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管理模式

百科 > 管理模式 > 管理模式

1.什么是管理模式

所谓的模式,通常是指某种事物的结构特征和存在形式,对于管理也是如此。

    尽管“模式”一词无论在企业机构的实务界还是商学院的理论界,都已经使用得相当的广泛,但是面对不断新兴的商业形态,将管理模式作为研究问题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仍然需要与时代同进步,不断探索。

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是指一种成型的、能供人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体系,通过对这套体系的理解和运用,管理者可以来发现和解决显示商业社会的管理问题。通过这种对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管理者可以不断规范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

2.管理模式的定义和分析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管理实践,并在企业运作之中作为管理规则来自觉的遵守。

管理模式从结构上讲,是对管理方法进行思路性的、框架性的高度概括,表述相对比较抽象,从管理模式的描述上无法看出管理者的具体管理方法、思想和内容。比如,C管理模式,双重管理模式,网络管理模式。

㈠管理模式的学术定义。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性形式或固定格式,与管理模式有关英文的表达有:Management System(管理交流)和Management Model(管理模型)。

通常对管理模式的定义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可简单表述为:

管理模式=理念+系统+方法

MS=f(i)+f(o)+f(s) (IOS模型)

其中MS:Management System

I:Idea/Ideology

O:Operation/Organization

S:Stratagem/Strategy

㈡管理模式的通俗理解。

从通俗的理解,管理模式可以解读为一种企业群体或者一类企业文化的特质之一。也是一个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和其它企业不一样的地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说,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也就是企业(群)在管理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上最基本的不同特征。

㈢管理模式的差异性和个体化特征。

一般来说,不同的国家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且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目前在理论上比较公认的通用型管理模式,有日本管理模式和美国管理模式等。这代表了两种泾渭分明的管理特征:

⑴美国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及以能力为主要考核特征的模式,它在管理上的主要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以法制为主体的科学化管理。

⑵日本管理模式的特点则是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年功序列制、禀议决策制等为特征,重视人际关系、以集体利益至上、家族主义等情感管理为主的特征。

㈣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区别

管理机制侧重于管理对象间的内在牵制和约束,通过机制可以使管理制度、方法、方案等得到很好的执行,有的人将管理机制称为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一个例子是:某企业院子的卫生总是被破坏,由办公室负责这事总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办公室人员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工作,完成室外的任务有时间上的制约。这时是一种管理方法上的失误,也是管理机制欠缺。如果让保卫人员负责卫生的督察,情况就是另外一种了。保卫人员的工作场所大多在室外,让他们监督卫生保持状况,起到了良好效果。卫生系统由原来的涉及到办公室人员和破坏人员,变成了保卫人员和破坏人员,这就是一种管理机制上的变化。但是管理机制的变化不等同于管理模式的变化。相比较而言,管理模式更加宏观,且有群体效应和整体特征。

现代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模式,决定了管理的内容,从管理先驱罗伯特·欧文创立企业管理制度开始,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再到今天管理理论的林立,管理的模式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3.管理模式的分类

按照目前通行的方式,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传统/ 等级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系统模式和现代人本主义管理模式。

㈠传统/等级模式:侧重于组织内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的提升与完善,强调组织内正式或非正式团体的建设,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对员工实行平等式的管理。

㈡人际关系模式:组建一个组织,就是将不同所有者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合起来。人力资源的组合,意味着将不同的人组织起来,而物质资源的组合,也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才能得以实现。管理者间原来所具有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及相互问的了解,有助于解决各种冲突,减少达成一致赞同和资源聚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㈢系统模式:在系统模式下,管理的侧重点转向于注重组织的整体性和目标性,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对员工实行协作互动式管理。

㈣现代人本主义模式: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目的在于使组织更富有活力,对员工实行民主的、开放的管理。

4.六种主要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㈠亲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

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向内的聚合力。亲情化管理,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从历史上看,虽然一个企业在其创业的时期,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确实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以后,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很快会出现瓶颈问题。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性功能,会由其内聚性功能而转化成为内耗功能,因而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应该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我国的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几乎是99%,但是当企业跃过创业期后,它对企业的负面作用,也几乎是绝对性的。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局限性很大的亲情化管理模式。

