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质
1.什么是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是人的先天机能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培训,在信息活动方面所形成的能力和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等。在当今时代和今天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信息素质将是我国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2.信息素质的发展[1]
信息素质(也称信息素养或知识素养)作为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概括为利用信息源和信息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技术和技能。到了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质的内涵有了进一步扩展,不仅指解决信息问题的技术和技能,还指主体对待信息的态度,包括对信息的需求意识、信息价值的评价及信息效果的评估等。进入90年代,人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深入到主体的整体素养的层面,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人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是认知整体的一部分”。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图书馆馆长Hannelore B.Rader教授在她的《全球信息教员:图书馆管理员在21世纪的作用》专题报告中认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质已和文献传递、远程教育等诸多概念一起成为图书馆行业的关键词,信息素质是指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定位、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在国内,许多同行专家在有关文章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信息素质概念进行了具有理论价值的探索,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信息素质是个体在先天赋予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实践形成的信息品质,它是社会成员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潜能等多项基本素质的有机结合。”
3.信息素质的内容[1]
- 1.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是人在信息活动中的感觉和思维过程。其中,感觉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受外界信息的刺激而产生的效应,即神经系统对客观信息的条件反射,反映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程度;思维是人的神经系统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对外界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推理和综合等的认识过程。人的信息感觉和思维受主体先天资质的影响,但主要是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人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
-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中,信息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加工整序技术、检索技术、传递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方法包括信息的处理方法和研究方法。推行信息素质教育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身份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传授相应的信息知识。
-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信息教育和培训,并在信息活动中形成的本领。包括在信息的获取、积累、加工组织、查询检索、传递、综合和评价以及创新等方面具备的能力,以及在信息活动中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方法的熟练程度。信息能力的高低决定信息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是判断人的信息素质高低的主要指标。具有信息的获取、积累、存储、查询检索和传递等方面的能力是对人的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信息的加工组织、综合、评价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则是对人的信息素质的更高要求。
- 4.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人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培训在信息活动方面形成的教养和修养。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水平、信息观念、信息风格和信息道德等。其中,信息水平是在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等方面达到的高度;信息观念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即人们对信息的看法和态度。信息观念的形成受外界环境、教育者及信息内容的影响。信息风格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以及信息产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信息道德则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信息行为准则和社会活动规范。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生产者、传递者、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如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以及恪守国家和国际关于信息活动方面的规定和法律。
信息素质的内容构成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形成的前提;信息知识是信息素质形成的基础;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则是信息素质的具体体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素质体系。
4.信息素质的特点[2]
信息素质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信息意识和道德伦理,又包括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各种软件的应用能力、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信息的创造与表达能力,还包括信息的评价能力、开发新的信息资源与软件的能力。这些决定了信息素质的多重特点。
- 1.信息素质具有知识性
知识是信息素质的重要内容。知识性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要把无序的信息经过整理转化成为能够理解的有序的知识,还要把知识变为智能而作用于人类社会。知识对人的信息素质的影响,取决于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知识的广度能够提高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有利于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建立有机的联系;深厚的知识功底能够提高对信息的筛选和跟踪能力,有利于从浩瀚的信息中采撷到真正有用的信息;运用知识能力能够提高对信息的改造能力,信息只有成为知识后,它的传播才会更加有效,才会更有利于知识的提升。
- 2.信息素质具有普及性
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信息社会中具备信息素质可以说属于公民的基本素质。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人们要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如选修课程、银行存款、查找资料、通信等,人们遇到问题也经常想到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求答案和帮助。
- 3.信息素质具有操作性
操作性是人们在处理和运用信息时,在技术、诀窍、方法和能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素养。信息素质的所有内容最终必然表现在人们利用信息技术、操作信息系统上。在评判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时,实际操作能力的权值要比其他方面更高一些。也就是说,不是看人们如何说,而是看怎样做,那种只能够空泛地谈论信息技术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不能视为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
5.信息素质的培养条件[2]
要很好地实施信息素质的培养,必须具备一个开放、有效的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设备、软件设施和执行者。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高校信息系统中,足够的信息技术硬件是其物质基础,软件和信息资源库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检索的关键条件,管理者和教师是使用程度与优劣的核心灵魂。有人打比方说,信息系统是高速公路,软件和信息资源库是装满货物的汽车,执行者是司机和修理工,三者互相依存,共同工作,不可偏废。由此可以看出要顺利完成信息素质的培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 1.优越的硬件设施是培养信息素质的基础
