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百科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1.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平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1918年6月18日出生在意大利罗马的一个犹太家庭里。17岁时进入罗马大学。1936年获得了罗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不久,鉴于欧洲行将陷入一场浴血战争,莫迪利安尼与妻子便向美国申请移民签证,并于1939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几天抵达美国纽约。

战争使他们感到美国的居留将是长久的。于是,他立即开始考虑如何最好地谋求在经济学方面的事业。他的运气不错,得到了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的奖学金。马尔沙克是莫迪利安尼的良师益友,他主要教莫迪利安尼学习宏观经济学。但最重要的是,莫迪利安尼从他那里学到了研究方法。马尔沙克强调建立检验性的假设的重要性,以及分析中数学和统计学的重要性。

1941年,马尔沙克离开新学院前往芝加哥大学,莫迪利安尼的正试训练便告终止。

1942年,在莫迪利安尼还是一个研究生时,马尔沙克帮助他在新泽西妇女学院谋得第一个教学职位。这项工作使莫迪利安尼拥有了集中精力于他的研究所需要的经济保证。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
历届获得者
1969拉格纳·弗里希
(Ragnar Frisch)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
1970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 Samuelson)
1971西蒙·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
1972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Kenneth J. Arrow)
1973华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1974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
1975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佳林·库普曼斯
(Tjalling C. Koopmans)
1976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77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Bertil Ohlin)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James E. Meade)
1978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1979威廉·阿瑟·刘易斯
(Sir Arthur Lewis)
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
1980劳伦斯·罗·克莱因
(Lawrence R. Klein)
1981詹姆斯·托宾
(James Tobin)
1982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
1983罗拉尔·德布鲁
(Gerard Debreu)
1984理查德·约翰·斯通
(Richard Stone)
1985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1986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Jr.)
1987罗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
1988莫里斯·阿莱斯
(Maurice Allais)
1989特里夫·哈维默
(Trygve Haavelmo)
1990默顿·米勒
(Merton H. Miller)
哈里·马科维茨
(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
1991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
1992加里·贝克尔
(Gary S. Becker)
1993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C. North)
罗伯特·福格尔
(Robert W. Fogel)
1994约翰·福布斯·纳什
(John F. Nash Jr.)
约翰·海萨尼
(John C. Harsanyi)
莱因哈德·泽尔腾
(Reinhard Selten)
1995小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E. Lucas Jr.)
1996詹姆斯·莫里斯
(James A. Mirrlees)
威廉·维克瑞
(William Vickrey)
1997罗伯特·默顿
(Robert C. Merton)
迈伦·斯科尔斯
(Myron S. Scholes)
1998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 )
1999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 A. Mundell)
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
(George A. Akerlof )
迈克尔·斯宾塞
(A. Michael Spence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2002丹尼尔·卡纳曼
(Daniel Kahneman)
弗农·史密斯
(Vernon L. Smith)
2003克莱夫·格兰杰
(Clive W.J. Granger)
罗伯特·恩格尔
(Robert F. Engle III)
2004芬恩·基德兰德
(Finn E. Kydland)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
2005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罗伯特·约翰·奥曼
(Robert John Aumann)
2006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Edmund Phelps)
2007埃里克·马斯金
(Eric S. Maskin)
罗杰·迈尔森
(Roger B. Myerson)
里奥尼德·赫维茨
(Leonid Hurwicz)
2008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
2009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Elinor Ostrom)
奥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E. Williamson)
2010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戴尔·莫特森
(Dale T. Mortensen)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编辑]

1944年,新社会研究学院授予莫迪利阿尼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同一年,莫迪利阿尼的第一篇论文《利息和货币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在有影响的《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该文基本上是他的博士论文的精髓。这篇论文在把当时被一般人认为是同过去完全决裂的凯恩斯的“革命”和古典经济学的主流统一起来。1944年,这篇论文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并很快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经典文献。

1946年,莫迪利安尼申请美国国籍得到批准,而成为美国公民。

1948年秋,莫迪利安尼荣获声誉很高的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学金,并受聘为当时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研究委员会的研究顾问,于是离开纽约。到芝加哥不久,他又接受了伊利诺斯大学的一个令人向往的职位:“期望与商业波动”研究计划主任。不过,在1949——1950年的整个学年里,他一直留在芝加哥,得以参加考尔斯委员会的工作而获益匪浅。一年以后,他提升为伊利诺斯大学的教授,在那儿,他一直工作到1952年调到卡内基技术学院为止。但是,莫迪利安尼继续与考尔斯委员会联系直到1954年。到那时,他通过几篇开拓性的论文和一本叫《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53年)的书,确立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这本书试图描述一个开放经济中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计量理论,并且回答了60个行为问题。作者也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艰难地计算了这个模型的参数。这是早期的经济计量学著作之一。

由于内部争吵,莫迪利安尼1952年离开了伊利诺斯大学。1955年开始,莫迪利安尼成为卡内基技术学院经济学和工业管理系的一员,他像该学院的许多同事一样,越来越把兴趣集中到研究有关企业经济学这个领域。他在卡内基任职,直到1960年为止。这个时期是富有成果的。

1957——1958年期间,莫迪利安尼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客座教授,同时,他撰写了有关企业财政理论的杰作。这时,他与默顿·米勒合作发表了《资本值、企业财政和投资理论》,载于《美国经济评论》(1958年)。文中提出的理论是如此新颖和独特,以致在学术界引起震动,在学者和实业者中引起极大的争论,直到30年后,这场争论尚未平息。这就是“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虽然这个定理是在严格的形式中阐述的,但它很简明:在没有税收和完全财政市场的世界中,企业的平均资本值依赖于其资本结构。他还和E·格伦伯格共同发表一篇当经纪人对预测作出反应时社会事件的可预测性的论文。这篇论文后来成了“合理期望理论”的支柱之一。

1960年,莫迪利安尼成为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访问教授,以后,除了抽出一年的时间去西北大学外,一直都呆在那里。

60年代末,莫迪利安尼主持设计一个大型的美国经济模型,即由联邦储备银行资助的并且至今仍由它来使用的MPS模式(M指马萨诸塞理工学院,P指宾西法尼亚大学,S指社会科学研究会)。

2.莫迪利安尼的对经济学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和最主要贡献

3.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

他的主要学术观点集中在他的学术著作中。他的主要学术著作包括:

  • 《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53年)
  • 《计划生产、存货和劳动力》(合作,1960年)
  • 通货膨胀条件为稳定住宅建设而采取的新的抵押设计》(1975年)
  • 《莫迪利阿尼文集》:第一卷《宏观经济论文集》、第二卷,《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第三卷,《财政理论及其他论文集》(1980年)。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