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
1.什么是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传统上是指在企业内部,为使销售、生产、采购、物流、人力配置、财务等各种职能,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一系列、方方面面的管理、运营之活动的总和。
经营管理也就是企业经营管理(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usiness),在学科上可以解释为企业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2.经营与管理
经营与管理既有一致性,又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㈠管理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而经营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㈡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包括企业、政府部门、非营利公益组织等),而经营则只适用于企业,立足于商业活动;
㈢管理旨在提高团队作业的效率,而经营则目标定在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经营又是管理的一个子集,是管理职能的延伸与发展,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交换、流通、推广等过程为中心,经营的功能日益重要而为人们所重视。企业管理的职能,自然要延伸到研究市场需要,开发适销产品,制定市场战略等方面,从而使企业管理必然地发展为企业经营管理。
3.如何建设经营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尤其是基于企业核心资产(实体资源、人才、知识)的经营管理制度。
㈠建立经营管理制度的意义
应借鉴成功企业的成熟经验,重视资产,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将企业资产的价值增值空间发挥到最大。
㈡经营管理制度体系
一个传统行业企业的资产制度,一般涉及到技术开发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含会计核算)、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情报信息管理、质量管理等若干领域。一般应包括:资产开发方面的管理制度,资产权益(权益的取得、维护、保护)方面的管理制度,资产对外许可、转让、合作管理制度,资产档案管理制度,资产投入产出考核制度、资产融资管理制度、资产评估管理制度、资产审计管理制度,资产投资管理制度等等,其制定原则,既要考虑到资产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企业的资产存量,又要考虑到资产之间的联系和管理的特殊要求。
经营管理制度,实际上是对企业资产的形成、积累、评估、管理、使用和创新整个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的制度。
㈠专业化管理:企业应根据中国的有关资产的法规和资产确认、计量等方面的准则,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资产的培育和开发,根据企业自身的文化传统、技术水平、管理经验、核心业务和科技实力,以及本地资源、市场、生产条件等优势培育和开发独具特色的资产。
㈡财务化管理:把资产的管理,列入企业的财务管理范畴,由财务部门协同各专门机构,对资产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价,在财务系统的支持下,对企业内价值高的资产进行集中、分类、管理,通过市场或非市场途径传播,使之得到消费者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并关注其价值的变化。
㈢创新化管理:在使用资产的同时,要建立资产的创新制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增强竞争力。企业要重视新产品的开发,重点开发根据新的知识及发明创造,采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等研制而成的新产品,必须重视以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主要职能的部门的建设。
㈣可持续化管理,要建立对从事资产的培育、开发、管理的人员的激励制度,如对研究出新成果的人员给予奖励等等。
4.经营管理的原则
㈠经营管理原则
在经营企业时,要顾及民主性、合理性、职能化的推进、公司全体与各个职员间是否协调、公司与社会是否协调,则以下原则非常适用。
㈡有关目标的原则
经营管理的目标不是支配,而是满足劳资双方为优先。所谓的满足是指处在某一时点下,从各个状况而言,双方都能同意的水准。也就是说,双方设定同意的目标。
㈢命令一元化原则
在原则上,一位职员只接受一位上司的命令。为了避免复数命令造成混乱局面,这是绝对必要的。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可以打破这项原则。
㈣分业与专业化原则
工作时应尽可能采用分业制度及专业制度,若想使本原则与命令一元化原则不致发生冲突,可引入“指挥参谋组织”(line and staff)制度。
㈤管理幅度(大)原则
它也称为“管理范围”(span of controle)。每个管理人员所管理的人数皆有一定限度。通常,作业员以15~30人为限,事务员以6~8人为限,企划方面以2或3人为限。不过,视情况而定,可弹性增减。
㈥管理层次(少)原则
管理阶层愈短愈好。如果拉得过长,不但命令传到低层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且内容亦有可能歪曲。本项原则必须与第五项原则相互协调。
㈦权限委让原则
权责对等,工作与权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工作交给部属时,必须连同权限一起委让。它的结果是,委让者必须管理委让出去的权限。
㈧分权化原则
权限委让必须遍及组织全体,这是分权化原则。有了分权化制度,就要具备完整的公司管理体制。分权化包含决定及执行。
㈨目标管理原则
分权化的结果,担当者必须自己设定目标,或与上司一起设定目标。成绩若相当不错,部属的自主性及参加意识便会相对地提高。
5.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是指经营者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建立认识,树立信念。
