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控制力
1.产业控制力概述
所谓产业控制力是指在开放条件下,本国资本对某产业的国际控制力,通过产业控制力的实现,从而决定产品的定价权,控制财富的流量,实现产业的生存安全;同时,通过产业控制力的实现,可以改变产业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实现产业的发展安全。
对于产业控制力的理解,
第一,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通常理解的控制权上,股权的控制只是表象,真正的控制力是对其产业核心技术、标准和品牌的控制。目前,我们往往只是重视外资与国内资本谁的股份大,而忽视了问题的实质。上海大众 51%绝对控股的合资股权构架,成为中国汽车界股权构架的标准模式,但即使是改动桑塔纳轿车的一个门把手也必须经德方同意。
第二,产业控制力是指在开放条件下,本国资本对相关产业世界范围内市场的控制程度,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一国对某一产业的控制力弱化,即表示该产业的安全边界受到威胁。产业安全边界是产业是否安全的警戒线,通过对产业安全边界指标体系的考察来判断产业是否具有控制力、是否安全。同时,通过产业安全边界指标的实现,也是产业控制力的提升、产业安全维护的重要途径。
一国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该国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战略,根据本国竞争优势和发展战略,培养本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可以提升以品牌、标准和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控制力。然而,一国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水平等因素决定本国具有的产业控制权及其实现程度,进而决定维护产业安全的目标。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水平和在世界经济交往中的影响力具有显著的层次性,因而决定了产业控制力的层次性。通过对产业控制力层次性的梳理,有助于后发国家确立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诉求,以增进产业安全。
2.产业控制力实现的层次性[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互补的同时,彼此的竞争和影响也不断增强。各国的生产厂商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谋求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由此形成了广泛地理区域的,包括跨国公司、独资公司、合资公司以及外部独立供应商、经销商、R&D联盟和其他合作伙伴在内的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其中旗舰企业和当地供应商构成主体。处于核心的网络旗舰企业大多是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当地供应商中的高层级供应商主要承接旗舰企业与低层级供应商之间的中介活动,低层级供应商绝大多数位于低工资的制造区域。在这一分工格局中,以大型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发达国家处在价值链的两端,控制着产品标准、设计、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决定着财富的流向、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担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但是,随着以模块化为特征的“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大量应用,国际产业分工逐渐从垂直一体化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转变,也给后发国家实现产业控制力提供了可能性。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许多后发国家或者是以前在某些产业没有话语权的国家的厂商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其能力范围包含了低端的加工、制造以及中高端的设计、开发以及物流等综合服务,并进行全球经营、全球供应,能力得到了大大强化,甚至控制了某些模块很大的市场份额,直接对主导厂商产生了逆向控制,在产业价值链布局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在当前这一国际分工格局中,有的产业仍处于垂直一体化分工,发达国家控制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对产业有着绝对控制力。然而,有的产业受到“温特制”生产组织的影响,产业链(有时甚至是产品)被分解为许多模块,许多以往在该产业处于劣势的厂商通过参与某一模块或环节的研发、生产,对该产业的某一环节、有时甚至是整个产业都有一定的控制力。即使是垂直一体化分工,由于发达国家专注于高附加值的环节,对于一些低附加值的环节实行转移,其产业控制力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弱化。因此,由于产业控制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后发国家在维护产业控制力的过程中,可以遵循“对关键性产业中关键环节的控制权--对关键性产业的控制权--对大多数产业的控制权”的基本路径,逐步实现对产业的控制力。其中,最高层次是对大多数产业的控制权,中间层次是对关键性产业的控制权,最低层次是对关键性产业中关键环节的控制权。
(一)层次一:大多数产业控制权的掌控
在全球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下,全球产业链中标准的巨大利益和作用凸现出来,成为各个国家乃至众多企业瞩目的焦点。先发国家掌握着主导技术,主导性技术产业通过标准竞争获得的产业领先能力可能转化为产业持久的“比较优势”,影响到上、下游产业的竞争绩效。美国就是典型的代表。美国作为当今公认的“超级大国”,掌握着先进的技术,通过制定标准操纵着“游戏规则”,控制着产业链中的关键性环节和关键模块,进而控制整个产业。农业方面,美国的谷物生产历来在世界谷物的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左右。其中,有的谷物在世界总产量中的地位比重更高,例如玉米通常要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3左右。 2004/2005年度,美国的谷物出口占世界谷物出口总量的36.0%。先进制造业方面,宇航防务、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汽车制造居全球之首。