    ㈡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朋友之间可以两肋插刀,这种模式是也很有内聚力量。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被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地产行业非常知名的民营企业“万通”,一开始就是五个情投意合的人携手创办的一个友情化企业,当时大家都可以卧薪尝胆,创业者之间完全可以不计较金钱。但是,当万通拿到第一笔大的利润时,五个人就开始有所摩擦。当时万通的比较大的股东叫冯仑,他还想继续坚持这种管理模式,而使企业发展,他组织企业的创办者读《水浒》,让大家记取散伙与分裂的教训,但结果最后没有解决问题,只好几个人解散了这个企业,放弃了这种友情化管理模式。后来万通由于创业者各自另起炉灶,而孵化了好几个大型企业。

    ㈢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本质上属于不同范畴的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也有成功的企业家,诸如海底捞的老板张勇,不断在企业管理中倡导温情和良心,认为一个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么被管理者就必然会有很好的回报,即努力工作,这样企业就会更好地发展,海底捞的这种模式从营销角度上看也很成功。但是,如果将温情化管理模式解读为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则有可能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良心很难界定清楚。良心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化的,并以人情味为形式的经济利益规范化回报方式,这种方式如果能够将大的利益问题界定清楚则无可厚非,也很可能成功。但是如果笼统地讲什么良心,讲什么人性,不触及利益关系,不谈利益的互利,实际上是很难让被管理者好好干的,最终企业也难于发展。所以,管理并不只是讲温情,而首先明确利益关系的界定。企业管理中利益关系的界定,本质上需要“冷酷无情”,利益关系明确化,利于长远发展,才是职业经理人的行事标准。

    ㈣随机化管理模式

所谓的随机管理模式,很多时候有很大的非理性特点,也不在成熟商业社会的倡导之列。比如现实中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随时可以任意改变任何规章制度,在一元化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主的话就是原则和规则,因而这种管理属于随机性的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之中,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随意化。

    ㈤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但是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因此很多管理者都会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甚至有时也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优点,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做可能会有更强的适用性。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

    ㈥系统化管理模式

    企业的系统化标准化统筹化的管理是通过完成企业组织机构战略愿景管理、工作责任分工、薪酬设计、绩效管理、招聘、全员培训、员工生涯规划等七大系统的建立来完成的。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企业的快速扩展,因为在你用这一套系统打造完一个企业管理的标准模版的时候,旗下的分公司或者代理都能简单的复制,就这降低了扩展的难度。这就是企业组织系统最大可利用性。

对六种管理模式的总结:

虽然六种管理模式特征鲜明,但是未来的企业管理,在管理模式上的弹性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人,成为中国社会的工作主力时,这种管理模式的弹性和人性化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合理的管理模式,应该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有用因素,尽可能淡化制度化管理之中比较“残酷”的一面,借助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来激活管理模式的之中“活跃”的一面。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高弹性,人性化的处理,“淡化”规则,克服制度的呆板,让管理模式的适用性更加的强。

5.构建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㈠企业管理的内容和范畴。管理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的内容。具体讲,生产力包括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亦称经济关系,包括产权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协作关系,产品的终了分配关系;上层建筑方面包括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层面和企业制度层面的具体内容。从以上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

㈡文化基础。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国家的管理是与该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的。管理的文化基础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任何管理都植根于一种文化之上,社会文化背景是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和方式与之相适应,因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是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管理植根于文化之上,如果能适应它,符合它的特征及要求,则管理效果就好,管理效率就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会提高;如果管理不适应文化,则管理效果基,甚至导致管理失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展利用文化,把文化背景、文化特点、文化内容,借用来作为具体的管理手段,利用文化本身的系列内涵,建立相应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兴趣,越来越集中于管理文化研究,认为借用文化作为管理不失为最有效的管理办法之一。