经营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人们往往以为,企业既然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者,其价值观当然应当是追求最高利润,这是绝对荒谬的。确实,利润是企业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没有利润企业就不能发展,甚至也不能生存。企业存在必须盈利。但是对利润的单一追求,在企业发展之中会成为一个枷锁,限制企业追求短期或者不可持续的目标,无法上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在任何时候,利润目标都不应是企业第一的目标,更不是唯一的目标。
6.经营思想
经营思想,是指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是由一系列观念或观点构成的对经营过程中发生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加总而来。具体地表现为六个观念。
㈠市场观念。市场是企业实现商品价值的场所。树立市场观念,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创造需求、培育市场。
㈢竞争观念。指对竞争的性质、手段、方法、结果的思想认识及态度。企业处理自身与市场竞争对手之间关系的经营思想,具有鲜明的客观、排他、风险和公平特性。
㈣创新观念。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思维创新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的创新,它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
㈤开放观念。是指一种现代管理意识,在经营管理领域里,指的是认识到经营管理的非封闭性,强调与企业外(尤其是先进企业)、不同经济系统,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相互作用,并在经营管理工中主动体现这种认识。
㈥效益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
7.经营管理职能
经营管理职能,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战略职能、决策职能、开发职能、财务职能和公共关系职能。
㈠战略职能
战略职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职能。因为,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影响这个环境的因素很多,变化很快,而且竞争激烈。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企业需要获得长期稳定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经营管理的战略职能又包括五项内容:⑴经营环境分析、⑵制定战略目标、⑶选择战略重点、⑷制定战略方针和对策、⑸制定战略实施规划。
㈡决策职能
经营职能的中心内容是决策。企业经营的优劣与成败,完全取决于决策职能。决策正确,企业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扬长避短,在风险经营环境中以独特的经营方式取得压倒的优势,决策失误,将使企业长期陷于困境之中。
㈢开发职能
开发不仅仅限于人、财、物,经营管理,开发职能的重点在于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发、技术的开发,以及能力的开发。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企业就必须拥有⑴第一流的人才,⑵第一流的技术,⑶制造第一流的产品,⑷创造出第一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企业在技术、人才、产品、服务、市场适应性方面都出类拔萃 ,企业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㈣财务职能
财务过程,是指资金的筹措、运用与增殖的过程。财务职能集中表现为资金筹措职能;资金运用职能;增殖价值分配职能以及经营分析职能。企业经营的战略职能、决策职能、开发职能,都必须以财务职能为基础,并通过财务职能做出最终的评价。
企业同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系统的诸多环节保持协调,这种同外部环境保持协调的职能,被称为社会关系职能,或公共关系职能。公共关系的内容包括:⑴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⑵与往来厂商的关系、⑶与竞争者的关系、⑷与顾客的关系、⑸与职工的关系、⑹与地区社会居民的关系、⑺与公共团体的关系、⑻与政府机关的关系。
8.经营计划
企业的经营计划,是指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编制和执行的,指导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计划。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的进一步具体化阶段,是企业全体职工的行动纲领。
㈠经营计划的特点
⑴经营计划具有决策性。它是以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前提,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制定和编制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⑵经营计划具有外向性。它与社会、市场和用户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基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⑶经营计划具有综合性。它的基本内容既包括市场调查、预测、生产、销售,也包括技术、财务和后勤,是指导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纲领。
⑷经营计划具有激励性。它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能激励企业全体职工为之而奋斗。
㈡企业经营计划的任务
⑴把经营目标具体化。具体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目标。
⑵分配各种资源。为了实现每一个目标,分配资源到各个环节。
⑶协调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动态的改变经营过程,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最高。
⑷提高经济效益。最终保障企业经营盈利目标的实现。
9.经营目标的内容