以美国的航空工业为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航空制造商体系,能开发和制造最为完善的产品体系,既包括价值上亿美元的容纳诸多高科技设备于一身的先进战斗机、遍及世界各地的大型民航客机、种类齐全的各种军用特种飞机、各种军民用直升机和大量的通用航空飞机等平台产品,又包括作为飞机心脏的高性能发动机、极大提高飞机性能的机载电子设备、各种先进机载武器等各类与平台产品配套的分系统,还有更多的集成于平台和分系统中的高科技先进零部件产品。在世界航空航天100 强中,美国公司的数量占到一半,销售额则占到约2/3。在世界前10强中,美国公司占到了7家。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产业,其当仁不让为世界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戴尔、英特尔、HP、思科、甲骨文……不胜枚举。在2007年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美国位列第一。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前10强企业中,美国公司占5个席位;前50强企业中,美国公司占据18个席位;前500强企业中,美国企业占162 家,销售总额和利润额分别占全球500强销售总额的35.1%和38.5%。
(二)层次二:关键产业控制权的掌控
在国际分工的日益强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分工中的主动性也逐渐增强。产业分工一方面取决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及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产业运行的成本、国内相关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另一方面也受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如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工人的技术素质以及经济运行状况等。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某一产业或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基础或优势,则可以借此进入到相关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从而在某一产业具有控制力。以印度为例,近十多年来,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信息技术业在印度以强劲的增长势头迅猛发展。据世界银行的有关调查评估显示,印度软件出口的规模、质量和成本等综合指数名列世界第一。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当中,1/4的企业使用在印度开发的软件。现在,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在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印度占据其软件销售市场的份额高达60%以上。难怪比尔·盖茨惊呼:未来的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不是日本,也不是欧洲国家,而是印度。虽然印度相对于美国来讲,在大多数产业的控制力上不具有优势,而且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也很难像美国那样实现在大多数产业上的控制力,但是在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计算机软件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层次三:关键产业中重要环节控制权的掌控
发达国家在实现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在积极争取标准制定权、模块设计师的同时,将一些产业链中层次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比较优势,对某些产业的关键环节实现了控制力。VISTA五国,不像印度那样在一些关键产业领域具有控制力,更不像美国那样在大多数产业中具有控制力,但是这些国家却在关键产业的某些主要环节具有控制力。以越南为例,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积极的外资引进态度、稳定的政治环境等优惠条件吸引鞋、服装及计算机芯片的制造商。如制鞋方面,2005年越南制鞋行业实现了出口总值30.39亿美元,增幅达15%。截至2005年底,越南已有800多条完整的生产线投入生产,现已具备制造各类成品鞋的能力,每年的产能达到5.7亿双左右。400多家从事制革、制鞋及鞋用材料的企业遍布全国,雇员达100万人。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到以印度为代表的“金砖四国”,再到以越南为代表的VISTA五国,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其表现出来的产业控制力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后发国家应该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根据产业控制力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确立好本国产业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依据本国经济发展进程,从关键产业领域某些重要环节的控制力的实现,到关键产业的控制力的实现,最终实现大多数产业的控制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以模块化为特征的“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大量应用,一国要想实现大多数产业的控制力十分困难,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断感觉受到威胁,例如在IT产业美国逐渐感觉到印度的威胁。因此,一国产业控制力层次的实现,应该以关键产业的控制力的实现为重点。
3.产业控制力的实现途径[1]
产业控制力的实现途径――以Nokia为例
产业标准制定权、生产体制以及市场控制力是构成产业控制权的重要基础,也是产业安全的边界。本文将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每一层次产业控制力的实现途径。Nokia作为手机制造商,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加强向标准制定者和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型,成为移动通信的全球“领跑者”,具有较强的市场控制能力。本文以Nokia为例,对其进行产业控制力的实现路径进行考察,具有典型的意义。
