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物质生产力

百科 > 经济术语 > 物质生产力

1.什么是物质生产力[1]

  物质生产力即狭义的生产力,是指物质性因素中蕴含的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和精神性因素(如科学)中存在的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物质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相互匹配而构成的投入产出系统。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包括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和人类加工改造的劳动成果。劳动资料是人们用来影响或加工劳动对象时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其核心要素是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的生产工具。[2]

2.物质生产力的判断标准[2]

  从物质生产力的角度而言,判断某一社会制度安排是否公正,主要从四个方面观察:

  其一,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具体可以细化为衣、食、住、行、就业等方面是否得到改善。

  其二,人类所利用、开发的劳动对象的范围是否扩大,效率是否提高。其三,劳动资料,尤其是劳动工具是否得到改进。

  其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者之间的匹配状况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投入产出的最佳状态,具体而言体现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在这四个物质生产力的判断标准中,其中第一、第四项判断标准是为人们所熟知、相对直观、容易计量的标准,也是判断社会是否公正的主要标准。

3.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关系[3]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都是人的生产力、社会的生产力。人是自己劳动、生产的结果,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和产物。因此,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可以看作是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内在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即人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挥。人的内在的本质力量发挥的过程,就是劳动过程、生产过程。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能动因素都是人,人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根本源泉。劳动资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或对象化。发电机电子计算机、粒子加速器,不仅仅是一些物,也是人,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劳动对象也是属人的劳动对象,无论是地下开采的矿石,还是生活中搜集的素材,都能从中看到人,人的劳动、人的汗水、人的本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各个要素都能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归结为人,它们都是“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个人生产力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的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又是人的不同方面的生产力,社会的不同领域的生产力。人的生产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有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生产。人作为自然的产物要保持自身的存在,就要不断地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用自然来建造自身。为此,他必须发展自己内在的自然力量,人的这种征服自然的力量,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然力,是人这种自然的产物保留的、发展了的自然力量。它不是人身体内的自然力量,就是外在自然力的借用、模仿。人把外在的自然力同化为人的自然力,当作本身自然力的延伸、放大。人用自然去征服自然,从而成为自然的主人。人不仅要保存自身,还要发展自身。他不仅要用自然来建造自身,还能自我建造。他通过创造、享受精神的产品,实现自我建造,自我发展。他的精神生产能力,已不是人的自然的力量,而是自然的人的力量,是真正属于人的力量。精神为人所独具,精神生产力为人所独有。人的精神创造力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自然界并没有精神的力量。.思维能力、想象力、理解力在任何一个自然物那里都找不到。精神创造力是人真正超出自然的力量,是人成为人之后所产生的新的力量。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分属于不同领域,一个是物质生产领域,一个是精神生产领域。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都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种因素组成,但各个因素的特点又不同。物质劳动者的劳动相对简单一些,精神劳动者的劳动相对复杂一些。因此,训练、教育物质劳动者比训练、教育精神劳动者要相对容易一些,花的代价要少一些。对此,亚当·斯密早就有过论述:“精巧艺术和自由职业的学习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大费用。所以,画家和雕刻家、律师和医生的货币报酬当然要大得多,而实际上也是如此。”即使是在自动化的物质生产企业里的物质劳动者,他的教育水平也没有专业的精神劳动者高,物质劳动者的才能和品格因素相比之下也没有精神劳动者那样重要。在机械化的企业中,物质劳动者主要是作为机器的操纵者而从事劳动,他的劳动是附属于整个机器体系的,物质劳动者要遵循机器运行的规律,机器实际上是劳动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或是作为机器的助手,像是机器的一个部分、一个零件那样完成机器体系所要求的动作,或者是站在劳动过程之外,作为自动化机器体系的控制者而进行劳动。在这种情况下,他本身才能的高低和劳动品格的状况虽然也能对劳动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但却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只有机器的“能力”和“品格”才会起决定作用。在手工劳动者中,劳动者的才能因素和品格因素对于劳动过程的影响要大一些,所以手工劳动曾被马克思称为半艺术家式的劳动。但是总的看来,才能和品格的影响,仍没有精神劳动大。由于精神劳动复杂程度高,所以要求劳动者有高度的才能。理论的创造、艺术的创造,所要求的思维能力和技巧,比包括手工劳动在内的物质劳动都要高。精神劳动创造的是精神产品,所以劳动者的精神状态、品格对劳动有直接影响。二个人即使热情不高,也能接线头或者造零件。在资本家的工厂中,劳动者从事的是异化的雇佣劳动,而不是自觉自由的劳动。他在劳动中不是感到愉快,而是经受折磨。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一章所讲的,劳动者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从事精神劳动就不能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理论热情、艺术热情,就不可能创造出理论产品和艺术产品。即使是被雇佣的精神劳动者,对他所研究的理论,他所创造的作品,也要有一定的热情和兴趣。