㈠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分类
⑴战略目标的特点。
①实现的时间较长,一般能够分阶段实行。
②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往往标志着企业经营达到了某一个新的境界,与过去有明显的变化。
③其实现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
④对各级经营管理层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⑤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费用开支。
⑵战术性目标的特点。
战术性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它的特点是:
①实现的期限较短,反映企业的眼前利益。
②具有渐进性。
③目标数量较多。
④其实现有一定的紧迫性。
⑶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
每个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其不同的战略目标。其基本内容,不外有三个方面:
①成长性目标。它是表明企业进步和发展水平的目标。这种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企业的经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成长性指标包括:销售额及其增长率、利润额及其增长率、资产总额、设备能力、品种、生产量。其中销售额与利润额是最重要的成长性指标。销售额是企业实力地位的象征,而利润额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现实经营能力,同时也表明了它的未来发展的潜力。
②稳定性目标。它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是否安全,有没有亏损甚至倒闭的危险。稳定性指标包括经营安全率、利润率、支付能力。
③竞争性目标。它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形象。具体包括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名次。
㈡分层次建立目标体系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分层次的。
⑴第一层,是决定企业长期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的总目标或基本目标。
⑵第二层,中间目标,分为对外与对内目标。对外目标包括产品、服务及其对象的选择、定量化,如产品结构、新产品比例、出口产品比例等;对内目标就是改善企业素质的目标,如设备目标、人员数量、比例目标,材料利用、成本目标等。
⑶第三层,具体目标,即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合理化与效率目标。如劳动生产率、合理库存、费用预算以及质量指标等。
㈢制定经营目标的作用与原则
⑴经营目标的作用
①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它能指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经营方向和奋斗目标,使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而且也为评价企业各个时期经营活动的成果确定了一个标准,以便减少盲目性,使企业的决策层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压力变成动力,引导企业一步一步地前进。
②协调各项经营活动。通过总目标、中间目标、具体目标的纵横衔接与平衡,能够以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为中心,把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出一种“向心力”,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最有效的协调。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
③团结全体职工。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层层制定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实施,能够把每个职工的具体工作同实现企业总战略目标联系起来,提高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出“全员经营”的新局面。
⑵制定经营目标的原则
①抓关键,即目标的关键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确定的总体目标必须突出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问题和关键性问题,关系到企业全局的问题,切不可把企业的次要目标或小目标列为企业的总体目标,以免滥用资源而因小失大。
②可行,即目标的可行性原则。总体目标的确定必须保证如期能够实现。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全面分析企业各种资源条件和主观努力能够达到的程度,既不能脱离实际凭主观愿望把目标订得过高,也不可妄自菲薄不求进取把目标订得过低。
③定量化,即目标定量化原则。订立目标是为了实现它。因此,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以便检查和评价其实现程度。所以,总体经营目标必须用数量或质量指标来表示,而且最好具有可比性。
④一致,即目标的一致性原则。就是总体目标要与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协调一致,形成系统,而不能相互矛盾,相互脱节,以免部门之间各行其是,互相掣肘。
⑤激励,即目标的激励性原则。经营目标要有激发全体职工积极性的强大力量。因此,目标要非常明确,非常明显,非常突出,具有鼓舞的作用,使每个人对目标的实现都寄予很大的希望,从而愿意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出来。
⑥灵活,即目标的灵活性原则。经营目标要有刚性。但是,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经营目标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改变不切时宜的目标,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及时调整与修正企业的经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