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法
1.管理方法的概念[1]
为实现管理目的而进行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总和,成之为管理方法。管理方法也就是运用各种管理原理,最终实现组织目的的方式。任何管理实践,都要选择、运用相应的管理方法来完成。
管理方法是一种哲学层面的科学,任何复杂的数学模型、繁琐复杂的逻辑运算,以及形形色色的程序,都不代表管理方法的本质和核心,数学方法只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形式,计算机是提供信息、进行运算的一个辅助性工具,只是管理方法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或一种类型,并不能涵盖管理方法的全部。
2.管理方法的形成和发展[2]
㈠任务管理法
19世纪初,人们开始对管理方法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最早提出科学的管理方法的,是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实质就是基于制造行业管理的任务管理法,任务管理法是人们最早研究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任务管理法也可以称为任务作业,可以概括为管理者对时间动作的测算规划,研究确定标准的作业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工人的日常工作之中。就是说,工人的作业,在于完成管理人员规定的任务,而这种任务又是管理人员经过仔细推敲后设计出来的。这样,组织中的工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按职责要求完成了任务,则付给一定的报酬。任务管理法规定组织中的每个人在一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的数额,但如果只是将任务管理法理解为规定每个人个人的工作量,那就是把任务管理法给简单化了。规定工作量本身,并不能说就是科学管理,这里的关键在于,所规定的工作量的定额,是怎样确定的。如果定额仍是依靠经验或习惯来确定,那就只是具有任务管理的形式,实质则仍然是经验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经验管理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给组织的成员分配任务,而在于所分配的任务的质和量,是否经过了科学方法的计算。任务管理法的最明显的作用,在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关键,又在于科学地进行时间动作的研究。泰勒提出的任务管理法的科学成分,也就在于他所倡导的时间动作研究方法。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所说的时间动作研究,大体包括以下步骤:
⑴物色10到15个不同的人员,他们应特别善于做需求分析。
⑵仔细研究工人在完成被调查的工作中所进行的基本操作或动作,包括每个人员所使用的工具。
⑶用秒表研究做每一个基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然后选择每一部份动作的最快工作方法。
⑷淘汰所有不正确、缓慢和无效的动作。
⑸淘汰所有不必要的动作以后,把最快最好的动作,以及最好的工具,分别在一个序列中,进行集中归类。
经过以上步骤,于是便可得出完成标准作业所需的标准时间。按照这种方法来规定一个岗位上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的工作量,就有了科学的根据。同样,每个行业中使用的每种工具,也可以通过类似研究找到最优的科学优化依据。科学管理要求对在经验法则指导下产生的同一种工具进行仔细研究,再对这些改革了的工具中,每一种工具所可能达到的速度进行时间研究,并把几种工具各自具有的优点,融合在单独一种标准工具中,借以获得方便和速度提高,使工人的工作更加容易和高效。
这种时间动作研究,本身并不复杂,但其对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来说,作用却是很大的。时间动作研究专家们发现,许多人们凭经验和习惯,天天重复操作动作,普通存在低效现象,比如,通过对砌砖工在标准情况下砌砖所有动作的细致研究,动作研究专家吉尔布雷思将砌每块砖的动作从18个减少至5个,有一个场合甚至减少到2个。只要对动作稍加改变,完成一项操作即可节省时间。不少工作由于要反反复复地操作,如果一次操作节省一点时间,长期积累起来,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可以大大增加,效率可以大为提高。
任务管理法,其实质就是通过专门的人员对时间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科学地设计工作任务,使工人满负荷工作,以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的。但任务管理法只是从生产技术过程的角度,研究作业管理的具体方法,涉及的范围基本上没有超出生产制造领域的车间管理,而很少从企业经理人员的角度,研究企业经营的全局问题。如果孤立地使用任务管理法,企业规模越大,其不适应性越突出。另外,实行任务管理,工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标准,一切工作安排,都要听命于管理人员的指示和下达的计划。它否定了工人的自主性、独立性,限制了工人对其工作任务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的主动权。忽略了人除了经济需求外,还有更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视了人际关系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事实上人并不是只有经济需求的孤立的“经济人”,在强调人性和个性的现代社会里面,根植于早起制造业的任务管理法,局限性也就越发地突出。
㈡人本管理法
从管理学的发展来看,对组织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是在任务管理之后提出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管理学家们发现,提高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组织的效率更为重要。组织活动成果的大小,是由领导方式与工作人员的情绪决定的,由此管理学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管理中的人本身,这就是以行为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学家主张采取行为管理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采用一定的措施改善人际关系,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情绪和士气,从而能产出最大的成果,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在人际关系理论的推动下,对于组织的管理和研究,便从原来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行为的分析,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自主”管理,由原来的“独裁式”管理,发展到“民主参与式”的管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采取以工作人员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即实行民主领导,让职工参加决策会议,领导者经常考虑下属的处境、想法、要求和希望,与下属采取合作态度,管理中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由集体来做出决定,监督也采取职工互相监督的方式等等。这样,职工在情感上容易和组织融为一体,对上司不是恐惧疏远,而是亲切信任,他们的工作情绪,也就可以保持较高的状态,从而使组织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果。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包含着一系列更为具体的管理方法,常用的主要有参与管理、民主管理、工作扩大化、提案制度和走动管理等。
