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黑土地水土流失的危害,就到黄土地去看看。”在东北研究黑土地十几年的张斌如是说。
作为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耕地质量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斌最担心的是“如果不重视水土流失在东北的发展,黑土地未来的地貌就是现在的黄土地”。这样说,“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2月3日上午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引领耕地保护与利用”新闻发布会上,作为耕地研究“国家队”,该院资划所土壤培肥、植物互作、耕地质量、面源污染、区域布局、土壤耕作6个团队首席悉数到场,对我国农业最重要的“三块地”——南方红黄壤、北方旱地、东北黑土地所存在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副所长周卫表示,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释放的生产潜力。但在长期集约化经营下,我国耕地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盐碱化、黑土地退化以及耕层变浅。
黑土地退化,问题在哪?中国农科院资划所所长杨鹏用“变薄、变瘦、变硬”来概括。变薄,主要是土壤侵蚀导致黑土层变薄;变瘦,是指土壤有机质下降,品质变差;变硬,即黑土过度利用导致土壤压实、渗水等性能降低。
张斌解释,东北黑土跟世界其他地方黑土不一样,比如美国黑土,以风蚀为主,“我们的黑土地以水蚀为主”,目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他算了一笔账:过去黑土地投入1斤化肥可以生产60斤粮食,现在只能生产21斤粮食,未来可能只有14斤粮食,“投入效益比下降明显”,原因就是土壤有机质结构变差,“微生物不好好干活了”。东北又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这当然是好事”,但也带来土壤压实情况严重。张斌回忆,过去黑土地上下一场雨,很快地里就不积水了;现在好几天都还积水。“为什么?因为土壤被压实,水渗不下去了”,张斌表示,这已经成了很重要的粮食减产因素。他还谈到东北黑土地利用中“作物单一”的问题:“走一千公里却发现两边都是玉米,而且可能是同一品种的玉米,这是有问题的。”
张斌由此呼吁,对于黑土地,一是要用养结合,“要保证粮食安全,但不能把所有担子都压给东北”“好的资源要用好它,不能过分摄取”。二是在黑土地利用的规划设计上,要认真考虑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建立一个景观结构框架,既有农田,也有树、有草、有湿地,生产、生态兼顾。三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增加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的投入。“现在东北的农业投资太少了。”张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