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定理
1.什么是斯密定理
斯密定理的具体含义是,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反过来说,如果市场范围没有扩大到一定程度,即需求没有多到使专业生产者的剩余产品能够全部卖掉时,专业生产者不会实际存在。“通过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即被称为“斯密定理”。概括来说,斯密定理就是市场规模限制劳动分工假说
斯密定理作为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并没有随着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体而消失,也并没有随着凯恩斯主义等形形色色新学派的出现而退出经济学舞台;相反,包括斯密定理在内的一些古典经济学理论仍然被现代经济学家广泛用来研究现代经济问题,得出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使一些古典经济学理论发出夺目的理论光彩。
2.斯密定理的评价
传统的关于企业规模最著名的理论是被称作“斯密定理”的市场限制劳动分工假说。这也是对企业界限的最早描述:交换能力引起劳动分工,而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换言之,即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亚当·斯密,2003)。但是,斯密定理却造成了一个两难悖论:如果确是市场容量限制了劳动分工,那么典型的产业结构就必定是垄断;如果典型的产业结构是竞争,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或无重要意义。
实际上,在现实经济中,垄断和竞争的企业结构是同时存在的,即使是一个垄断企业,它与其他的垄断企业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不仅如此,在垄断企业内部,竞争同样激烈。依据斯密定理,如果市场发育足够大,则将由一个大的垄断组织来提供所有的产量。但答案却是否定的,可观察到的事实是,许多大的公司或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共同占领同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由此可推断,斯密定理存在严重的缺陷,或者说,市场容量限制分工不是导致企业规模或界限的必然或根本理由。
斯密定理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斯密定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将崩塌。
3.斯密定理的继承与发展
1928年,阿林·杨格的《报酬递增和经济进步》一文阐发了斯密定理,充分强调市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在那使现代世界与几百年前相差如同天壤之别的持续经济发展中,把主要作用归于任何单独要素都是危险的。但是,是否有任何其他因素能比对市场的不断探索更有资格发挥这种作用呢?没有其他假设能把经济史和经济理论结合得如此一致。”这个经典论述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阿林·杨格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西方经济学家的广泛兴趣。西奥多·舒尔茨沿着阿林·杨格的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了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存在的真正问题。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框架是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要素的配置。劳动是同质的,不管什么人提供的劳动,都没有差别。资本实质上只有物质资本一种形态。土地在生产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有一个自然的比例。如果劳动超过了这个比例继续投入,劳动得到的报酬就会递减。资本投入超过一定量后得到的报酬也一样会递减。当土地等资源不变,人口以几何积数的速度增长时,报酬递减规律就会发挥作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十分灰暗。马尔萨斯、李嘉图因此得出了悲观主义的结论。
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不同人的劳动是不同质的,经济增长有赖于人力资本投资。“大量的和各种各样的人的技能,是推动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燃料。如果缺少了人的技能,经济发展的前景就会暗淡而又萧条。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实质就是人们的实践知识及智力技能的发展和传播。”具有不同人力资本的劳动者的劳动是不同质的,经济发展依靠具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的劳动。
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两类资源的论点,第一类包括劳动力、土地和可再生物质资本,即那些被传统的处理和度量的资源。第二类指各种形式的人力和物质资本构成,主要表现为劳动力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存量的增加。是土地等资源的替代物,而且收入比较高。第二类资源主要依靠科学研究取得的,而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所以经济发展也是无止境的。舒尔茨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人类的前景“充满乐观主义”。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和布鲁斯·赫里克阐发了斯密定理:“当增长处于无意识和自发过程时,市场必定是它的关键。”“随着市场的扩大,并部分作为其结果的则是货币行为的扩大。一个国家越发达,以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所占比例就越大,这样说也许并不过分:由于商业革命创立了经济迅速增长的前提条件,它是工业革命道路上极其重要的、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金德尔伯格和赫里克的论点是,通过工业化而实现经济增长应有商业化作为先导,而工业革命则应有商业革命作为先导。这样,就把1945年后兴起来的发展经济学建立在斯密定理的理论基础之上。或者说,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从以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论结论:斯密定理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