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物流信息化

百科 > 物流信息管理 > 物流信息化

1.什么是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

2.物流信息化的重点

物流信息化的重点是基础信息的采集,还有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两个问题。

在新的框架里面,“十一五”期间物流信息化的重点放在基础信息的采集以及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两个方面,现在我们整个物流信息化还存在几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基础信息的采集。我们的大量信息还是要依赖手工录入,因此存在效率低、差错率高、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影响后期的整个传输和应用,而这是信息化的基础。如何解决物流信息的采集问题是起点,接下来是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第二,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可能采取的一个方案是将RFID用在物流装备上,而我们的商品可能还是以条形码为主。这样的方案作为我们物流信息化的基础框架,通过进行动态跟踪识别,间接掌握商品的信息,而不是一下子将RFID技术用到每一件商品上。

第三,平台式信息交换共享的体系。建立公共平台已经成为共识,大家都在呼吁信息整合。但是,大家有时把公共信息平台理解成为一个有形的机构,一个集中信息储存管理的机构,或者是集中管理的数据库。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狭隘和不全面的。我理解它是一个体系,有很多层次的工作要做,建立一些必要的集中管理的数据库可能是需要的,但是更多的还是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的一种机制,一种模式。所以,平台实际上是要创造一个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的方式和环境。

最后,行政监管系统的协调与开放是整个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化重要的切入点。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各个部门,特别是物流中的一些监管部门,像交通部、铁道部、海关、商检等部门在物流环节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这些系统能够共享,能够向社会开放。因为我们知道,铁道系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车辆的 RFID跟踪,用的很好,自己的效益也很高,但是没有向社会开放,所以物流企业还用不上。

3.物流信息化的三层功能

分析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的因素。

第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只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在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第二是企业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此时的信息系统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此时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

第三个层面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互利的利益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例如销售商的库存由供应商的自动补货系统来管理,生产商的生产计划根据销售商的市场预测来安排等等。

三个层次的需求是由浅入深的,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逐渐展开的。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即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是要有信息化基础为起点的,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又要以各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的。由于我国现在是利用后发优势,希望通过更短的过渡时间走过许多跨国公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所以常常三步并作一步走,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说明处理得好可以缩短这个进程。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对症下药,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伤筋动骨。我国目前在推广现代管理技术的时候,ERP的不成功率很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清三个层面的需求,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究竟处在哪一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就盲目开方下药。

4.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四个层级

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中国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小、乱、杂的竞争环境,同时又要面对国外巨头大、精、专的竞争。这时候,利用信息化实现差异化的服务竞争已经成为面对挑战、提升实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2004年,中国物流行业信息化投资达到20.4亿元,比2003年增长25.2%。

根据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范围与广度,目前的物流行业IT应用系统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单点应用

针对个别功能的各种软件工具和单点系统的建设。这一层次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套件、企业邮箱之类的通用工具软件以及物流行业专用的条码器、自动识别软件、物流仿真软件等工具软件或单点系统等。

第二层次:流程优化

是针对物流企业的个别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实施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建设。该层次的信息化建设内容既包括一般企业通用的信息系统,也包括物流企业专用的信息系统。

第三层次:综合管理

是针对整个企业的综合管理,实施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建设。该层次的信息化建设内容既包括一般企业通用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也包括物流行业专用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层次:公共平台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如物流信息的发布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家物流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第二层次,占中国物流企业总数的18%左右。达到第三层次的物流企业则更少,仅占物流企业总数的5%左右。

未来,随着物流国际化、物流高级化的发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作业将会出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的发展趋势。

5.物流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步骤

随着我国社会物流需求的增加,以及对物流认识的深化,大批运输、仓储及货代企业,为适应新形势下竞争的需要,正努力改变原有单一的仓储或运输服务方向,积极扩展经营范围,延伸物流服务项目。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其服务质量还很难满足一些企业的需求,国际上一些著名物流企业在普遍看好我国物流的情况下陆续涌入我国,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物流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物流的企业基础薄弱、效率低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使得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不够,成本高居不下,低成本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在我国就更为罕见,极大的限制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一些大型的国内物流企业正在利用现代通信技术逐步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更多的物流企业也在跃跃欲试。

