  3、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和特点

  非市场出清假设是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这一假设来自原凯恩斯主义。但是,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是:

  (1)假定工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而是可以调整的,只是调整十分慢,须耗费相当的时日。

  (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一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二是理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征是:否认新古典的二分法,认为经济是非瓦尔拉斯均衡,实际不完全性是重要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

  1、名义价格粘性论

  (1)菜单成本论

  有关菜单成本论的文献很多,其中代表性理论为:菜单成本和经济周期论;近似理性经济周期模型;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等。

  (2)交错调整价格论

  交错调整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

  2、实际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实际价格粘性论,除了上面提到的“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外,还有: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性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

(三)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指明的权限,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类:一是名义工资粘性论;而是实际工资粘性论。

  1、名义工资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的代表性理论有: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等。

  2、实际工资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比较多,其典型理论有: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和局内—局外人理论。

  隐含合同论包括公开信息隐含合同论和非对称信息隐含合同论。

  效率工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资和劳动市场;效率工资的微观基础;效率工资和失业。

  失业滞后论也包括三方面:纯局内人的工资调整;有局外人压力的工资调整;失业的持久性和工资调整。

(四)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

  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政府干预有积极作用。

  1、利率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利率有两种选择,一是正向选择,二是反向选择。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是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银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对银行收益的直接影响。利率还对厂商有激励作用,能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银行利用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作为检测机智,可以辩识出厂商稀罕风险的程度和将贷款给不同厂商的风险性。银行最优利率通常不等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所以,信贷市场出现配给。信贷市场出现配给,是自由信贷市场中银行依据利率的选择效应,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理性行事的结果,不是国家干预的产物。

  2、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贷款抵押品有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前者是指,当信贷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银行通过提高贷款抵押品水平来增加还贷款的可靠性,减少坏帐的风险,增加银行收入。同时,还抑制了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后者是指贷款抵押品水平的递增会增加贷款的风险,降低还款的可靠性。银行可以根据这两者确定最佳抵押品水平。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同时起作用,信贷市场会出现多重均衡态,市场机制失灵,通过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失灵。

(五)新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

  1、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价格政策建议的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富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新凯恩斯主义者在交错调整价格论和菜单成本论中提出了大体相似的政策建议。这两个政策建议都主张通过政策干预去协调经济人的行为,纠正市场失灵,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

  2、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工资理论,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释了工资粘性和失业问题,并提出若干关于工资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建议主要集中于局内—局外人理论和交错劳动合同论等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照样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政府出面敢于劳动合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缺乏可行性。

  3、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

  (1)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为了实现稳定产出的目标,政府罪有应得的货币政策是:货币量市场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起价格变动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然而这两种政策对雇员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不太稳定,而后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比较稳定。

  (2)信贷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政策建议是:政府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应该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信贷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使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