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现实购买力

百科 > 购买力 > 现实购买力

1.什么是现实购买力

现实购买力是指用于实际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即一定时期内实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

2.扩大现实购买力的措施[1]

据国家统计公报资料,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30万亿元,财政收入达6.1万亿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 21.8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城镇居民家庭为37.9%;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已跨越温饱阶段,实现总体小康、并进入宽裕小康阶段。如何才能适应这一消费趋势,将庞大的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消费能力,将未来消费需求释放出来、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消费生产着生产”。可以说,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所派生的,消费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因此,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衰退、出口受阻的大背景下,高度重视消费对拉动经济、改善民生的作用,对于我们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确立消费的地位,实现我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型向消费拉动型的结构性转变

要促进消费,释放现实消费能力,就必须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要从出口导向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从1998年至2008年,中国经济一直以出口为主导,出口对 GDP的贡献达到40%,而在正常标准下,一个国家的出口占GDP最高不能超过25%,否则将承担极大的风险。出口导向型是以满足国外消费需求为目标的,依靠的是国际市场,当世界经济发生危机,必然极大地影响到国内经济。中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广大的大国,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将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提出扩大内需的方针,但始终未能有效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居民消费率由2000年的 62.3%下降到2007年的49%,出口、投资、消费失衡。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以应对金融危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工资薪金收入快速增长机制,制定并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当前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着政府和企业所占份额偏高,居民所占份额偏低的问题。2002年,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间的分配关系变化为 20.5∶14.9∶64.6,到2005年,三者间的分配关系变化为23.8∶16.2∶60.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长幅度,GDP增长赶不上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蛋糕”越做越大,但人民群众分到的比例却越来越小,收入增长的缓慢,制约了消费能力的提高,进而又制约到经济的增长。

让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让人民分享国家经济成功的喜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使他们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增长和提高。政府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关心他们的“钱袋子”,而不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当作恩赐、施舍。

国家应制定并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遏制劳动者收入比重不断下滑的趋势,从而增强国民消费能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既要使大家手头有钱、收入增加,还要使大家敢于花钱、无后顾之忧。如此才能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将庞大的储蓄变成现实的购买力。

要制定完善的社会政策,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为全体人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解除或减轻人民群众在读书、看病、住房、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为此,政府应在上述诸方面提供基础服务和基础保障;同时,提供相关的制度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政府定位,分清政府、市场、社会的不同角色和不同职责,加大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从“经济建设型政府”“经营型政府”向“责任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让政府将更多的精力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增强居民的稳定感,扩大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

提供适用的消费品

提供和推出适合现消费阶段和消费水平的支柱性消费品和先导性消费品,是扩大消费、释放现实购买力的一个最重要途径。

1.大规模建设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

根据我国城镇化的目标,今后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每年将增加一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的支柱性产业。同其他产业不同,住房需求几乎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同时可以拉动巨大的投资。特别是住宅建设产业链长、劳动力密集、技术要求较低,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民工就业。我们应利用当前经济衰退,要素价格较低、劳动力充裕,低成本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以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带动内需、吸收就业、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将潜在的巨大的住宅刚性需求有序地释放转化为现实需求,转化为拉动经济的引擎。

2.鼓励汽车消费

2008年我国汽车产量超过900万辆,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国,也成为最具成长性的汽车市场。“汽车进家庭”已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中国将逐步进入“汽车社会”。因此,要大力生产销售环保、节能、小排量汽车,这既是国际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可持续性,以此拉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3.普及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基本普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而新一代的升级换代产品,如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节能环保冰箱等新产品,社会需求量大,市场依然广阔。像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高档电子产品,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逐步高端化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前景。

4.发展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产业

适应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产业,不断提高公民素质。提供丰富的教育培训产品,如专项技能、考证、外语、音乐、美术等各种培训。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和身心健康的娱乐、游戏、演出等文化娱乐产品,都具有广大的社会消费群体。

5.发展健康、保健产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健康、保健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要大力发展健康、保健产业,提供卫生及锻炼的产品,促进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6.提供旅游、休闲产品

旅游、休闲业是附加值高、拉动力强、无污染、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也是立足内需的重要消费产品,要将其打造为支柱性的消费产业,提供品种丰富的旅游休闲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最近,广东省同国家旅游局开展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将带薪休假、学生假期修学观光等都纳入其中,促进旅游业做大做强。

改善消费环境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对过去制定的阻碍和抑制消费的相关规章、政策进行清理,取消抑制消费的行政收费,制定和规范鼓励消费的税收政策。降低消费门槛,借鉴杭州西湖风景区免收门票做法,实行景区低收费和免收费,从注重单一经济效果向重视综合经济效益转变。改善消费环境,降低汽车的使用费用,降低出行成本,规范路桥收费,实行低收费政策,逐步实现跨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免收费,使公路姓“公”,还方便于民。

做好消费配套

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水电油运等基础保障和良好的治安法制环境。加强对产品的监管力度。企业要提供品种丰富、质量可靠的产品和服务。要加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对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提供信贷支持,适度增加贷款消费的领域。促进和规范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缓解消费压力。

