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标准成本

百科 > 成本会计术语 > 标准成本

1.什么是标准成本[1]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的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

标准成本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泰罗制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它在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差异的分析、差异的处理等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它以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为基础,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出成本差异,使差异成为向人们发出的一种“信号”;以此为线索,企业可以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并据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克服缺点,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2.标准成本的分类

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标准成本

西方企业采用的标准成本有多种,按照制定标准成本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分类,分为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由于基本标准成本不按各期实际修订,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理想标准成本是现有生产条件所能达到的最优水平的成本,这种成本难于实际运用;正常标准成本是根据正常的工作效率,正常的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正常价格等条件制定的标准成本,它一般只用来估计未来的成本变动趋势;现实标准成本,是根据适用期合理的耗费量,合理的耗费价格和生产能力可能利用程度等条件制定的切合适用期实际情况的一种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一般采用这种标准成本。

3.标准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

目标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指产品、劳务、工程项目等在生产经营活动前,根据预定的目标所预先制定的成本。这种预计成本与目标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就称 为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一般指单位成本而言,它一般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估计成本等,而标准成本相对来讲是一种较科学的目标成本。

计划成本是根据计划消耗定额计算的,表示计划期预定成本;定额成本是根据目前使用的定额计算的。企业应通过各项措施,有步骤地降低现行定额,以求达到计划中所规定的成本水平。

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定目标成本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推动全体职工人人关心成本,形成民主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4.标准成本的用途

1、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

成本控制的标准有两类:一类是以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水平为依据;另一类是以应该发生的成本为依据,如各种标准成本。

2、代替实际成本作为存货计价的依据

由于标准成本中已去除了各种不合理因素,以它为依据,进行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计价,可使存货计价建立在更加健全的基础上。而以实际成本计价,往往同样实物形态的存货有不同的计价标准,不能反映其真实的价值。

3、作为经营决策的成本信息

由于标准成本代表了成本要素的合理近似值,因而可以作为订价依据,并可作为本量利分析的原始数据资料,以及估算产品未来成本的依据。

4、作为登记账簿的计价标准

使用标准成本来记录材料,在产品和销售账户,可以简化日常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工作。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上述账户按标准成本入账,使账务处理及时简单,减少了许多费用的分配计算。

5.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般情况下,在制定标准成本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经营水平,在以下三种不同的原则中进行选择:一是理想标准成本,它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的成本水平;二是以历史平均成本作为标准成本,它是指过去较长时间内所达到的成本的实际水平;三是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这一标准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通常,正常标准成本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小于历史平均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具有客观性、现实性、激励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下列具体的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中。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某单位产品耗用的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是由材料的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材料的价格标准通常采用企业制定的计划价格。企业在制定计划价格时,通常是以订货合同的价格为基础,并考虑将来各种变化情况,按各种材料分别计算的。

材料的用量标准,是指单位产品耗用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数量,通常也称为材料消耗定额。材料的用量标准应根据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工艺的现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情况和降低成本任务的要求,考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必要损耗,并按照产品的零部件来制定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消耗定额。

因此,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可利用下述公式计算:

单位产品耗用的第i种材料的标准成本=材料i的价格标准×材料i的用量标准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材料i的价格标准×材料i的用量标准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规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是由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和直接人工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就是标准工资率,通常由劳动工资部门根据用工情况制定当采用计时工资时,标准工资率就是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它是由标准工资总额除以标准总工时来计算的,即:

标准工资率=标准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人工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也称工时消耗定额,是指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工艺方法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产品生产加工所经过的程序,确定的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生产工人工时数。在制定工时消耗定额时,还要考虑生产工人必要的休息和生理上所需时间,以及机器设备的停工清理时间,使制定的工时消耗定额既合理又先进,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因此,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可按照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标准工资率×工时用量标准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由制造费用价格标准和制造费用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制造费用价格标准,也就是制造费用的分配率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标准制造费用总额÷标准总工时

制造费用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其含义与直接人工用量标准相同。其计算公式为: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用量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成本按照其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前者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后者相对固定,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制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时,也应分别制定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4.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卡

制定了上述各项内容的标准成本后,企业通常要为每一产品设置一张标准成本卡,并在该卡中分别列明各项成本的用量标准与价格标准,通过直接汇总的方法来得出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6.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

为了同时提供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三项成本资料。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

无论是借方和贷方均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其余额亦反映这些资产的标准成本.