物流领域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之中,既带有一般行业信息化的共性,也有其特性。这是因为物流业全面融汇了多学科的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涵盖资源配置科学、仓储科学、流通科学、环境科学、运输科学、搬运科学及至营销科学、再生科学、系统科学等诸多内容。一次性投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实施。

(1)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提出

从目前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分析,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基础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传输,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在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其次是流程信息化,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一方面可以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此时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此类信息化建设涉及流程,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

然后是供应链的形成管理,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互利的利益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例如销售商的库存由供应商的自动补货系统来管理,生产商的生产计划根据销售商的市场预测来安排等等。

(2)信息化建设的步骤之一"规范管理流程"

提起信息化建设,很多人都会感到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工程和投资,事实上信息化只是我们工作的工具,这个工具能够让我们的工作有更规范的管理和更高的工作效率。所以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是否起到了工具的效果"。

建设信息化系统之前,我们应该首先确认现有管理的流程规范性,同时知道目前管理存在的弊端。

物流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发生的信息量很大,用传统的工具无法一一记录下来,同时也存在信息共享和交流非常不及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员工工作的考核也停留在领导眼睛看到的表面现象,奖惩没有明确的数据依据,管理缺乏透明度和伸缩性。依靠传统的方式和工具,无法科学的进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简单的电话和传真手段已经远远不能了解到异地分支机构的运行状况。这些还都是日常管理的简单现象,实际上这些简单现象导致了客户服务水平的低下,从而影响了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影响了企业业务的再开拓。

所以,首先明确本身的管理流程和缺憾,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内容。

(3)信息化建设的步骤之二"数据化过程管理"

物流行业的过程管理简单的说起来可以分成几部分:业务受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客户管理和决策支撑等,另外还有涉及人事、部门、分公司、代办点、配货、车辆、货运调度、仓库调拨,有的公司还会涉及条形码、GPS、拣货等过程,所以物流行业的过程管理是比较复杂的管理过程。 实施信息化建设,我们必须将各个过程进行数据化,并将相关的过程用数据相互联结起来,将工作过程管理转化为数据流管理,同时将关键数据指标转换为决策数据。

下图是简化后的系统结构图,各种数据资源统一在数据交换中心进行管理和分配,整个系统数据按两条索引线集中和分发,这两条索引线是:货物和费用。另外的财务管理最好不要包含在这个系统中,原因是财务管理的内容都属于公司机密,放在此系统中不利于数据的安全性,一个错误的操作权限就会导致财务信息流失,可以使用系统中的费用管理部分和财务部门进行核对。

Image:简化后的系统结构图.gif

在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之前,必须按两条索引线设计出过程管理的数据模型,以便于决定系统的规模和实施目标,同时也能让集成商提供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和价格体系。

(4)信息化建设的步骤之三"明确信息化建设初期目标和规模"

当确定了以上两个步骤的内容之后,实际上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可以一步到位,这取决于初期资金的投入和系统运行的效果评估。所以需要根据目标和具体过程进行分析,将整个系统进行阶段划分,阶段划分的依据就是不影响过程管理和数据流管理,同时每个阶段的系统都可以独立运行,更可以整合运行。所以在明确初期目标和规模时,最好和在物流领域比较专业顾问或开发公司合作,例如:广州聚星源、香港易宝等,共同制定适合自身的初期规模和目标。

初期资金投入也是影响初期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建议初期投入不宜过高,20万左右比较适中,原因是初期建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验证数据模型的准确性和系统的运行效果,同时可以总结出系统的使用习惯是否偏离原有管理流程过多,如果偏离过多,说明数据模型设计不够准确,因为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员工适应计算机操作,而是让信息系统适合企业的管理过程。

(5)信息化建设的步骤之四"解决方案的选择"

