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百科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1.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著作《人力资本》(1964年)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193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并成为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贝克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几乎可以把从表面上看和经济学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之分析计算得头头是道。他涉猎的领域宽阔,思路敏捷,甚至写过一本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书,其中给定了犯罪的预期收益,并且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犯罪的预期成本和罪犯的特殊风险偏好。这种分析使犯罪看上去更象是罪犯因完全理性的原因而从事的一种职业。贝克尔的这些语惊四座的著述正是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典型思路之表现。这个学派坚持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的必然选择,从这一点出发,不但能够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在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人力资本》(1964)和《家庭论》(1981)。贝克尔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开创意义。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是贝克尔丰富的理论著述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新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经济来临,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该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思想,强调人本身生产能力的积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弥补了西方传统经济学研究以物为主、忽视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对经济影响之不足。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加里·贝克尔(GaryBecker)长期致力于运用经济学方法和观点研究人类行为,开辟了以前只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关心的研究领域.拓展了经济学研究范围,被称为“帝国创建者的经济学家”。在人力资本研究方面,贝克尔从家庭和个人的角度出发,做了许多开创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其代表作(人力资本》被认为是“人力资本革命”的起点,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西方新经济理论研究有深远影响,对于我们正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有现实参考价值。

2.贝克尔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现实意义[1]

尽管贝克尔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还存在着多争议,但用经济方法米考察人本身智力与体力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无疑是历史性的突破。在贝克尔研究的基础上,现代西方新经济理论基本上都引入了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如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Romer,1986)、宇泽弘文的两部门模型(Uzawa,1965)、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Lucas,1988)、克鲁格曼-卢卡斯-扬的边干边学模型(Krugrnan—Lucas—Yang,1988—1991)等.都将人力资本因素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考虑,人力资本理论因此逐渐受到重视并完善起来。

贝克尔突破传统的资本概念的束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发展了经济增长理论。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状况的改善是战后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余增长率”的根本原因.改善贫困人口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贝克尔反对古典经济学家的“自然资源决定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等悲观论调,他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智慧与能力。从广大发展中国家角度考虑,基础教育与在职培训确实应当成为政府援助的方面,因为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提高国民素质,增加社会资本存量,而且可 提高一国的比较优势.增加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 人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一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潜力,在重视物质资本投资的同时。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贝克尔首次使用了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分析,弥补了人力计划理论的不足。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家普遍意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加速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本.而且需要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这些资本的各种专门人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力计划理论(manpower planning approach)风靡一时,人力计划的要点是利用历史的有关资料,对未来的人力需要进行预测.给各国政府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但人力计划理论最大的缺憾是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建设的成本问题。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克服了这方面的不足,不仅考虑了人力资本投资利益.而且还考虑了人力资本投资成本问题,特别是引入了“放弃收入”概念和时间因素.使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核算更完整,更全面。

人力资本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消费理论,对现行的宏观经济分析也提出了修正。根据贝克尔的定义,一般地,消费活动不影响将来的生产力.任何一项费用的开支.只要能影响未来的收益.就是投资。这样,根据传统消费观念认定是消费的活动如教育、卫生保健、在职训练、劳动力迁移等.由于能影响未来生产力,应当被认为是投资。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与个人甚至国家,过分侧重于有形资本的投资问题.对人力资本这一极重要的无形资本则很少有详细的计划安排。关于国民收入核算问题,贝克尔认为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办法不能正确估计一国的总投资总消费规模。他特别指出,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的资源是人的时间,因而主张把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各种“放弃收入”算入整个国民收入中去.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宏观经济分析和正确反映现实。这个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个国家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素质差异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不足,智力外流,人口质量低下,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利用高收入政策所产生的人才积聚效应.推动了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终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从而在国际贸易交换中赚取了更多的利益。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用好有限的教育投入。使其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完善政策,吸引人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我国来看.人力资本状况还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这集中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两个失衡:

一般劳动力供过于求;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即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供不应求,特别是高技术人才、风险管理、企业经营者严重匮乏。因此要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迅速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改善政府投入结构,重点向基础教育领域倾斜.致力于帮助那些贫困而无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人以重新获得生存的技能。

二是推动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元化发展。教育投资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除了政府之外.还应该广开门路.鼓励个人投资和社会各界投资办学,推动教育产业化。要特别注意扭转目前单位与企业普遍存在的重用人而轻培训的短视行为,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鼓励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出发。为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迎接时代挑战,也应该积极倡导“终生就业,终生培训”的观点,积极参加在职培训以及各种各样的后续教育。

三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准的灵活的用工制度,使劳动者的收入真正与其能力贡献相适应,以强化人力资本投资的诱因.形成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