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如视力下降、沉迷游戏、受到不良信息侵害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部分学校、老师简单粗暴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收学生手机,引起了家校矛盾、师生冲突等舆情事件炒作,有些事件甚至成为了“网络笑话”。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相关话题成为网络关注热点。
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入校,不算是新规。早在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此次教育部重新制定相关规定,反映出要彻底改变中小学生在校园过度使用手机的局面任重道远。
家长注重培养方式,在教育上下功夫。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最多。对于家长来说,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通知》提出“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教师变通教学手段,在创新上做文章。确保校园生活不被手机支配,教师要努力戒掉教学中的“手机依赖症”。《通知》中明确“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手机等电子设备推动了智能化教学的发展,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它们的“用武之地”,让手机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好伙伴”。教师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校科学制定制度,在管理上花气力。学校如何落实好管理制度需要下一番功夫,不要把“原则上”变为“一刀切”。中小学生存在叛逆心理,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正确引导。各学校可以相互学习人性化的管理措施,但是要考虑措施落地的问题,例如《通知》中的“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这一规定,是否会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仅仅靠学校强制性的管理难以实现,家长还要多与学校沟通,形成家长学校老师三方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孩子来说,与老师、同学、家人和真实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沟通,才是最好的成长。
作者:可乐
512425092021-02-05 09:07:08:0【地评线】华龙两江评:多方共同携手,破除手机依赖82417652地评线评论频道
http://say.cqnews.net/html/2021-02/05/content_51242509.htmlnull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仅仅靠学校强制性的管理难以实现,家长还要多与学校沟通,形成家长学校老师三方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孩子来说,与老师、同学、家人和真实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沟通,才是最好的成长。1/enpproperty-->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