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方法
1.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
2.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及联系
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指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几种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构成会计循环过程。
一、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名称。由于会计对象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必须通过科学分类的方法,才能将它系统地反映出来。企业可以选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也可以根据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内容自行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设置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用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对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进行记录的方法。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会引起起码两个方面的变化,或同时出现增减,或此增彼减。这种变化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如果采取单式记账法,只能对其中的一种变化进行核算和监督,无法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全貌。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来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明确经济责任人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了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可靠、完整、正确而采用的方法。它不仅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也是会计监督的重要方式。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应根据实际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经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核无误后,方可登记账簿。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有效手段。
四、登记账簿
会计账簿,是由具有规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用以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簿籍。登记账簿,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分门别类地记入有关簿籍的专门方法。账簿是将会计凭证中分散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类、汇总、系统记录的信息载体。账簿记录的资料,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依据。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就是将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按照一定对象进行归集,借以明确是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考核各企业的物化劳动和和活劳动的耗费程度,进而为成本控制、价格决策和经营成果的确定提供有用资料。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结算款项进行清查盘点,以查明其实物量和价值量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保证账实相符,从而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也是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充分挖掘财产物资潜力,明确经济责任,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制度。
七、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根据账簿记录的数据资料,概括地,综合地反映各单位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书面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对日常核算的总结,是在账簿记录基础上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进一步加工整理,也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算的重要依据。
以上这些会计核算方法反映了会计核算过程,当会计主体(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填制或取得并审核原始凭证,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和账户,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其次,要根据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然后根据会计账簿资料和有关资料,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计算,并依据财产清查的方法对账簿的记录加以核实;最后,在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会计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开始环节,登记会计账簿是中间环节,编制会计报表是终结环节。
在一个会计期间,会计主体(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通过这三个环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转换为系统的会计信息。这个转换过程,即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经过登记会计账簿,直止编制出会计报表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就是一般称谓的会计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以三个环节为联结点,联结其他的核算方法,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3.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1]
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原则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 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 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
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
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发布、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会计处理方法的新选择
(一)计量属性的新选择:公允价值计价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优劣、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其实践等问题是当今会计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手工操作环境下,由于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只能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的高度自动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使资产按公允计价成为可能。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计价,计量属性将向公允价值计价发展。
(二)存货计价方法的新选择:移动加权平均法
在手工会计下,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注: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取消了此种方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而移动加权平均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理由如下:
1.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先进先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网络的实时监控,企业组织的存货数量急剧减少(甚至趋向于零库存),导致传统会计中期末存货成本计量的先进先出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计算机条件下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存货价格时,在每次调用存货价格时,计算机都需要多次遍历整个数据库并不断作日期比较,在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系统中这是相当耗费机时的,会严重影响系统运行速度和效率。
2.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缺陷在于:及时性较差,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实时化要求。
3. 个别计价法的缺陷在于:采用个别计价法极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因为如果营业不佳,估计利润不高,管理人员就可以高价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润,或以相反的方法调低利润,因此也不是最佳的方法。
4.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移动加权平均法的优势在于:会计信息化的动态化为移动加权平均法的使用创造了便利条件,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企业组织内部的存货数据,一旦发生,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及时送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等待处理,计算机自动检索存货数据库获取存货的价格信息并进行移动加权核算。该方法是手工会计下非常烦琐的一种方法,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却是程序设计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三)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新选择:账龄分析法
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主要有:余额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等,而账龄分析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理由如下:
1. 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和销货百分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这两种方法虽然简便、易于操作,但忽略了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长短与发生坏账可能性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一般来说,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越长,应收账款被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发生坏账的风险就越大。
2. 账龄分析法的优势在于:账龄分析法较为准确、合理,能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符合对应收款项的管理要求。但对会计核算要求较细,工作量较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大量的核算工作由计算机完成,工作量的大小已不是考虑的重点,因此账龄分析法应是最佳的选择。
(四)累计折旧计提方法的新选择:加速折旧法
累计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等,而加速折旧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其原因在于:
1. 直线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直线法虽然具有简单明了,易于掌握的优点,但其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同时也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
2. 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优势在于:
(1)可提前收回投资,对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2)符合会计准则的稳健性的原则;
(3)符合配比原则,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因设备新、效率高,使得产量高、维修费低,所以就应多提折旧,而在后期则相反;
(4)递延了企业的应交所得税及应付红利,增加企业的现金净流量,使企业从中得到一定的财务收益;
(5)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采用加速折旧法计算折旧不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五)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新选择:代数分配法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一般有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等,而代数分配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1. 直接分配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计算手续较为简单,但它有一定的假定性,即假定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因此分配结构不够准确。