科学管理以金钱为诱饵,人际关系理论则主张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心理上的满足。古典组织理论强调合理的劳动分工和对组织的有效控制,人际关系理论则强调对人际行为的激励。因此,人际关系理论的出现,给组织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际关系理论渐渐渗入组织管理实践中去,管理学家在这种管理思想中找到缓和劳资关系,提高工人士气,借以提升生产效率的方法。人本管理法是作为对任务管理法的革新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法和任务管理法的重大区别在于:任务管理法要求工作人员的活动标准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自由度是很小的,但对完成组织规定的任务较有保证。而行为管理法则有较大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在组织中有相当的自由度,较能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但这样一来,组织内的变动也较大,组织规定的任务有时却无法完成。为了吸取两种方法的长处和克服短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提出来了,这就是目标管理法。
㈢目标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首创,1954年,他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主张,随后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德鲁克认为,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指示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专业分工越细,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员工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完成每一个目标,企业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而分目标又是各级领导人员对下属人员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德鲁克还认为,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把事情做好。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干,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
目标管理通过诱导启发职工自觉地去干,其最大特征是通过激发员工的生产潜能,提高员工的效率来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它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有许多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⑴权力责任明确。
目标管理,通过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层层制定目标,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纵横联结完整的目标体系,把企业中各部门、各类人员都严密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中,明确职责、划清关系,使每个员工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同企业总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使员工看清个人工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关系,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激发大家关心企业目标的热情。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和才能集中起来,提高企业工作成果。
⑵强调职工参与。
目标管理非常重视上下级之间的协商、共同讨论和意见交流。通过协商,加深对目标的了解,消除上下级之间的意见分歧,取得上下目标的统一。由于目标管理吸收了企业全体人员参与目标管理实施的全过程,尊重职工的个人意志和愿望,充分发挥职工的自主性,实行自我控制,改变了由上而下摊派工作任务的传统做法,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注重结果。
目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企业和每个职工在一定时期应该达到的工作成果。目标管理不以行动表现为满足,而以实际成果为目的。工作成果对目标管理来说,既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根据,又是奖评和人事考核的主要依据。因此,目标管理又叫成果管理。离开工作成果,就不称其为目标管理。
由于任务管理法既规定了工作任务,又规定了完成任务的方法,而且任务和方法都有标准化,职工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培训,并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操作,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人本管理法又过于强调领导对职工的信任,放手让职工自主去工作,这又难于保证任务的完成。目标管理法将两者综合起来,即组织规定总目标,各部门依据总目标规定部门目标,把部门目标分解落实到人,至于如何达到目标则放手让工作人员自己做主。这样,既能保证完成组织的任务,又能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因而目标管理法与任务管理法和行为管理法相比,是更为优越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于是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可能看起来简单,但要把它付诸实施,管理者必须对它有很好地领会和理解。
⑴管理者必须知道什么是目标管理,为什么要实行目标管理。如果管理者本身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标管理的原理,那么,由其来组织实施目标管理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⑵管理者必须知道公司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怎样适应这些目标。如果公司的一些目标含糊不清、不现实或不协调一致,那么主管人员想同这些目标协调一致,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⑶目标管理所设置的目标,必须是正确的、合理的。所谓正确,是指目标的设定应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目的相一致,而不能是短期的。合理的,是指设置目标的数量和标准应当是科学的,因为过于强调工作成果会给人的行为带来压力,导致不择手段的行为产生。为了减少选择不道德手段去达到这些效果的可能性,管理者必须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表示行为的期望,使得员工始终具有正常的“紧张”和“费力”程度。
⑷所设目标,无论在数量或质量方面都具备可考核性,也许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任何目标都应该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具有可考核性。有些目标,如“时刻注意顾客的需求并很好地为他们服务”,或“使信用损失达到最小”,或“改进提高人事部门的效率”等,都没多大意义,因为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他们实现了这些目标没有。如果目标管理不可考核,就无益于对管理工作或工作效果的评价。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㈣系统管理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如何解决复杂大企业的管理问题。为了解决复杂大企业的效率问题,系统方法产生了。