拓展消费市场

要注重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市场,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要注重农村和弱势群体的消费,以此改善民生、提高保障。据统计,到2008年末,我国还有4200万农村贫困人口,城市有2300万低保人口。应不断地提高保障水平,并给予适当倾斜,加长“短木板”,向他们发放食品券、消费券等,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保障水平,促进消费。最近,国家推行的“家电下乡”计划,就是拓展市场,关注民生的有力之举。

3.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金融对策[2]

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增加的原因,概括起来说,一是不敢花钱,因为人们预期悲观,要通过储蓄存款来自我保险;二是不知怎么花钱,突出表现是拥有最大储蓄存款份额的中高收人者投资无门。因此,可采用以下三大针对性措施:

1.调整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将更多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的投资需求

潜在的购买力可以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也可以转化为现实的投资需求。从目前我国现实情况看,重点应放在后一转化上。这是因为拥有80%储蓄存款的是拥有中高收人的20%的储户。如上所述,他们目前花钱的重点不是如何提高即期消费,而是如何增值财富,这里既有中国人的发财致富传统观念因素使然,也与当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吻合。在20世纪60-70年代后,发达国家一般居民收人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之后,对大众投资工具的需求非常强烈,于是期货、期权、投资基金等新型的投资工具在这一时期相继产生和发展。目前发达国家中等收人以上的家庭普遍都持有各种形式的投资,2/3的家庭有股票。同时,把潜在的购买力转化为现实的投资需求这一转化放在首位,也符合我国的现实。近几年来,政府在刺激消费,启动内需上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居民的消费需求启而不动,储蓄存款迅速攀升。这说明把刺激消费需求作为减少储蓄存款的主要途径行不通。那么,如何把潜在的购买力转化为现实的投资需求呢?

主要办法有三个:(1)扩大民间(国有或变相国有、以及外资以外的)直接投资领域。落实2001年底国家计委关于鼓励民间投资的文件精神,凡是向外国资本开放的领域,都应允许民间资本进人。要批判那种“宁给洋人,不予家奴”的思想,真正给民间资本以平等待遇。(2)整顿、激活股市。如前所述,作为我国储蓄大户的中高收人者,从事金融投资增值财富的欲望十分强烈,只是由于一些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庄家狼狈为奸,对股民巧取豪夺,才使他们不敢进人股市,而把钱存人银行。因此,进一步整顿激活股市是减少储蓄存款的有效措施。整顿股市的重点应是打击造假账。可以借鉴美国在安然公司事件后(2002年7月)通过的公司会计制度改革法案和企业责任改革新法案,对在会计审计上弄虚作假的企业领导人实行严厉的经济惩罚,直至判处加年监禁,并且要求公司对因公司做假账行为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返还资金账户的出资。只有严惩股市造假,才可能恢复人们对股市的信心。同时,妥当解决好国有股上市、中小企业上市资格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人市等问题,激活股市。资本市场规范了、活了,直接融资就会扩大,储蓄存款就会缩小。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们的预期。

拥有20%储蓄存款的80%的储户,大多数是低收人者,农民储户占比不低,由于他们中很多人及其家庭没有享受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险,或者是享受保障程度很低的社会保险,而把储蓄存款作为一种保险金。就总量而言,我们前面匡算有近万亿元。要使这一部分储蓄存款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优。

改善居民的预期,是提高消费意愿,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一环。对农村居民来锐,改善预期的办法,是增加收人,包括减少税费征收、增加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人,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副产品竞争力,以改善收人预期。二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预期支出水平。对城镇低收人或小额储户而言,改善预期的办法,一是降低失业率,二是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三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中高收人者或储蓄存款大户而言,改善预期的主要办法是打通投资渠道,个人投资渠道畅通,财富的增值效应就会一扫悲观预期,拉动消费需求大幅增长。

3.发展民间金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如上所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正收缩贷款,这一行为的最大受害者是民营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这几年增长速度明显下滑。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减少不良资产907亿元的成绩,是建立在贷款余额增幅比2000年下降1.8个百分点之上的。贷款相对减少,打击的是现行生产,抑制的是经济增长。目前民营经济资金紧张是公认的问题,近年来“地下金融”、“民间借贷”上升也从反面反映了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旺盛。不良资产比重过高确实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大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治标、不治本。靠收缩贷款来降低不良资产只能是治标。治本就是改革商业银行的体制和经营机制,一个有效的改革举措就是发展民间金融。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们没有搞国有经济的私有化,而是在国有经济之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并让它们成为了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正是由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才迫使国有工商企业走上改革和发展的道路。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大失误就在于没有发展民间金融。改革20多年来,金融业始终还是国有经济垄断,各银行相互之间的竞争只不过是“父亲”掌握控制下的“兄弟”之间的较劲与争宠,不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再生不良资产的机制并未改变,不可能真正解决不良资产比重过大的问题。只有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通过发展民间金融和引人外资银行,把国有商业银行逼上“梁山”,国有商业银行才会克服惜贷思想,把开发市场与降低不良资产比例放在同等地位,展示出真正的商业银行的风貌。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