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
1.柔性管理的概述
柔性管理(Soft Management)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也就是同步转型。从表面混沌的繁杂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识别潜在的未知需要和开拓的市场,进而预见变化并自动应付变化,这就是柔性管理的任务。
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它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企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它依据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实现管理和运营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一提到管理,常常有人会产生两种错觉:一是言必称西方,二是行必重刚性,似乎管理是西方人的“专利”,与东方无缘;似乎管理就是发号施令,我管你听。然而,自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有着深刻“华夏文化”渊源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上的崛起,包括美国和日本学者开始对研究东方式的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终于发现,在传统管理背后还有着一个广阔的领域——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它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高级的管理,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的管理。它有着鲜明的特征:
- 1、质的方面表现为模糊性,二值逻辑失效,不再存在非此即彼,绝大多数在中间状态游离。
- 2、在量上表现为非线性,叠加原理不起作用,1+1不再永远等于2。
- 3、在方法上强调感应性,权力影响失效,等级观念淡化。
- 4、效果上常常表现为“滞后性”,立竿见影原则失效。
柔性管理本身涵盖了有关理性、心理、思维、教育、激情、管理者魅力和无为而治等一系列思想。
2.柔性管理的注意事项
企业要实施柔性管理,必须注意构建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偏好为经营导向。不仅要为顾客提供物品,而且要丰富顾客的价值,使顾客在消费一种物品时能够获得更多的超值感受。传统的批量生产型企业的观念是,供给创造需求。只要能生产,就会有顾客购买,企业的利润由市场和生产能力决定。柔性管理则是将顾客的需求与偏好放在首位,利润蕴含于顾客对物品需求和满足顾客偏好之中,只要能将顾客的需求与偏好转化为物品或服务,利润就是这种转化的一种自然结果。因此,柔性管理的关键在于确定如何创造丰富顾客价值的方案、如何解决顾客所关注的问题的方案,以及如何将顾客感知到的但并没有完全清楚表达出的愿望或需求转化为顾客可明确说出的”这正是我想要的”产品的方案。这种以顾客需求和偏好为导向的管理,是对管理者能力的一种挑战。
2、以促进学习、激发灵感和洞察未来作为管理的最基本职能。科学管理时代管理的最基本职能是决策,而网络时代管理的最基本职能是寻求知识转化的路径与结点。网络时代不确定的市场变化已经把管理的核心作用转变成一种委托:促进学习、激发灵感和洞察未来。激励、综合、协调一线人员的努力与贡献,以更高的视野兼顾全局,并将一线人员的全新理念整合到企业发展的统一战略框架之中,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进化过程成为由发达的部件以最优化的方式组合的有机体。
3、以虚拟实践社团作为创新的源泉。识别、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与偏好,把握需求与偏好的动念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信息,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智慧与灵感。在市场的需求结构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只有通过发挥各方面创新力量,才能造就个智能化的企业,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竞争忧势。因此,组建各式各样的虚拟实践社团,努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性的建议与方案,增强企业的适时学习能力,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习型企业,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虚拟实践社团是”强强“合作,它的本质特点是以顾客为中心,以机会为基础,具有一整套清晰的、建立在协议基础上的目标。
4、以网络式组织取代层级组织。科学管理时代的组织是一种金宇塔型结构的层级垣织 它层次过多,传递信息的渠道单一而且过长,反应迟缓;各职能部门间相互隔离,信息流动受边界的限制,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常常扭曲、失真。网络式组织的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各部分之 司是一种融台共生的关系,不存在划定的边界。以网络式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代替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加强了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加和助长了企业与市场反馈的触角,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反应灵敏度,从而使企业能够更迅速地抓住市场机会
5、以企业再造为手段。企业再造关注的是企业经营模式的调整这为企业实现柔性管理提供了机会。因为,企业再造是在更高层次上确定企业如何对市场作出反应,如何识别潜在市场与创造新市场并在这种识别与创造中重新定位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企业再造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目的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增强企业从员工个人到整个组织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