系统方法属于一般科学方法论,它以认识、研究和探讨结构复杂的客体确立必要的方法论原则。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认识和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部分(要素)与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考察对象,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方法是一种满足整体、统筹全局、把整体与部分辨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和综合有机地结合并运用数学语言定量地、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它为运用数理逻辑和电子计算机来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开辟了道路,为认识、研究和探讨结构复杂的整体确立了必要的方法论原则。
在用系统方法考查研究对象时,一般应该遵循整体性、最优化的原则。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把研究对象看作由各个构成要素形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研究对象整体性质。整体性质不等于形成它的各要素性质的机械之和,对象的整体性由形成它的各要素(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因此它不要求人们事先把对象分成许多简单部分,分别地进行考察,然后再把它们机械地迭加起来,而要求把对象作为整体对待,从整体与要素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指示系统的整体性质。如一个由人群、动植物、山川河流、树木花草、大气环境等组成的系统的性能和活动规律,只存在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单独研究其中任一部分,都不能揭示出系统的规律性。最优化原则是指,从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出一种最优的方案,以便使系统运行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优的效果。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最优目标,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分成不同的层次结构,在运动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优功效,从而达到整体最优的目的。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是:
⑴确定问题,收集资料。
在进行系统分析之初,必须首先明确地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和范围,研究问题包含着哪些主要因素,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划定问题的界限,确定的问题才会明白、切合实际。确定问题后就应该开始收集资料,调查、实验、观察、记录、各要素(子系统)的情况、环境情况等。这对于建立模型,对各种模型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比较,将是必不可少的。
⑵系统分析。
对于同一特定的目标,实施的途径是很多的,每种方法的投资和效益也会有差别。系统分析在于拟定出尽可能多的行动方案,并进行试验比较,以寻求费用最低而效果最好的方案。分析时,需要将复杂系统,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子系统,再将分解的结果进行综合,进行整体分析。这样反复多次,才可能接近客观。
各种方案,经过系统分析后,哪个好?哪个差?可行性如何?都有了可靠的依据。但这些方法是否可靠?引用的情报是否准确?还需要决策者再作判断,这是决策者运用智慧及经验的过程。各种数学和计量方法,也无法取代决策者的智慧和经验。
⑶方案决策。
在一种或几种值得采用或进一步考虑的方案中,尽可能选择出满足系统要求的最佳方案。
⑷实施计划。
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将按计划进行具体实施。如果实施中比较顺利,或遇到困难不大,略加修改即可顺利进行,那么整个步骤即告—段落。如果问题较多,这就需要回到前面几个步骤中的一个,重新做起。
在管理实践中,系统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最优方案难以确定,因为任何方案都不可能是从任何角度考虑都是最优的,对同一个方案,如果选定的影响因素不同,最优的结论往往也是不同的。方案的取舍,缺乏一个明确的指标,这使得系统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繁琐,组织最后实施的往往一定不是最优的方案。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式。
3.管理方法的特点[3]
⑴管理数据化
现代管理方法,把传统管理方法中的定性描述,发展到吸纳带管理的定量计算上,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可以使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实践证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可偏废的两个必备元素。离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去灵魂和方向;而任何质量又表现为一定数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准确的数字为依据,管理者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⑵管理系统化
现代化管理方法广泛采用现代系统理论,把系统分析方法应用于管理,使复杂的问题系统化、简单化。现代化管理方法为管理人员全面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数学模型,实行计划、方案设计、办法的最优化选择。
⑶管理标准化
现代化管理方法的运用,可以实现管理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就是按照管理活动的规律,把管理工作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内容,规定出标准数据、标准工作程序和标准工作方法,作为从事管理工作的原则。
⑷管理民主化
现代化管理中,不仅充分发展各级领导和专业管理人员的作用,更加重视调动与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员工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管理方法的类型[2]
管理方法按其普遍性程度不同,一般可以为两种:
⑴专门管理方法
它是对某个资源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时期实施管理所特有的专门方法,是为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管理方法。如计算机信息管理是以信息资源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具体管理方法,激励管理方法是以人力资源为管理对象的具体管理方法。而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行政管理等,由于管理对象、目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管理的特点,这就要求必须有适应这些特点的特殊的、专门的方法。即使是某一类型的管理,由于其具体的条件不同,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例如,同样是企业的生产管理,但对每一个特定企业而言,由于工艺技术不同,所有制不同,生产的规模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其管理都会具有各自的特点,需要有同它们的特点相适应的管理方法。总之,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都各有其特殊性质,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由各种不同的管理活动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决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各种不同的具体条件发挥其创造性。每个新的具体方法的产生,都是管理者的知识经验、组织能力、专业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