初期的目标和投入明确之后,就可以和集成商进行联系收集技术解决方案了。技术解决方案中一般包括的内容有: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投资预测、组网方案、实施方案等内容,同时也附带服务承诺等相关内容。技术解决方案的内容大同小异,为了确定实施的可靠性,还需要和集成商就方案内容的细节进行交流。

技术解决方案设计的专业技术比较多,建议和在物流领域比较专业的顾问或开发公司合作,共同确定系统建设方案。

(6)信息化建设的步骤之五"开发商的选择"

系统建设方案的产生,采用了很多集成商所提供方案的优势部门综合而成的,所以标准的系统建设方案具有可操作、可实施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标准的系统解决方案重新明确系统选型的范围和数量,提出切实的初期和远期建设要求,并通知开发商进行设备和系统的标准报价,同时可以和开发商进行商务磋谈,最终确认适合自己的系统开发商。

开发商确认后,需要和开发商技术人员围绕确定的系统建设方案进行充分的技术调研和交流,形成明确到各个细节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描述了实施步骤和双方在实施过程中人员、物资和环境等方面的配合、协调等具体工作。

商务合作合同的内容应该包含系统软硬设备的提供方式、系统实施的进度、系统验收的标准、系统款项的支付方式和步骤、服务承诺、违约责任等内容。一般由于开发商在采购和开发过程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所以合同的签订时一般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合同预付金,并在设备到货时支付一定的履约金,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和系统初始运行时,都要支付一定的履约金;系统验收合格之后,一般会有一段时间的质量保证期(大多一个月至三个月)。

(7)信息化建设的步骤之六"系统的施工和验收"

系统的验收工作一般分为几个阶段:硬件设备的验收,通常按照合同约定的品牌、型号和配置进行,硬件设备大多有生产商印制的标准设备装机单,可以对照进行验收。软件设备的验收,通常有阶段性验收和系统交接验收两种,阶段性验收是指系统中某项功能的验收,系统交接验收是指系统开发完毕的总体运行验收。验收的相关内容主要是体现系统建设方案中的内容,一般都在合同签订时制定标准的验收方案,双方技术人员按标准验收方案进行系统的最终验收工作,完全确认后需要在验收报告中签署验收工程师并加盖双方公司的印章。

(8)信息化建设的步骤之七"系统运行效果评估"

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功能是否达到系统建设方案的要求,一般如果达到98%就可以认为合格;
  • 系统运行界面的优化,看操作的方便程度和美观性;
  • 系统的稳定性,能够达到7*24小时的稳定运行,基本可以认为合格;
  • 系统的速度;
  • 系统的可扩展性;
  • 服务承诺是否遵守;
(9)信息化建设的步骤之八"二期工程的准备"

当一期工程运行良好,对企业工作带来明显的规范性和效率之后,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需求可以考虑建设二期项目,二期项目的建设过程可以参考一期的建设过程,并适当简化操作步骤。二期工程实施的目的一般非常明确,对于工期的要求不一,二期系统必须和一期系统无缝的集成在一起。

6.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1)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

由于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因此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网站的比例较高。大约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大约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各占大约一半。

(2)企业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1)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根据调查,公司网站的主要功能多是用于企业宣传(40%),其次是信息服务(36%),用于内部通讯的占30%,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21%,但比起前两年正呈现出增长势头。

2)系统功能集中在内部资源整合,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正在迎头赶上。调查结果显示,已建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说明目前物流信息化项目的大多数还属于第一层次。由于物流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与用户的关系、对客户的管理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正在迎头赶上,这也是新建信息化项目的物流企业必须考虑的一项内容。

3)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效率和规范管理方面。已建信息系统的企业大约三分之一对系统比较满意,其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规范了管理。物流信息化有三个层次,一是以内部整合资源和流程为目的的信息采集和交换,其主要的目标是通畅、低成本、标准化;二是通过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对接,形成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高效、快捷、便利的信息平台,使信息化成为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和竞争能力的关键工具;三是以优化决策为目的的信息加工、挖掘,把信息变为知识,提供决策依据。前面已谈到,客户关系管理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正在兴起,一部分有基础的企业开始关注更高层次方面的解决方案,这将是一个更加宽广的市场。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信息仍然处于相低水平。进入WTO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大对华的投资,它们纷纷在中国建立分销、配送网络,使其产品、服务得以打开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国际物流公司大举进军中国,誓在刚刚起步的中国物流产业中占据有利地位。与其相比,国内物流服务企业虽然拥有一些先天的市场优势,但面临着产业结构和运营模式的根本性调整,体制障碍造成了工作效率较低,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处理水平落后,信息处理不规范,人工重复操作过多以及人力和资金资源的内耗和浪费等诸多问题。因此物流信息系统正日益成为国内众多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