  物质劳动资料和精神劳动资料也有区别。从构成上讲,物质劳动资料不包括精神性手段;精神劳动资料则包括精神性劳动手段。从作用上讲,物质劳动资料的作用在于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物质劳动资料的一切因素都是为这个目的而服务的;精神劳动资料虽然也能改变对象的物质形态(像艺术生产中的雕刻),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变对象的思想内容、精神形式(如改造一种理论,改变一种艺术形式),并把劳动者的思想、精神、感情通过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物质形态的改变是为精神的物化服务的。物质劳动资料要改变外在的自然;精神劳动资料要用自然的材料表现内在的精神。物质劳动的对象属于自然;精神劳动把人和社会也当作自己劳动对象的源泉。物质劳动是把自然的直接形态,或者说直接形态的自然,当作自己的劳动对象;精神劳动则是把自然、社会的思想形式、思想材料作为直接加工的对象。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不同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物质生产力对于精神生产力有决定性作用。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因此,物质生产力决定着精神生产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物质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精神生产者的数量。马克思指出:“社会为生产小麦i牲畜等所需要的时问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的时间就越多。”“精神的生产”就包括在“其他生产”之中。满足生活必需品的物质生产的水平越高,社会能够从事精神生产的人数就越多。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需要全部从事物质生产来满足迫切的生活需要,没有条件形成独立的精神生产者阶层。只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才能提供一定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得以从事独立的精神生产。但由于提供的剩余产品还很有限,所以也只可能让少数人从事精神创造活动。只有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每个人的劳动时间缩短,“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事精神创造。

  其次,物质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精神生产工具的水平。精神生产的物质工具,从笔墨纸砚到望远镜、显微镜、电子琴、电视、高能粒子加速器、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等,都是由物质生产提供的。物质生产力水平愈高,愈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精神生产工具。如果说第一个望远镜是荷兰米德堡的眼镜商汉斯·立帕席在手工业劳动的基础上制造的,那么射电天文望远镜则只能是大工业的产物。原子物理学用的高能粒子加速器,要用数万吨磁铁和复杂的电气工程和无线电工程附件,以及每秒钟能抽出几万公升空气的抽真空设备,更是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精神生产工具水平的提高,能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印刷机的发明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电子计算机则是推动现代精神生产的强大杠杆,大大提高了精神生产效率。

  最后,物质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精神劳动材料的范围。精神生产包含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物质生产给精神生产提供了研究事实和创作素材等思想材料。例如,欧洲在“十字军”远征以后,方面。

  首先,物质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精神生产者的数量。马克思指出:“社会为生产小麦i牲畜等所需要的时问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的时间就越多。”“精神的生产”就包括在“其他生产”之中。满足生活必需品的物质生产的水平越高,社会能够从事精神生产的人数就越多。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需要全部从事物质生产来满足迫切的生活需要,没有条件形成独立的精神生产者阶层。只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才能提供一定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得以从事独立的精神生产。但由于提供的剩余产品还很有限,所以也只可能让少数人从事精神创造活动。只有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每个人的劳动时间缩短,“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事精神创造。