(一)标准制定权:Nokia实现产业控制力的战略选择
20 世纪后半叶,国际生产领域以微软和英特尔为代表的“温特制”(Wintel)生产组织方式呈现出以模块化为基础,“以产品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整合、控制全球资源”的特点(黄卫平、朱文辉,2004)。标准背后的争斗隐涵着对经济霸权的争夺和国家利益的维护。市场与产品的竞争已非主要战场,企业间的竞争自标准制定即已开始。没有参与标准竞争的企业,只能徘徊于二、三流层面,听凭他人攫取高额利润。在“温特制”的生产组织方式下,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这一双赢的控制在生产的总架构和全过程中,在产品的零部件模块生产及控制产品的“软件”的制定过程中贯彻始终。Nokia在产业标准制定权方面具有远见的卓识,占有绝对的优势。目前,通过与高通合作,Nokia已经掌控了GSM、EDGE、CDMA、WCDMA、HSDPA、OFDM、WiMAX、LTE和其他各种技术标准,这充分显示了Nokia在知识产权和市场中的领导地位。Nokia在2007年收购全球第一大数字地图提供商Navteq,使得包括 Android和iPhone在内的众多平台都将在导航业务上受到了Nokia的控制。另外,2008年7月份,Nokia收购其之前未拥有的 Symbian公司的所有股权。基于Symbian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拥有融合性移动终端市场的60%份额。技术的垄断导致标准的制定,Nokia在扮演终端制造商的同时,已经开始向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因为手机硬件最终不如软件和服务来得赚钱,而且在信息通讯业也更具有控制力。
(二)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Nokia实现产业控制力的生产体制保障
技术进步促进产业技术的突破,在制度层面上引起生产体制的不断革新,生产体制的变革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技术变革的需要。以信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技术革命,使得计算机互联网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信息交流成本的降低、速度的加快,基于模块化与“温特制”的新标准化产品生产平台与组织体制日渐兴起,大型跨国公司通过掌握产品标准、市场规则、销售渠道,控制着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环节,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各个环节的最佳生产地点,并且也可能采用OEM或ODM的生产形式,借以降低生产成本。Nokia在生产体制上遵循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特征,在掌握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销售渠道、市场规则、产品标准和技术的同时,采用OEM或ODM的生产形式,节约生产成本,加快产品研发上市周期。例如,Nokia将把3G芯片的研发外包给意法半导体公司(ST Microelectronics),并将对外授权其调制解调器技术。同时,Nokia把一些低价位手机制造进行外包,从而进行裁员,节约成本。在这种全球化的生产体制下,生产、研发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价格竞争优势进一步明显。2008年7月份,正值市场疲软之时,Nokia多款手机降价,部分音乐、多媒体机种降幅达10%,此举对其他手机厂家已显微薄的毛利润形成更大压力,为手机巨头的扩张提供了可能。
(三)市场控制能力:Nokia实现产业控制力的目标
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占有率反映该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是产业控制力的显观表现,是产业安全警戒的直观体现,也是产业安全的重要边界。在某一产业中,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优势企业利用其在资本、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占领和控制国内外市场,并且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阻止新的企业进入,甚至挤并原有企业。从维信进入商用“维信”(WidSets),生产出国内第一款适用于市场上所有主流机型,用户无需注册即可享用“维信”服务,在手机终端上实现互联网WEB2.0服务的应用软件,到公开竞购奇趣科技,促进Nokia和其他公司在Nokia的终端平台上开发出各种创新应用,并且能够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使得Nokia在市场中占有极大份额。基于Nokia主导开发,Ericsson,Sony Ericsson,Panasonie,Siemens和Samsung等众多公司共同参与智能手机操作平台Symbian的智能手机以65%的市场占有率(2007年第四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拥有绝对优势。而拥有52.9%全球市场份额的Nokia几乎成为Symbian平台的代名词。Nokia CEO康培凯表示:“Symbian已是领先的移动终端的开放平台。通过这一收购和Symbian联合组织的建立,Symbian无疑将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移动创新平台。这将推动更多、更新的令人振奋的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吸引新一代消费者。”据统计,2007年Nokia在大中国地区共推出超过30款产品。从高端多媒体电脑手机Nokia N95和Nokia N81,到引领时尚风潮的Nokia 7500,再到性价比极优的入门级Nokia 1110系列手机,在每一个领域,Nokia都占据着领导地位,为中国用户不断带来更多价值和惊喜。同时,Nokia紧跟时代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步伐,推出环保手机和Nokia摩登波普系列手机。在新兴的亚洲市场,Nokia以全面的产品线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市场。CCS Insight数据显示,2008年由于新兴市场需求大增,Nokia手机全球占有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上扬至41%,稳居龙头地位。它在印度占有的市场份额大约已经达到50%,在中国目前每天约有超过1.3亿中国用户在使用Nokia的手机。中国市场继续保持Nokia全球第一大单一市场的地位。新兴市场的占有、软件服务的绝对占有使得Nokia在全球市场的控制能力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