(3)物流信息化的可行性

1)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支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大力度推进行业信息化的进程。除了与有关政府部门、兄弟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界的代表共同研究整体规划和行业标准、规范外,同时还开展案例研究和推介工作。案例孕育着规范和标准,案例是可实施的规范和标准,优秀的案例就是实实在在的整合。

2)已有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美国人山姆·沃尔顿于1962年创立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间,它由一家小型折扣商店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在沃尔玛实现短时间发展壮大、超越对手,坐上世界零售企业的头把交椅的各种因素中,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靠自身的信息系统,沃尔玛每年能够满足全球4000多家连锁店对8万多种商品的配送需要,每年的运输总量超过78亿箱,总行程达6.5亿km。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沃尔玛就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卫星系统。沃尔玛在建立卫星系统后,利用一种统一的产品代码UPC代码(UNIVERSALPRODUCTCODE)对货品进行管理。经理们选择一件商品,扫描一下该商品的UPC代码,不仅可以知道商场目前有多少这种商品、订货量是多少,而且知道有多少这种产品正在运输到商店的途中,会在什么时候运到。这些数据都通过主干网和通信卫星传递到数据中心。管理人员不但能实时地对销售情况、物流情况等进行监控,还可知道当天回收多少张失窃的信用卡,信息卡认可体系是否正常工作,并监督每日做成的交易数目。沃尔玛的数据中心也与供应商建立了联系,从而实现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厂商通过运营系统可以进入沃尔玛的电脑分销系统和数据中心,直接从POS得到某供应商的商品流通动态信息,如不同店铺及不同商品的销售统计数据、沃尔玛各仓库的调配状态、销售预测、电子邮件与付款通知等,以此作为安排生产、供货和送货的依据。整个运作过程协调有序,减少无效的程序,提高效率。通过该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并对日常运营与企业战略做出分析和决策。

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物流信息系统在沃尔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的物流信息系统等等,因此,大力推行物流信息系统是可行的。

3)IT技术提供有力支持

物流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IT技术作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谁掌握了IT技术,谁就获得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只有通过IT技术,才能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多的增值服务,IT技术完全有能力构筑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使物流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4)充分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基于Internet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了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平台通过Internet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会员注册即可加入物流信息平台,低成本地开展网上业务,共享物流业内信息,拓宽业务范围。因此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利支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包含六大功能: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货物与车辆跟踪,提高交货的可靠性;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性;提高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可以说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4)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1)物流信息化能促使物流成本的减少

无论是企业物流还是物流企业,如何对自身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如何实施管理和决策,以期用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益,是其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与其他系统不同,物流系统中,大量的信息不仅随时间波动,而且还依赖于气象和经济条件,是不稳定的。因此,物流管理和决策作业与活动,需要实时地分析各种条件,并在最短时间内,给出最佳实施方案。诸如配舱、装箱、运输资源的使用、运输路线的选择、工作计划的拟订、人员的安排、库存数量的决策、需求和成本的预测、系统的控制等等,都需要优化或智能规划。而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自觉运用智能规划理论和方法,实现管理和决策的最优化、智能化,可以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据资料介绍,1999年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以我国2000年的GDP计算, 2000年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为17 880亿元,如果我国物流费用降低1%,每年将节约178亿元,因此这方面的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国际上,许多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和数学工具,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决策、预测和控制,进而实现真正有效的科学管理。通过引入了各种最优化模型,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在车辆配载、运输路线优化、仓储优化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实现了很好的应用,直接为客户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例如在车辆路线优化方面,统计表明,合理安排车辆线路可以帮助用户用原来60%-70%的资源(车辆、人力)完成原来的工作。因此,物流信息化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益。