高校的信息化进程的发展首先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校园网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施等在各高校都得到长足的发展。许多高校不仅把计算机和网络视为普及教育的课程,更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教育手段,一种现代教育的基础设施,让它渗入了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教育宽带网,实现电子教育、远程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上招生、多媒体课件共享、高清晰度电视、IP电话和增值等诸多服务内容,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的网络管理中心、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校园电视台在功能方面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和更多样的途径。网络管理中心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的网络服务,能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带动全校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促使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使高校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质培养的良好基地;校园电视台发挥其独特的媒体优势,及时播放精彩的电视节目和重要的时事节目,使学生能在学习之余了解国内外时事要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甚至开办大学生电视节目,尽可能多地让大学生参与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拍摄、编制,加强他们的时政意识。
硬件设施的投入应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投资体制,以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步伐,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为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奠定物质基础。
- 2.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培养信息素质的知识仓库
在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决不能忽视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知识仓库建设。从网络建设来讲,只是修了“路”,至于在路上有无“车”跑,以及跑什么样的“车”,就是建设信息资源的问题了。信息系统能否真正有效地运转、学生信息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网络提供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关键是网上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构建数字化图书馆,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已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电子阅览室、视听阅览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等实现了新型的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全文型、文摘型数据库的引进,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建立,为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并实现高校问的连接和共享。
在教学方面,建立各种教育、科研软件资料库,促使教师将教学信息,如备课教案、教学要求、参考书目、学科前沿、个人研究成果等直接上网;在重点实验室之间建立高宽带网络,加快科技信息的交流;建立较完善的FrP站点;力求将信息素质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从而真正成为能为知识充电的场所。
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校园网络“防火墙”技术手段的实施,或者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网络服务器上供学生学习,净化网络环境,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 3.建设信息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信息素质的关键
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从事信息素质教学基础的基础,可以说,教师的信息素质水平决定着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现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渗透的结果,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向学生呈现的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式研究,培养创造力。教育方式的变革对从事信息素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信息素质,形成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关系到教育培养的成败。
另外,信息时代的教师应成为导学者,在“导”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帮助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某一学科领域,介绍相关学科知识,能够使学生把过去所学的知识与当前所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通过信息技术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动画于一体,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能快速地参与到学习内容的全过程之中,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促进其新旧知识更新过程尽快完成。
6.信息素质的培养途径[2]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实施,数字化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在这种环境下,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利用网络寻求科学信息、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够有目的地搜索、选择、应用信息,能够通过CD—ROM交互学习,从而成为具有信息意识、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现代人。因此,高校必须开展各种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信息素质的培养。
- 1.加深文化底蕴
培养信息素质时要注意文化底蕴的培养。信息技能更重要的价值不仅是一种技能,而是在于促进人的精神意识的发展,精神意识与人的文化底蕴紧密相连。文化内涵就是感知和把握文化的意识与能力,以及认同和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文化底蕴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他对继承与创新相互关系的认识。
- 2.创新教学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能力,信息素质能力应当是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文献检索课、计算机基础课所强调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应当提升到“信息素质能力与修养”上来,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些课程的作用、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
- 3.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
信息素质能力是多元化的,孤立的信息技能不足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整合到学科课程之中。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整合成为可能,同时也为网络时代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是培养信息素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我们设想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正是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适应网络信息环境基础上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选定学科主题,并在学科主题下把原先相对独立的多个问题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将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前沿话题以及前瞻|生问题全部展现,从而获得创新性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上建立起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体系。
- 4.加强信息道德修养
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教学系统有了更强的开放性。Internet把全世界联系在计算机上,容纳了所有机构、个人的观点和提供的信息,既有取之不竭的知识,同时也存在一些与传统道德伦理相悖的新现象,如黑客现象、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问题等,带来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如何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应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处理的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教育要以德为先,必须强调对学生责任心、自尊心、自我管理、诚实守信等品质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社会”教育,把传统道德原则引入网络领域,并进行行为规范,提高信息免疫力,使其具有崇高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信息时代推崇多元化的价值观,但不欢迎不道德的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使网络行为既恪守现实空间的社会道德规范,又遵守虚拟空间的网络规范,让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选择所需的信息,尊重知识产权,形成现实与虚拟的良好互动,在不从事非法活动的同时,能够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网络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