⑵通用管理方法(或称为根本方法)
它是以不同领域的管理活动都存在某些共同的属性为依据而总结出的管理方法。通用管理方法是人们对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条件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揭示出了这些共同属性,从而总结出的管理方法。比如,不论是政治活动还是经济活动,都需要做好决策和为协调各方面的活动而进行的组织和控制,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这种存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的共同性,决定了某些管理方法的通用。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管理学家根据管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许多通用的管理方法,其中有任务管理法、人本管理法、目标管理法、系统管理法等。这些通用管理方法对于各种不同的管理活动都是适用的,是管理方法中主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门管理方法和通用管理方法并非是绝对分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通用管理方法是专门管理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它为人们运用专门管理方法提供思想路线和基本原则,专门管理方法则是通用管理方法的具体表现。人们在把专门管理方法运用于实际工作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其通用的方法;反过来说,通用的方法又必定会支配和制约着人们对专门管理方法的运用。
管理方法还可以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原则上都可以从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来把握。一般认为,确定事物内部和外部各种数量关系的方法,叫做定量的方法;确定事物及其运动状态的性质的方法,叫做定性的方法。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运用数理知识方法,对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因素,进行计算、测量、推导等,属于定量分析方法。管理者对管理现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判断,粗略统计和估计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定性是粗略的定量,定量是精确的定性。在现代管理中,定量管理已成为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这标志管理水平的提高。定量方法是重要的,但是它并不排斥定性的方法,这不仅是由于定性是定量的基础,而且还在于,有许多事物和现象运用目前的手段还难于进行定量研究,从而使定量方法受到限制。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又是相互渗透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二者相互补充。还有不少方法既可用来定性,又可用来定量。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这两种管理方法的特点,为管理服务。
5.管理方法的分类
管理方法的分类。管理方法可按以下标志分类:
㈠按作用的原理,可分为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社会学心理学方法管理方法的分类。
⑴经济方法是指依靠利益驱动,利用经济手段,通过调节和影响被管理者物质需要而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
特点:①利益驱动性②普遍性③持久性
局限性:可能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
形式:价格、税收、信贷、经济核算、利润、工资、奖金、罚款、定额管理、经营责任制等
⑵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权威,借助行政手段,直接指挥和协调管理对象的方法
特点:①强制性②直接性③垂直性④无偿性
局限性:由于强制干预,容易引起被管理者的心理抵抗
形式:命令、指示、计划、指挥、监督、检查、协调等
⑶法律方法是指借助国家法规和组织制度,严格约束管理对象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一种方法。
特点:①高度强制性②规范性
局限性:对于特殊情况有适用上的困难,缺乏灵活性
形式:国家的法律、法规,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司法和仲裁等
⑷社会学心里学方法是指借助社会学和心理学原理,运用教育、激励、沟通等手段,通过满足管理对象社会心理需要的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性的方法
特点:①自觉自愿性②持久性
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紧急情况难以适应
形式:宣传教育、思想沟通、各种形式的激励等
㈡按管理方法适用的普遍程度,可分为一般管理方法和具体管理方法。
㈢按方法的定量化程度,可分为定性管理方法和定量管理方法。
6.企业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要提高管理方法的效能,就必须实现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1)实现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2)实现管理方法的最优化。
(3)实现管理方法的文明化。
(4)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7.管理方法的完善与有效应用
加强管理方法的科学依据。在管理实践中,要不断促进管理方法的建设与完善,使管理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管理方法的科学依据,要使其符合相关客观规律的要求,更好地体现管理机制的功能作用。
要弄清管理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管理者若决定采用一种管理方法,必须弄清其作用的客观依据是什么,方法作用于被管理者的哪个方面,是否能产生明显的效果,以及方法本身的特点与局限,以便正确有效地加以运用。
研究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提高针对性。管理方法是管理者作用管理对象的方式或手段,其最后效果,不但取决于方法本身的因素,还取决于管理双方的性质与特点。既要研究管理对象,又要研究管理者自身,这样,才能使管理方法既适用于管理对象,又有利于管理者优势的发挥。从而,使管理方法针对性强,成效大。
了解与掌握管理环境因素,采取适宜的管理方法。由于管理环境是影响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在选择与运用管理方法时,一定要认真了解与掌握环境变量,包括时机的把握,使管理方法与所处环境相协调,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注意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各自在不同领域发挥其优势,没有哪种方法是绝对适用于一切场合,也没有哪种场合是只可以靠一种方法。因此,要科学有效地运用管理方法,就必须依目标和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多种方法,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各种管理方法,以求实现管理方法的整体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