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率
1.什么是成本效率
成本效率是指按“成本—效益”的观点来测定成本开支效果的一项质量指标.这项指标通常可用一定期间内的成本开支额对营业收入的比率、或成本开支额对平均资金占用额的比率、或成本开支额对利润的比率来反映。
首先,成本效率是一个投入产出相对效率的概念,这几乎是所有应用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另一个重要的含义,成本效率不仅是个相对效率,而是指产出一定的企业单位以最小成本进行生产的效率。
成本效率是用来衡量在市场环境相同、产出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决策单元的真实成本接近处于有效边界或最佳运营单元成本的程度。假设一个决策单元的真实成本为C, 处于有效成本边界单元的最小成本为,则这一决策单元的成本效率为/C。这意味着在产出相同情况下,决策单元节省的成本为(1-CE)×100%。我们不难看出,CE的取值范围为(0,1]。
2.成本效率的研究[1]
国外关于成本前沿的研究,在模型设定上主要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来获得随机前沿的成本函数,如Evans和Heckman, Charnes等对美国AT&T分离时的成本研究。估计的领域主要涉及电信、能源、航空、高速公路和银行业等部门。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利用随机前沿的生产模型( 而非成本模型) 。如Yanrui wu对我国省市层面1981年~199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生产率分解研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姚洋、姚洋和章奇、涂正革和肖耿运用对数形式的时变(time-varying)生产函数对我国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和效率分析等,在宏观层面上,运用生产函数分解我国工业全要素。这几年运用前沿技术在微观层面对我国企业公司成本效率估计也有相应的研究,如赵永亮采取我国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两个年度(2001和2004)的横截面数据,对DEA分析下随机前沿的成本函数进行估计,主要分析的企业绩效包括成本效率(CE)、技术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规模经济(SCE);涂正革根据于国家统计局大中型工业企业1995~2002年的年度统计数据,8年共177086个观察样本,进行DEA分析得到随机前沿成本的估计,得到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在对成本变化分析时在借鉴Malmqusit指数理论思想,把成本增长率分解为对成本增长贡献可以直接累加的五大因素: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变化的效应、技术变化的效应、要素价格效应和生产规模效应,并且把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效应表示成本降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