  ㈢国情基础。由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体地表现为社会制度、文化资源、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地理、民族、科学技术、生产状况等方面,而这些内容各国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前面谈及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这担具体内容影响更为巨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管理,都建立在本国国情基础之上,被本国人民理解、接受。由生产关系和传统文化决定了不同国家企业管理的特殊性,这也正是企业管理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㈣先进性和前瞻性。建立管理模式,一方面要以现阶段生产力条件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管理科学理论的现有发展成果,特别是较前沿的一些理论和思想观念,比如创新管理理念、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理念、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企业组织理论、快速反应理念、组织结构倒置理论、跨文化管理理念、管理终极目标理念、战略弹性管理理念等一系列理论和理念。通过对它们的贯通运用能大大提高管理操作模式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使其有较长时期的生命力。

6.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新理念

    当多变成为永恒的主题,任何已有的管理模式都将被创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这已经成为趋势,管理创新成了管理的主旋律,“今天不同于昨天,而明天又将不同于今天,但今天是我们全部过去的一种协力的结果,明天也将是这样”---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雷恩在他的著作《管理思想的演变》里这样写道。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改进管理模式,不能固守陈规,应紧紧关注当前管理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修正我们的管理模式。

㈠知识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

世界经济已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知识已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在创造社会财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已成了创造物质的重要工具。

企业再造是一场管理的革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企业再造革命,被喻为是从“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也被认为是继全面质天管理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企业再造有两个方面和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一是从传统的从上至下的管理模式,变成通过信息传递过程实现增值的管理模式;二是企业再造不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的渐进式改造,而强调从根本上着手。

学习型组织是未来企业的模式

学习型企业组织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要达到学习型组织需要有这几个方面扎实的基础:系统思维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和团队学习

㈣组织结构的倒置--将来组织中权力的大规模转移

传统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最上面的是企业的总裁层最高管理层,然后是中间管理者,最后是基层。指挥键从上到下,决策来自最上层,下面是执行层。但是,接触市场最多的是基层员工。在多变的时代,顾客的个性化日益突出,就要求将上述金字塔式结构倒置,应为:顾客—一线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现在决策由一线工作人员决定,而上层领导变为支持服务。

跨文化管理--处理好异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冲突

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必然带来管理活动的国际化,管理活动受人们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习俗的全面影响,当其与不同的文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文化管理风格,如何建立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吸纳人类一切先进又化成果的管理文化模式,是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7.新的管理模式

    ㈠更关注人,而不是关注职务。现在管理的基本是从岗位分析出发,我想如果要做到人性化的管理,可能出发点要更加偏重于人一些。

    ㈡与业绩相比,更加关注能力,短期行为与长期利益结合。

    ㈢与薪酬相比,更加关注发展,物质与精神两手抓。

8.A/B/C管理模式理论

    ㈠A管理模式理论

    A管理模式,也被称作机械式组织,是有一种非常传统的企业内部行政管理模式,职责清晰,等级分明,在中国则来源于跨国集团与国际接轨。

    20世纪80年代初,跨国企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为了站住脚,他们花了上千万美元,请咨询公司和中国人一起,搞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它在中国大型合资企业实行了十几年之久,证明是高效、实用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㈡B管理模式理论

    学习型扁平式组织被称为做B管理模式,B管理模式认为,管理就是指管理者关于管理对象“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干到什么程度会怎么样”全部的工作内容和全部的工作过程。这是B管理模式关于管理的定义。按照这一定义,B管理模式将管理原理及其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则、管理者及其管理者素质以及企业文化及其企业文化建设等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B管理模式是A管理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更注重于管理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相结合。

    ㈢C管理模式理论

    所谓C管理模式,就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核心,形神兼备、遵循宇宙和自然组织普遍法则,能够不断修正、自我调节、随机应变的智慧型组织,并将中国人文国学(为人处事之道)与西方现代管理学(做事高效高量之法)相互融合,进行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管理运营模式。

    这种以人为运营核心的、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和更强的应变能力的企业组织,简称为智慧型组织,由于它是继金字塔型机械式组织(A管理模式)、学习型扁平式组织(B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第三种组织模式,并且是在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国学之大智慧的组织类型,因而取“CHINA”的第一个字母“C”,为这个智慧型组织命名为“企业C管理模式”。

    “以人为核心”是构建智慧性组织的基本,是C管理模式的关键。

    “以人为本”运营智慧性组织,是C管理模式的原则。

    “道法自然”,遵循自然组织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法则,是C管理模式的特征。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