2. 顺序分配法的不足在于:采用顺序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计算一次,但由于排列在先的辅助生产车间不负担排列在后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3. 交互分配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交互分配法需要进行两次分配,且由于交互分配率是根据交互分配前的待分配费用计算的,不是各辅助生产部门的实际单位成本,因而分配的结果也不够准确。
4. 计划成本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计划成本法分配辅助生产成本时,对计划单位成本的准确性要求较高;且如果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过大,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经济核算,也使会计核算资料的合理性受到影响。
5. 信息化条件下代数分配法的优势在于:采用代数分配法,其分配结果最为正确,但如果企业的辅助生产车间较多,未知数较多,在手工环境下,计算工作较复杂,企业往往不大采用。但在实现会计信息化后,无论车间多少、未知数多少,都可采用代数分配法。在会计软件程序中,代数分配法比其他任何一种分配方法更为简洁,而且结果最为精确,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代数分配法应成为辅助生产成本分配的最佳选择。
(六)制造费用分配方法选择:联合分配法
我国现行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一般是选择某一种分配标准(工时、机器工时、产量、原材料数量等)分配费用。而笔者认为一种新型的方法 ——联合分配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联合分配法是根据制造费用中各类费用的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分别选择合理的标准进行分配。选择分类的标准可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和用途来进行,如有些企业将制造费用分为以下几类:
与产品工艺相关的基本费用,机器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等;
与组织和管理生产相关的一般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及办公费等;
与原材料的处理相关的费用,如材料处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运输费等。第一类可按机器工时或折合工时的比例进行分配,第二类可按直接人工工时的比例进行分配,第三类可按原材料消耗量或直接材料成本的比例进行分配。联合分配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的理由如下:
1. 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
(1)没有充分考虑制造费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将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性质的费用以同一分配标准、同一方法进行分配,其结果有悖于实际;
(2)分配标准的单一化,易导致产量高、技术性能低、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成本负担偏高,而产量低、技术性能高、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成本负担偏低,成本信息质量不高,不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由于采用单一方法、单一分配标准加以分配,往往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某一个因素上,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管理。
2. 联合分配法的优势在于:
在联合分配法下,制造费用划分为若干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制造费用选择与其最密切的分配标准,充分考虑了制造费用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费用与成本对象之间的相关性,使成本计算更贴近实际,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采用联合分配法,对分类的准确性提出很高要求,而且费用分配的工作量相当大,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可以将分类标准程序化,由计算机完成制造费用的分类及计算工作,使得联合分配法变得简便,易于操作,大大提高了分配的合理性,保证了分配结果的准确。
4.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2]
一、确认过程中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1.筛选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究竟哪些数据能够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其选择、确认的标准有:
①可确定性,指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或流出企业。如果不能产生经济利益或者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样的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②可计量性,指只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产生的数据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该标准简化了会计处理的程序,方便了会计操作,它是会计信息得以量化的基础。
③相关性,它强调会计信息要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④可靠性,即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核实的、中性的。
2.定性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这个阶段涉及两个问题:
①时间的确认,指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在本期进入还是在以后期间进入。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及由其派生出来的收入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作为确认依据的。如果确认依据选择不当,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②“身份”的界定,即确认数据进入哪种会计要素。首先要判断经济业务使哪些会计要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进而确定所产生的数据归入哪些会计要素中。如果“身份”的界定不明确,就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计量过程中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1.计量属性的选择。
①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很丰富。这些优点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在物价变动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难以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现象,难以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②选择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本完全吻合;同时,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
③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属性。以现行市价作为资产的现时价值,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满足决策相关性的要求。但是,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并且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即假设企业随时处于清算状态,动摇了会计核算的基础。
④选择可实现净值作为计量属性。虽然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例如,无形资产的可实现净值就很难确定。
⑤选择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最能体现决策相关性的要求,但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不确定的,无法满足决策可靠性的要求。
上述五种计量属性,各有其优缺点,对会计信息质量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操作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
2.计量标准的选择。计量标准(计量单位)指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可供选择的计量标准有两种:①名义货币单位;②固定货币单位(指实际购买力不发生变动的货币单位)。
这两种计量标准也各有利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辩证的。选择名义货币单位,虽然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货币贬值,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采用固定货币单位,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但是增加了核算的环节,会计信息的反映更加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3.计量模式的选择。计量属性和计量标准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
三、记录过程中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1.记录方法的选择。在记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复式记账、账户设置、编制会计分录等,这些都是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形态而设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设计和使用达到提供特殊信息的目的。如企业在购进存货时对销货方给予的现金折扣,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科目来记录现金折扣的取得或丧失。在总额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前的总价确定成本,取得折扣作为入库材料成本的减项或作为理财收益;如果由于财务管理不力,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超过折扣期付款,不能取得折扣,在账面上无需做任何反映。而在净额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后的净额确定成本,取得折扣在账面上不做任何反映;如果由于超过折扣期付款而不能取得折扣,则要将丧失的折扣额计入“现金折扣损失”账户,其正好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低效率。《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总额法对现金折扣进行会计处理,但为了改善财务管理,也为了减少存货成本中计价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倡采用净额法进行存货核算。
2.记录手段的选择。《会计法》关于记账规则的规定并没有涵盖所有具体的会计业务,各单位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在与《会计法》的规定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许多企业开发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现代网络技术正在改写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和时间。在互联网上披露财务报告顺应了全球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其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发布面广、成本低、披露规范、减少失真等优点。
四、报告过程中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1.会计信息列报方法的选择。会计报表采用表格形式,由于该形式的限制,只能概括地反映各主要项目,对于各项目内部的情况以及项目背后的情况往往难以在表内反映。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只是年末账面价值,至于各项应收账款的账龄情况就无从得知,而这方面信息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质量又是必要的。因此,企业就会利用会计报表附注来提供应收账款账龄方面的信息。再如,在资产负债表中,部分资产项目以其账面价值列示,提取的减值准备项目单独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内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相结合,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接近现行市价的资产,而且可以再现资产的账面价值,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全面。
2.会计报表附注说明的内容选择。依前所述,对于一项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不交代会计报表中的项目是采用什么方法核算的,就会给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带来一定的困难;或者由于会计法规发生变化,企业改变了某些项目的核算方法,为了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就应通过会计报表附注进行补充说明。
3.披露的充分程度的选择。会计核算中的确认与计量, 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于会计处理中对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不予确认,使一些交易事项无法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得到反映。例如,为其他单位借款提供担保,单位可能到期不能偿还借款,则企业就要产生或有损失或者或有负债;企业诉讼可能败诉,也会产生或有损失或者或有负债。在相反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或有收益或者或有资产。企业出具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对这类还没有实际发生的或有事项加以列示,说明或有事项的性质、影响,或有事项的不确定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