(二)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差异

在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时,应将实际成本分离为标准成本和有关的成本差异,标准成本数据记录;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而有关的差异分别记入各成本差异账户。各差异账户借方登记超支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

(三)各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

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在月末(或年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1、结转本期损益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坏。此外,这种方法的账务处理比较简便。但是,如果差异数额较大或者标准成本制订得不符合实际的正常水平,则不仅使存货成本严重脱离实际成本,而且会歪曲本期经营成果,因此,在成本差异数额不大时采用此种方法为宜。

2、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当然,这种做法会增加一些计算分配的工作量。此外,有些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不一定合理,例如闲置能量差异是一种损失,并不能在未来换取收益,作为资产计入存货成本明显不合理,不如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参加损益汇总。

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差异的类型(材料、人工,或制造费用)、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原因、差异的时间(如季节性变动引起的非常性差异)等。因此,可以对各种成本差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材料价格差异多采用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闲置能量差异多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其它差异则可因企业具体情况而定。值得强调的是,差异处理的方法要保持历史的一致性,以便使成本数据保持可比性,并防止信息使用人发生误解。

7.标准成本应用的原则[2]

标准成本的应用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企业环境相对稳定

事实上随着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增加,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随时面临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国内企业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的程度又十分明显,加之市场价格信号的瞬息万变,企业经营的环境已经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而标准成本的起源是依赖于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所以目前的标准成本的应用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非适用于全部的加工制造行业。不然标准就变得没有标准。

2、企业产品相对稳定

同样客户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大批量的生产模式也受到极大的挑战,受到企业产品单一化无疑是末日黄花。这种趋势迫使企业必须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使得自身产品差异化和特性化,产品的变化也因此复杂。

3、BOM规范管理

BOM作为产品的基石必须坚实稳定,但频繁的产品改进与研发人员的业绩构成现实的矛盾。研发人员经常为零星的性能改进而疲于奔命,造成产品的BOM朝令夕改。笔者甚至看到一家国际知名的制造企业的BOM更改单多如牛毛,而且经常发生BOM错误。由此,产品的成本波荡不定,很难分析产品成本得变化情况。产品的改进、BOM的更改应当阶段化,程序化并严格控制,并且应当进行严格的审核。

4、企业生产模式一般为少品种、大批量

如上所述,标准成本一般不适应客户化的定制产品的成本管理,除非产品的主体存在共性的部分。在稳定环境下标准成本可以得到较好的使用。

5、标准项目不宜过多。

差异项目的设定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企业控制和管理的需求。一般来说差异项目不应超过10个,很难想像如果定义过多的差异之后如何发现真正的焦点。

6、物料价格波动相对稳定。

物料的标准成本不应随波逐流而任意修改。物料应按照ABC分类法进行管理。比如对于5000元以上的单个物料成本变动幅度超过10%时更改标准成本,对于2000-5000元的物料单个物料成本变动幅度超过15%时更改标准成本等。企业必须有一个控制的框架。同时价格的差异不应成为采购人员的主要考核制表,价格最好由一个专门机构批准,并定期监控价格的趋势对成本的影响。

7、成本模拟控制

因为BOM或物料标准成本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存货和产品成本的价值。事先的成本模拟变得尤其重要,因为企业可以事先预测到成本的变动金额,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8.标准成本建立的意义[1]

标准成本制度的产生,标志着“先干后算”的成本核算模式被“先算后干”的成本核算模式所代替,对成本的控制从事后发展到了事前。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既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进行经营决策,又有利于简化日常成本核算。自该制度产生起,就深受西方企业界的欢迎,尤其在采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工厂里得到了广泛运用。该制度的局限是仅适用于生产经营条件相对稳定的生产部门。建立和运用标准成本的意义归纳为四点:

一是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运用标准成本进行预算的编制和分解,能使各项预算指标更加符合生产实际,消除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人为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预算完成准确率。

二是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清晰。通过揭示标准成本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这样就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各成本中心之间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标准成本差异就可以体现出来。

三是有利于成本控制。明确成本中心的责任后,使成本控制的责任下放到车间和班组,便于车间和班组把成本标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个人,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考核,使奖金与成本业绩挂钩,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是有利于决策。一方面管理层可根据差异分析情况作出采取新工艺、新操作、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管理层针对标准成本状况,作出营销决策。

9.标准成本的建立[1]

成本标准是针对明细作业在各成本中心而制订的,它分为消耗标准和价格标准。而消耗标准又分原料消耗标准、辅料消耗标准、直接燃动力标准、直接人工标准和制造费用标准;价格标准分为物料价格标准、半成品价格标准、能源价格标准和人工价格标准。

(一)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历史消耗资料及生产操作规程、计划值

成本标准不能只由财务部门制定,而一定要有一个权威机构制定和修订标准,制定标准应由技术部门、生产车间和财务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另外,对于一个集团公司所属不同地域的分厂,还应设定一个地域修正系数。比如有的分厂地处平原,有的则地处山区或丘陵地区,那么这些分厂在制造同一产品所支出的成本必然会受人工费、运输费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

(二)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这一类

具体包括材料成本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四大项九种,设置口径较细。要为各种成本差异专门设置许多总账科目进行核算,如:对材料成本差异,应设置“材料价格差异”和“材料用量差异”账户;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设置“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账户,并详列于利润表中。

(三)标准成本要整合,则从标准到生产实际的信息量必然非常庞大,光靠手工计算是不可能的

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作为标准成本管理平台,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勾稽关系的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10.标准成本的修订[1]

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标准,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形成之后,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企业可以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降低成本指出途径。

制定的标准成本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应是不变的,在企业的组织机构、外部市场、产品品种等发生较大变化时,是有必要进行修订的。但是等到上述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往往差异已经较大了,给日常的差异分析工作带来不便,增加了分析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根据以往的经验,标准成本至少应在三年进行一次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修订。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