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产业
目录
1.什么是沙产业[1]
沙产业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又不同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指利用和研究包括干旱区、半干旱区、亚湿润干旱区在内的沙漠化土地的一切资源和能源所进行的经济和科研活动的集合,以提高光合作用转化效率为目的,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技术、人工控制环境为特点,以保持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为根本原则。
借鉴国民经济核算中行业分类方式,可将沙产业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第一沙产业、第二沙产业、和第三沙产业。对于各产业中的具体产业分类如下:第一沙产业包括:沙区种植培育业、沙区林业、沙区养殖繁育利用业和沙区农林牧初级服务业。第二沙产业包括:沙区生物资源加工利用业、沙及矿物质开采业、沙及矿物质提取加工业。第三沙产业包括:沙漠旅游及休闲服务业、沙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公共管理业。
2.沙产业构想的提出[2]
1984年5月,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委员会议上做的《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报告中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沙产业是钱学森提到的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之一,当时作为全部的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他提出了五项,分别为: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并指出:“假如这五个产业都实现了,将又是一次产业革命,即第六次产业革命”。
钱学森将沙产业的概念解释为:沙产业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是用现代技术组装起来在不毛之地进行的大农业生产;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的文明。“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上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是一次尖端技术”。他提出要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以新的思维去研究沙漠,以新的视角去认识沙漠,以新的理念去治理、利用沙漠,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合理经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生产潜力。
3.沙产业的理论进展[3]
20世纪60年代初,钱学森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戈壁工作时。发现沙区有很多沙区特有的动植物资源,于是得到启发,提出沙漠戈壁不完全是不毛之地,关键是要经营,用科学技术来管理农业生产[71。1984年5月,钱学森在“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报告中提出“沙产业”概念[81。他认为,沙产业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是用现代技术组装起来在不毛之地进行的大农业生产;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的文明。“发展尖端技术的沙产业,利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再加水利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一定能在沙漠戈壁建设成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
宋平对沙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多次对沙产业进行了通俗而精辟的阐述。他指出,沙产业是在沙漠干旱地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阳光优势,实行节水、节能、节肥、高效的大农业型的产业。西北干旱地区的优势是阳光,劣势是水.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充分利用自动控制等技术科学及工业、信息系统尖端技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发展沙产业不是再到沙漠边沿去开荒,破坏植被,而是在有水的地方采取地膜覆盖、温室、滴灌、渗灌等一系列的科学措施,发展经济。沙产业构想提出以来.众多专家学者也对沙产业的概念内涵做了研究和探讨。刘恕等认为,沙产业强调运用全部现代化科学技术.实际上是农业技术现代化、生产过程组织严密、知识密集型的新兴科学技术的集成。充分利用太阳能,摒弃陈旧传统技术各种弊端,才能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治理环境的目标协调一致。沙产业新型绿洲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为目的的大型人工装置。涂元季认为,沙产业战略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积极进取的主动精神、强调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产业化思想。朱俊凤指出,沙产业是沙业加上产业经营,是在沙区利用生物机能,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经过人工培育和科学管理,使其不断发展和再生,通过资源合理利用,形成以产品生产、加工和经销为主要内容,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和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甘肃、内蒙古自治区等从不同角度对沙产业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马西林[1引结合沙产业在甘肃张掖等地的实践,认为发展沙产业应该在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提高太阳能的固定转化率和水的利用率为重点.全面利用沙区资源,大力开发沙产业,向沙漠要产品、要效益。沙产业发展应注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沙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科学开发利用资源;依靠科学技术,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通过完善配套服务,优化外部环境.从各个环节上提高经营水平。推动沙产业的健康发展。夏日㈣结合内蒙古发展沙产业的实践,认为解决沙区人民的生存需要和经济利益问题的主要办法是搬迁转移和发展沙产业;以一投多效代一投一效、以精耕代广种、以精养代粗饲、以有用促不用、以高效促多退、以集约促节约;沙产业要求种养加、科工贸一体化、一条龙、长链条、加工转化;沙产业可归纳为十大功能:治沙功能、致富功能、科技功能、绿色功能、集约功能、节约功能、集群功能、多元功能、动力功能、再生功能。张雪萍等认为,沙产业从已有基础的防沙、治沙、固沙事业开拓出去,把沙产业的产品变为商品形态,形成规模,制定标准,进入市场,创造价值;“沙”是指沙漠化的防治,“产”是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业”是指生产和市场的营销要形成规模.沙产业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沙地为资源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沙产业已经历了2O多年的发展,但由于沙产业理论涉及学科广,实施范围大,在认识上仍存在诸多争议,其理论和实践仍需进一步深入。
4.沙产业的基本属性[4]
任何一种产业都有其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属性,沙产业亦不例外。作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沙产业,具有以下属性:
(1)沙产业是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的产业。沙产业是人类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追求的必然结果。沙漠、戈壁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一种自然存在或自然物只有成为人类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时才能成为自然资源,沙产业就是将沙漠、戈壁作为生产资料,为人类生产物质财富,就像海洋作为海产业的生产资料一样。考察是不是属于沙产业,应该以资源的类型及其利用方式为标准,而不是以产品的形态为标准。
