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马蔚华

百科 > 职业经理人 > 马蔚华

1.马蔚华简介

  马蔚华,1949年6月出生于辽宁锦州,1982年吉林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原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经济学博士,曾兼任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香港永隆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蔚华导演了招商银行近年来“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国际化”的三出大戏,使招商银行也从当初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区域性小银行,坐上了国内银行界的第六把交椅。

2.马蔚华的工作经历

  • 1982年至1985年,在辽宁省计委工作,历任副处长、副秘书长;
  • 1985年至1986年,在辽宁省委办公厅工作;
  • 1986年至1988年,在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工作;
  • 1988年至199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
  • 1990年至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
  • 1992年至199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
  • 1999年3月至2013年5月,任招商银行行长。
  • 2013年5月8日,卸任招行职务。

3.马蔚华的荣誉与评价

  个人荣誉

  曾获央视十大年度经济人物、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度银行业希望之星”、2007年全球品牌论坛“影响中国生活方式十大人物”、《机构投资者》杂志“2007年度(亚洲地区)最佳CEO”、第四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2007中国新锐金融人物”、《投资者关系》杂志“最佳投资者关系(CEO)奖”、第五届人民社会责任杰出贡献奖。

  人物评价: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

  自担任招商银行行长以来,马蔚华始终把“创新”二字贯穿于招商银行的发展之中,他导演了招商银行的“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国际化”的三出大戏。他使得招商银行拥有全行统一的电子化平台,率先开发了一系列高技术含量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吸引了大批高端用户,同时树立了技术领先型银行的社会形象。他率先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改造银行业务,建立网上银行,抢占了金融领域的制高点,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最主要的支付银行;他将原始的服务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嫁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完美组合。种种创新,使招商银行也从当初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区域性小银行,坐上了国内银行界的第六把交椅,仅次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2004年,著名的英国《银行家》杂志将他列为全球银行界“2004年度希望之星”。2011年因在两会期间发表“房价上涨根本是一个货币问题,因为老百姓手中的钱太多了。”,被评为“最具有让招商银行破产潜力的'银行家'”。2009年和2010年“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上他两度赢得“年度银行家”殊荣。2011年“2011中国证券金紫荆奖评选”活动颁奖盛典在香港隆重举行。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荣获本次“金紫荆奖”十个奖项中最重要的大奖——“最具影响力领袖奖”。

  马蔚华被评为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4.马蔚华的招行经历[1]

  2013年5月他从招商银行行长的位置走下来,如今公开的头衔是永隆银行董事长。招行行长的帽子,马蔚华戴了15年。有人戴了这顶大帽子,一身官僚气。他却能在沉闷的体制中戴出创新的潮流风。期间,他不断地向外部学习如何戴好这顶帽子。基辛格告诉他,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成为激励他和招行不断创新的警句和座右铭。

  还在头上的那顶帽子,记载的是马蔚华那一段充满胆识和魄力的国际化之旅。2008年3月,受全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永隆银行未来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对于这起并购,马蔚华有些犹豫。不过,心里已经认定国际化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趋势。马蔚华认为,在总体方向上就应该坚定不移,不能因为经济周期而摇摆。考虑到永隆银行对招行国际化的重要性,尽管顶着巨大的压力,并购终以圆满收官。

  “中国的银行家大多是一群低调的,不为业外人士所知的政府官僚。不过马蔚华是个例外。”英国《银行家》在2004年将马蔚华评为“年度希望之星”,并如此评述。中国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具有很强的行政化色彩,银行的高管们是银行经营者,也是行政官员。不过,改革开放成就了一代银行家。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如此评价,他们有“内生动力和外部的熏陶,使得他们可以改变一个旧世界,铸就了企业家精神”。

  1949年出生的马蔚华即是典型。他的确改变了一个旧的世界,让招商银行获得国际认可,成为国际同行眼中最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本土银行。履新招商银行,对他而言,既是一次人生旅途中命运的安排,更有内心的驱动。

  驾驭互联网

  马蔚华始终记得艾青的那句话: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一步。“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如此选择。”马蔚华说。在这15年中,马蔚华导演了奠定招行发展基础的“三步两转”。 “三步”即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管理国际化;“两转”是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优化结构,第二次转型是提升效率。

  经手海南发展银行的破产案,在马蔚华身上烙下了稳健的管理风格。然而,稳健并不意味着保守。刚到招行时,马蔚华虽已50岁,但对新技术和新潮流的把握能力令人惊叹。1999年,互联网刚刚兴起。比尔·盖茨的一句话给马蔚华很大的刺激。比尔·盖茨说,“你们这些传统银行,如果不适应改变,就是21世纪即将灭亡的恐龙。”当时,马蔚华就感到了压力。