2)物流信息化促使物流流程的重组

物流信息化的直接结果是信息流动的加快、信息流动的及时准确,而信息的迅速流动直接关系到物流的工作流程的平衡。例如,对一个厂商来说,要想实现快速的交付,可能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在当地的销售办事处积累一周的订单,将其邮寄到地区办事处,在批量的基础上处理订单,把订单分配给配送仓库,然后通过航空进行装运;二是通过速度较慢的水上运输,两者相比,显然前者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后者可能实现在较低总成本下甚至更快的全面交付,由此可见,物流信息化关键的目标是要平衡物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对物流流程进行重组。比如,沃尔玛与供货商合作,建立快速补货体系。我们知道,常规的零售商与供货商的业务流程一般如下:零售商进行销售--发现商品库存快到最低点--向供货商要货--供货商发货--零售商入库--进行销售,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沃尔玛却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是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沃尔玛对于某供货商每天的销售数据,不仅要发到自己的总部,同时通过"RETAILLINK"软件包,利用互联网,发送到供货商的计算机系统内。这样,供货商对其商品销售的数据不再是1个月后才能知道。由此也可以看出,物流信息化必然要求进行物流流程重组。但是对物流流程的重组并不是对原有物流系统的全盘否定,而是使物流系统再升华,使物流更加合理化、高效化、现代化,使物流时间、空间范围更加扩展。

3)物流信息化促使物流的标准化

据估算,如果有一个可参照的标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在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2002年物流与采购信息化优秀案例暨经验交流大会"上,有10个企业的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这些优秀案例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因此物流信息化促使物流标准化。目前,基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现代物流标准化趋势有三个方面:一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二是信息流标准化,三是文件格式标准化。企业的业务流程要体现在信息系统的软件当中,只有把企业的业务流程标准化以后,才有利于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具体业务相结合;信息流标准化的重点是企业各类信息的编码、管理信息、经营数据和技术数据标准化问题;文件格式标准化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的互联与互通。这三个方面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的共享,这是信息时代先进企业标准化的一个特点。还有两点很关键:一是标准要统一;二是标准要适当超前。中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委员会2003年8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来自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科技部、中国商务部等单位的负责人出任了该委员会的委员。中国物流信息管理委员会将负责中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整合物流领域分散经营带来的信息不匹配等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标准化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国际标准的广泛采用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所以标准化也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美国微软、IBM、HP、诺基亚等公司对标准化十分重视,他们通过美国信息技术办公室中国办事机构,频繁向国内有关人士询问有关标准化制定与执行情况。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标准化意识要弱得多。因此,加快建立高新技术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出台支持信息化发展的强制性标准,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好重大工程的信息接口标准,解决好物流业信息化涉及到的标准化问题,已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话题。

(5)物流信息化促使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

1)从竞争的范围上来看。过去传统的物流活动往往是表现在仓储、运输环节上或者包装环节上等一些单独的环节上,工商企业往往非常关注这些单一环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供应链形成以后,特别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以后,这种竞争不再停留在单一的环节上,而是把整个物流过程或者供应链过程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成为竞争的主要焦点。特别是在加入WTO,企业应用物流信息化以后,物流竞争已从环节的竞争转到物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的竞争。如果不采取信息化,物流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2)从竞争手段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很多国际上的物流活动都是在自动化仓库多式联运等一些物流设施的提升上来提高自身的效率,可以说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物流的很多技术手段是停留在设施能力的提高和设施水平的提高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供应链形成以后,更重要的不是单一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把资源整合到一起,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也就是说,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决定了对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服务的能力。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用多么高的运输设备和自动化的仓库,而是对顾客的响应能力。而这种响应能力恰恰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而完善的应用方面。所以物流竞争已经从原来关注物流设施水平转向了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如果没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就谈不上对顾客的响应能力的提高,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总之,由于我国信息化的水平还很低,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降低物流成本,物流的信息化不但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