(2)沙产业是大农业组合。大农业包括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等,而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种植业,而且它是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的综合组装,是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产业组合。
(3)沙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沙漠地区自然条件严酷,不具备传统的农业生产条件,或者说无法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而必须运用适合沙漠生态环境的一整套新技术才能实现其生产的目的。因此,沙产业技术是一套完全不同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新技术集成。
(4)沙产业是资源保护型产业。前面已经述及,沙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生产的条件决定其必然是一个资源保护型产业,尤其是一个节水型产业,是一种“多采光,少用水,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目前,我们主张保护沙漠生态环境,而真正意义上的沙产业的出现,才能真正实现对沙漠资源的利用性保护。
5.沙产业的发展条件[4]
(1)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大大提高。人们普遍追求健康、无公害的食品,农产品中农药、化肥的残留量将成为人们购买其产品时较价格因素更为关注的指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将被严格限定,人们对农产品的健康要求已远远大于对其价格的追求,农药、化肥超标的农产品已经失去了市场,而“绿色食品”已成为生产经营者追求利润的主要方式之一。
(2)相应的新技术的产生和集成。1990年11月21日,钱学森在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的书面发言中,对沙产业的概念作了进一步说明,沙产业就是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一项“尖端技术”。钱学森认为,“发展尖端技术的沙产业,就是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再加上水利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在沙漠、戈壁上建设成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产业基地”。作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沙产业革命的农业型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其实质就是在沙漠、戈壁上创造高产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真正的沙产业必须伴随着新的产业革命才能实现,所有这些都需要新技术的产生和集成,这也是每一次产业革命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3)农业产品大幅度涨价,农业生产,尤其是“绿色产品”的生产成为高利润的行业之一。这样,农业生产经营者就会追求生产的质量利润,就有理由投资具备“尖端技术”的、“知识密集”的、具备“大农业”性质的沙产业的开发和经营。社会需求,加技术条件,再加利益驱动,这是沙产业发展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6.沙产业的环境背景[2]
1.脆弱的生态环境
受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为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沙漠地区土壤贫瘠,植物生长条件恶劣,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且极易受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还表现在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很难恢复,如沙地表面的生物土壤结皮,一旦遭到破环,恢复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低下的自然生产力
沙区自然生产力的低下性主要表现是植物净初级生产力低下。由于土壤贫瘠、气候恶劣,加上水资源稀缺且利用不当,植物自然生长环境十分严酷,造成沙区自然生产力和植物生产力低下,也导致了沙区的农业型产业停留在一个不高的水平。
3.丰富的光热资源
我国沙区由于地势较高、干旱、云量少、太阳光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无论是日照时数还是辐射值都远高于东部沿海和华南地区,光能利用有很大潜力。同时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大,有利于作物营养元素和高糖分积累,为瓜果的发育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4.辽阔的土地资源
由于我国沙漠地区处于不同的自然带,加上土壤母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差异很大,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沙区土地广阔,但目前可供开发的、能稳定产生经济效益的土地却不多。开发土地资源最主要的一个限制因素就是稀缺的水资源,因此,在沙产业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发展农业设施、运用各种高新技术克服水资源稀缺的劣势,这些广阔的土地资源仍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5.种类多样的生物资源
我国沙区地域辽阔,由于地理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长有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生物资源。沙区主要的植物种类按用途可分为:果品类与饮料类、蜜源植物类、药用植物、油料类、香料调料类、牧草和饲用植物、薪炭林类、绿肥灌木类、工业原料、野生观赏植物等。此外,在沙漠地区还生存着许多珍惜野生动物,有些兼具毛皮、制革、药用等多种经济价值。。这些生物资源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6.稀缺的水资源
我国沙漠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Ⅲ,加上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水体质量下降,沙漠地区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十分稀缺。水分的含量与分布是影响区域植物多样性的主导因子,因此,稀缺的水资源导致了沙漠地区植被的稀疏。
7.沙产业的技术路线[2]
在沙产业发展的二十几年中,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区群众根据当地实际的自然和社会情况进行着积极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路线。
1)高采光。
沙区光热资源丰富,而阳光是地球一切能量和人类获取食物的根本来源,沙区充沛的阳光为发展沙产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沙漠地区,通过运用高新技术,采用温室大棚、微藻装置等设施,充分利用丰富的光能资源,固定太阳能,提高绿色植物、藻类的太阳能转化率,实现了乍物高产,获取了高效益。
2)少用水。
降水稀少是沙区的典型气候特点,于旱也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少用水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节水、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化学节水、农艺节水、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等,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新技术。
沙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农业,需要各种高新技术的支持。沙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太阳能的高效利用、节约用水技术以及植物品种的改进等方面。在实际中,不仅需要研究、应用与沙产业的相关高新技术,同时也应注重技术在群众中的推广和政府的支持,以便为沙产业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4)高效益。
所谓“高效益”,是指沙产业的产品通过产业化经营,转化为商品,人类从中获取经济效益,它是发展沙产业的最终目的。发展沙产业应该及时r解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一系列的种养加、产供销体系,将沙区资源最大化利用,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推向市场,将产品转化为商品,获取经济效益。
8.当前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5]
1.认识不足,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