  其次,物质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精神生产工具的水平。精神生产的物质工具,从笔墨纸砚到望远镜、显微镜、电子琴、电视、高能粒子加速器、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等,都是由物质生产提供的。物质生产力水平愈高,愈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精神生产工具。如果说第一个望远镜是荷兰米德堡的眼镜商汉斯·立帕席在手工业劳动的基础上制造的,那么射电天文望远镜则只能是大工业的产物。原子物理学用的高能粒子加速器,要用数万吨磁铁和复杂的电气工程和无线电工程附件,以及每秒钟能抽出几万公升空气的抽真空设备,更是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精神生产工具水平的提高,能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印刷机的发明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电子计算机则是推动现代精神生产的强大杠杆,大大提高了精神生产效率。

  最后,物质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精神劳动材料的范围。精神生产包含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物质生产给精神生产提供了研究事实和创作素材等思想材料。例如,欧洲在“十字军”远征以后,工业有了巨大发展,“产生了很多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以及物理学上的(眼镜)新事实”,“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得社会阶级关系日益明朗,拓宽了人们的眼界,给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事实和材料,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可能被发现。古希腊把人们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艺术中的神实际上是物质生产中的“劳动英雄”,“神是劳动成绩的艺术概括”。物质生产力发展,人的活动领域扩大,精神生产的思想材料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为了物质生产的利益而作出的地理大发现,曾给气象学、动植物学、生理学研究展示了直到那时还得不到的材料。再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原来只能“驴背寻诗”,反映分散的自然经济,现在则能乘着飞机寻诗,表现机械化大田作业的壮阔情景。

  精神生产力对于物质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精神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精神生产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它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可以相对独立地发展,而且能反过来积极影响物质生产的发展。精神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影响物质劳动者的智力素质。邓小平指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而在目前以电脑、自动控制、新材料、新能源为主要标志的时代,劳动技能主要不是靠体力,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对物质劳动者的科学知识水平有了更高要求。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要求每8~10年、甚至5~8年,劳动者的知识就要翻一番,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对物质劳动者的智能因素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创造了提高物质劳动者智能因素的条件。不仅教育生产力的提高对物质劳动者有这种作用,而且整个社会精神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都能使物质劳动者的智能得到发展,这一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已有不少国家在研究享受精神产品的自由时间在培养劳动力方面的作用。

  第二,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可以影响物质劳动工具的水平。在自然科学发展初期,物质生产领域采用的只是手推磨这样的应用机械原理的一类简单的劳动工具,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则伴随着热机、电机在物质生产中的应用,现代科学生产力的发展,则把电子技术形式的控制、监测设备等应用到物质生产中。

  第三,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能开辟和扩大物质劳动对象。精神生产的进步能指导开辟新资源,如在李四光提出的关于新华夏三个沉降带的理论的指引下找到了大庆、胜利、大港油田。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能扩大物质生产劳动对象的种类。最初,长期在物质生产领域应用的只有11种天然材料。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猛增,20世纪70年代末达30万种。近几十年来,各种合成材料(如合成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大量涌现,无一不是应用科学的结果。目前正在量子力学和凝聚生物物理学的基础上,在分子水平上设计新材料。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能扩大物质劳动对象的用途和利用率,例如利用化学原理可以“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

  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影响物质生产力的各个因素,还能影响各因素的结构水平。如生产力经济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产生和发展,就是社会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反映,它们在物质生产领域人机功能的恰当配置上,在物质生产力诸因素的协调和合理分布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神生产力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成为决定性作用。这个条件是:物质劳动者的智力因素不能只靠劳动经验积累,而必须用科学知识武装;物质劳动工具的制造不能只靠经验启发,而必须自觉运用科学原理;物质劳动对象的开辟和扩大不能只以经验为基础,而必须在科学指引下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不只是经验的运用,而且是科学原理的自觉运用,生产过程诸因素的协调必须依靠科学的原则。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