7.法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四大特点

法国的物流业已成为国家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产业。据资料介绍,2002年全国物流市场规模大约为1200亿欧元,占其GDP的8%。全国有5400家物流企业。法国的物流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物流外包占全国物流营业额的38%,在欧洲各国仅次于英国,居第二位。法国在地理上处于欧洲的中心位置,拥有欧洲最大的公路网,连接欧洲所有国家和主要城市;有8500公里的河流运输网络,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内陆河相连;拥有27个空港,其中7个国际机场,每年可以运载120万吨的货物。可见,法国物流业发展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

法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总体处于世界中等水平,特别是信息化应用和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据介绍,法国仓储领域中运用信息管理系统的不到5%,与国内水平差不多,与物流先进国家美国、日本等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近几年来,法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法国的物流业年均增长速度在5%左右,而物流信息化发展速度年均达到10%。物流信息化应用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与部分专业物流企业。

(1)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而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效益。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雷诺汽车公司正在设计的物流系统。它把目标定位在,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对客户的供货期由现在的35天缩短至15天。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从而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物流系统。他们把提高效率视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增加了投入,物流成本也可能会增大,但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提升了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效益也就在其中了。因此,法国的业内人士对推广物流信息化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效率是目标,效益是结果”。

(2)物流信息化的内含是对物流的组织与管理。在法国,随着物流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人们对物流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过去人们把物流仅仅理解为物品在移动过程中提供的某种服务形式。但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供应链管理得以实现的时候,人们对物流的认识也得到飞跃。“现代物流不仅仅是一种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而物流信息化恰恰是对管理创新的实现。

(3)信息化建设起点较高。近几年来,法国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引入供应链管理,由上下游的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信息共享,目标一致,共同协调,风险与利益共担,将信息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供应商和客户,并将信息化的实施与先进的管理理念、流程的优化、客户的服务结合起来考虑。其结果是优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效益与客户满意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如法国的Faurecioa公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配件供应商之一,负责向沃尔沃、标致、丰田、大众、尼桑、雪铁龙等汽车公司提供零配件,去年营业额99亿欧元。该公司通过分别对外部(上游的厂商供货)与内部物流(工厂内部的零配件供应)进行流程分析与优化重组,合理制订上游供货厂商送货和工厂内部配送的频率、时间、数量,设定库存,改善包装,建立了新的物流管理模式EX WORD,即由本厂统一采购、统一供货,对分散的供应商进行集成管理、优化,使每个产品形成一个说明书(标准,流程),采用集中配送。这一供应链管理模式不仅使公司的物流管理费用在营业额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到4.3%(不含仓储费用),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把原来15天的供货期缩短到7天,增加了顾客的满意度。同时也为下游企业提高物流效率创造了条件。

(4)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实用性很强。包括仓库管理软件(WMS)、运输管理软件(TMS)、货代业务系统、港口管理软件、舱位管理软件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KN公司。它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业务,即在没有轮船、汽车,也不拥有飞机的情况下,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组织,使空运做到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海运业务位居世界第一。2002年该公司的毛利为19.1亿瑞士法郎,相当于40亿欧元。该公司开发的全程跟踪信息系统包括6个层次的信息服务,第一层做到跟踪集装箱,跟踪一批货,第二层增加了一些信息服务,第三层次能够确定定货单在什么地方。第一到三层都是跟踪批货的,从第四层开始跟踪到每个物体。第五层是物流方面的优化服务,第六层次是能够实现物流配送,信息系统能够做到传导图像资料,如发票,过关资料等可通过信息系统在荧光屏上看到。这6个层面的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定制。

当然,法国物流信息化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物流信息系统的普及面仍不够高,比起物流先进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由于信息系统的巨大投入,使财力单薄的中小企业面临信息系统是否投入与何时投入的艰难选择;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包括我们考察的几个大型的物流园区,都没有建立统一的公用信息平台,企业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影响相互间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利用;不断变化的物流业务发展,以及IT技术与产品的更新换代,造成新投资与原有投资之间的矛盾等等。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