我国沙区有着丰富的光热、风能、土地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将是21世纪我国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但沙区由于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由于受传统“以农为主”观念的影响,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沙产业发展重视不够,还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特别是对沙产业的前景和市场潜力缺乏深入研究和分析,从长远性、战略性高度全面认识沙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够。此外,还有一种思想认为,沙区环境脆弱,发展沙产业必然导致沙区环境恶化,把发展沙产业与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立起来,影响了沙产业的发展。
2.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弱
目前,沙产业产品加工企业整体上来说,企业规模小,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由于国家目前对沙产业加工这类公益性极强的行业尚无明确的优惠政策,影响了大企业介入沙产业的积极性。
3.贷款融资难,开发资金短缺
一是治沙专项贴息贷款对象为沙区,有关基层经办金融机构资金存量有限,向上级筹措信贷资金成本高,加之沙产业项目一般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投资风险大,难以调动基层经办金融机构落实治沙贷款项目的积极性,其结果导致贷款落实难。二是贷款期限短,一般为1~3年贷款期限,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沙区造林生长周期长,至少需要7~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他种植业项目建设期也相对较长。三是利率高,根据商业贷款有关规定,经办银行可以在规定范围内上浮其治沙建设项目贷款利率。利率上浮,势必影响项目建设单位贷款的积极性。由于缺乏资金,沙区许多好的沙产业项目无力开发。另外,在一些地区,收取不合理税费(一些地方治沙也要交纳较高的水资源费等),致使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4.科技含量低,发展机制滞后
从产业定位看,沙产业应当是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再加上发展沙产业条件差、困难大、没有经验,这就更应当强调科技创新,加强发展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现在这方面工作跟不上,沙产业科技含量低和发展机制滞后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另外,沙产业要得到良好的最终产品,当然后部深加工和经营管理也很重要。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例如前几年有些地方发展沙棘、大扁杏等,没有形成加工营销的产业化,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有的地方甚至劳民伤财。
5.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
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人过分看重经济效益,在沙区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生态保护,没有处理好经济和生态的关系,甚至违反自然规律,采取短期行为,使生态遭到了破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9.沙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沙产业,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它直接关系到未来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沙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扶持,政策引导;通过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市场,配套服务,大力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积极发展加工业,扶持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沙区旅游业及其他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沙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治理措施各不相同,发展沙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资源、气候差异性和地区的相对一致性,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相应的产业项目。按照沙化土地治理分区可将沙产业布局分为:一是西北于旱沙漠边缘及绿洲沙产业区;二是北方半干旱草原沙漠化地区沙产业区;三是北方东部半湿润风沙化地区沙产业区;四是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湿润沙地沙产业区;五是南方湿润沙地沙产业区;六是青藏高原高寒风沙地区沙产业区。
针对上述不同沙产业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本着“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资源”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认真制定国家和省、市、县(旗)沙区综合开发与沙产业发展规划,把重点放在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沙地产出率;按照高科技、低能耗、高效益的思路,建设一批高科技沙产业示范基地,以点带面,统筹安排,既抓基地建设,又抓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沙产业发展。
2.政府扶持,政策引导
国家应针对沙区产业发展特点,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应的经济优惠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对于从事沙产业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在投资阶段免征各种税收,取得一定收益后,可以免征或减征有关税收。切实发挥好治沙贴息贷款作用,对于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防沙治沙项目,要适当放宽条件,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按规定及时给予财政贴息。鼓励沙区沙产业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他们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各级财政和金融机构,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扶贫专项资金、小额贴息贷款等,对沙区产业发展给予扶持。
3.科技支撑,集成创新
加快建立有利于沙区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创新和改良现在所种植或利用的沙生植物的品种,通过培育新品种,提高沙生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其次林业生物质新材料、新能源、林产林化产品及中药材资源加工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总体上要做到沙地生产力和产出率、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再次要积极推进沙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组成技术联盟。通过对沙区支柱产业的扶持,形成产业集群,鼓励以集约经营方式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3.4培育市场,配套服务
各级政府应发挥培育市场,完善服务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组织项目对接、产品推介宣传、网络新闻发布等形式,扩大沙区企业与外界市场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加强对沙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包括从业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和产品加工贮藏等在内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配套服务。积极发展沙区合作发展组织,把分散的农牧户组织起来,组成经济联合体,形成规模,创出特色,共同应对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