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百科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1.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简介

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于1948年出生在塞浦路斯Nicosia,他拥有塞浦路斯和英国双重国籍。皮萨里德斯于1970年在埃塞克斯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71年在同一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他到伦敦经济学院求学,于1973年在该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生导师是数理经济学家森嶋通夫。皮萨里德斯于1974-1976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学习,1976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此后留校任职至今。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他在伦敦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本科毕业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

皮萨里德斯现任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他还是该校经济表现研究中心负责研究项目的主管,1976年以来他一直在该中心任职。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工、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

皮萨里德斯于2005年与莫滕森共同获得了IZA劳动经济学奖。他还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计量经济学协会会员。

  • 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外电报道,瑞典皇家学院11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塞浦路斯裔、英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三位学者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
历届获得者
1969拉格纳·弗里希
(Ragnar Frisch)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
1970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 Samuelson)
1971西蒙·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
1972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Kenneth J. Arrow)
1973华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1974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
1975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佳林·库普曼斯
(Tjalling C. Koopmans)
1976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77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Bertil Ohlin)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James E. Meade)
1978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1979威廉·阿瑟·刘易斯
(Sir Arthur Lewis)
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
1980劳伦斯·罗·克莱因
(Lawrence R. Klein)
1981詹姆斯·托宾
(James Tobin)
1982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
1983罗拉尔·德布鲁
(Gerard Debreu)
1984理查德·约翰·斯通
(Richard Stone)
1985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1986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Jr.)
1987罗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
1988莫里斯·阿莱斯
(Maurice Allais)
1989特里夫·哈维默
(Trygve Haavelmo)
1990默顿·米勒
(Merton H. Miller)
哈里·马科维茨
(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
1991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
1992加里·贝克尔
(Gary S. Becker)
1993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C. North)
罗伯特·福格尔
(Robert W. Fogel)
1994约翰·福布斯·纳什
(John F. Nash Jr.)
约翰·海萨尼
(John C. Harsanyi)
莱因哈德·泽尔腾
(Reinhard Selten)
1995小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E. Lucas Jr.)
1996詹姆斯·莫里斯
(James A. Mirrlees)
威廉·维克瑞
(William Vickrey)
1997罗伯特·默顿
(Robert C. Merton)
迈伦·斯科尔斯
(Myron S. Scholes)
1998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 )
1999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 A. Mundell)
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
(George A. Akerlof )
迈克尔·斯宾塞
(A. Michael Spence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2002丹尼尔·卡纳曼
(Daniel Kahneman)
弗农·史密斯
(Vernon L. Smith)
2003克莱夫·格兰杰
(Clive W.J. Granger)
罗伯特·恩格尔
(Robert F. Engle III)
2004芬恩·基德兰德
(Finn E. Kydland)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
2005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罗伯特·约翰·奥曼
(Robert John Aumann)
2006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Edmund Phelps)
2007埃里克·马斯金
(Eric S. Maskin)
罗杰·迈尔森
(Roger B. Myerson)
里奥尼德·赫维茨
(Leonid Hurwicz)
2008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
2009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Elinor Ostrom)
奥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E. Williamson)
2010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戴尔·莫特森
(Dale T. Mortensen)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编辑]


2.皮萨里德斯的学术思想

皮萨里德斯的学术思想主要受森嶋通夫和戴尔-莫滕森(Dale Mortensen)影响,2010年莫滕森也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皮萨里德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基于失业匹配函数的宏观经济搜寻及匹配理论,以及经济的结构性增长等。皮萨里德斯现任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工、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今天他以搜寻摩擦理论和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皮萨里德斯最知名的学术成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还推动了匹配函数概念的确立,该函数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状况,他还是利用这一函数进行经验估算方面的先驱之一。近来皮萨里德斯主要从事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的研究。

3.皮萨里德斯主要论文和著作

《国家就业机构的就业匹配和随机搜寻》 1979年《经济学杂志》总第89期

《失业和职位空缺的短期平衡动态及实际工资》 1985年《美国经济评论》第4期总计第75期

《英国的失业和职位空缺》1986年《经济政策》第3期总计第3期

《失业理论之就业创造和就业流失》1994年《经济研究评论》7月刊总计第61期,与戴尔-莫滕森(Dale Mortensen)合著

《均衡失业理论》第二版,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多领域增长模式中的结构性调整》 即将出刊的《美国经济评论》,与雷切尔-倪(L. Rachel Ngai)合著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