  彼时,招行业务规模偏小、竞争优势不明显。他果断地抓住了互联网兴起带来的历史机遇。招行于1999年推出了中国境内第一个系统的网上银行“一网通”,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了包括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在内的网络服务体系。从今天看来,马蔚华称,“一网通”和此前推出的“一卡通”成了发展零售银行的两个轮子。

  马蔚华一直以来对互联网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危机感,是中国银行业中对这种挑战和威胁最具敏感性的企业领导人。他认为,历史上每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会对传统银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马蔚华对互联网的重视,让招行始终是银行业中玩转新兴互联网产品的弄潮儿。今年,招行联手微信推出第一个信用卡智能客服平台,全面颠覆传统的客服模式。

  “银行的对手,不一定来自同业。”面对不断来袭的互联网金融,马蔚华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银行的对手可能来自异业。而对于互联网要适应,也要合作。“现在和第三方合作,还是有很大空间,把增量做大,把传统改造好。”

  消除质疑

  马蔚华和招行并非总是被赞誉环绕,也有不少重要时刻饱受质疑,如国际化。

  2002年,招行在内地股份制银行中率先设立了香港分行,正式开始了国际化发展的探索。兼并收购或开设机构,实现跨国经营,是招行国际化的目标。然而,并购永隆银行和在美国纽约设立招行分行,这两大国际化里程碑事件都赶上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一开始的质疑来自国内。2008年5月,在完成对永隆银行的意向签约后,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机构的估值一落千丈。“如果现在并购,不是可以少花钱吗?”市场如此质疑。在马蔚华看来,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招商银行并购永隆的战略意义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

  当时,包括马蔚华在内的管理层都感到巨大的压力。所幸背后有监管机构和董事会的鼎立支持。当时的董事长秦晓专门致电时任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刘明康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提醒招行做好思想准备,应对市场的评价。

  毕竟,并购的成败关键在整合,而整合无疑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联想IBM全球PC业务的整合,是他眼中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联想的这段整合历史,让马蔚华感慨万分。同样面对业界的不看好,联想的姿态是积极迎战。“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虽然很难,但事在人为。只要认定目标,找准问题。一个一个地对症下药加以解决,胜利的曙光总会到来。联想如此,招商银行也该如此。”

  国际的声音则是质疑招行是否有本事在纽约设立分行。招商银行纽约分行正式开业的前一天,马蔚华去拜访了基辛格。在表达支持的谢意后,马蔚华说,“经过短短4年时间,我们就获得了批准,我们特地来感谢您。”“您觉得4年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吗?”基辛格问。

  打破偏见获得认可,是一段漫长的征途。为了进一步扩大招商银行在美国各界的影响力,为纽约分行的申办创造有利的氛围,马蔚华同华尔街和美国政府打了四五年交道,多次拜访基辛格等人。马蔚华的坚持,终让招行的国际化又向前迈进一步。这是1991年美国实行《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法》以来,第一次批准中资银行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

  马蔚华曾对美国记者说了这番话:“现实世界里,因为价值观不同,确实有很多不理解你、丑化你、诬蔑你的人。但你不能怕,你怕不等于他不存在,你要讲你的价值观和理念。不同的文化不见得要互相认同,但要互相认识。”

  “在马行长身上,我觉得既有官员的严谨、学者的学识,也有作为金融家的聪明、务实和责任心,这是一个综合体现。”万科创始人王石曾如此评价。

5.马蔚华的个人语录

  • 政治家们对我们都非常热情。但要走出危机,就必须依靠企业家,而非政治家。
  • 我退就全退,办公室都不会保留。我在招行的印记不能给继任者造成影响。
  • 中国企业走出去失败率很高,我们遇到很多水土不服的事,我们缺少政府服务,缺少金融机构服务,缺少管理水平,缺少投资风险判断。
  •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方案,减少和下放审批事项,让企业看到了春天的希望。如果一个企业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很合理,政府完全可以放手,而让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 可持续发展”是不分意识形态的,它是人类共同的话题。
  • 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南巡和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前30年三次制度红利。它们对中国经济意义深远,但是影响逐渐减弱,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呼唤新一轮改革。
  • 真正的危机是信心的崩溃。
  • 创新的方向是研究需求。Google、阿凡达、iphone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需求研究透了。要始终不渝地研究市场的需求,你服务对象的需求就是你努力的方向,在招行叫“因您而变”。
  • 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某种意义上是管理的竞争,就像下围棋。首先要把自己的阵地巩固好,进一步研究并满足客户需求的“围棋”式策略,满足了客户的所有需求,你的棋子才会占满整个棋盘。
  • 中外的差距在于管理,管理的最大差距在于理念。而要做到理念的引导,你必须使你自己的理念发生变化。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