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拨款
1.什么是公式拨款[1]
公式拨款,是根据某种数学公式和相关统计数据,确定有资格的受补者补助额。
2.公式拨款的内容[1]
首先,确定拨款项目并进行授权。确立拨款项目,需要经过国会或政府通过有关的法律文件或相关的行政规定,阐明联邦机构为特定项目的财务开支和财政部支付开支的权限。在受援项目开支前,还需要财政部确认受援机构对项目开支的权力。分类拨款通过许多具体项目,由于各个项目的类型不同,所以,每一种项目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拨款公式。项目数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次,关于公式及公式构成因子的规定。分类拨款中的所谓“公式”,是一个表达受补助条件各种因素关系并计算受补比例的数学运算式。这里的“因素”,是拨款的依据。公式中最常用的因素类型包括:
一是资格因素,指反映受补者接受拨款资格条件的数据因子,例如,有的拨款要求一个地方必须失业率连续两年在一定的百分比以上才被考虑资助。
二是财政能力因素,指反映政府获取税收能力的数据因子,如人均收入等。
三是成本因素,如完成跨州高速公路的总成本和每公里成本数。
四是激励因素,指用于奖励受补者成绩的数据组,如州及地方的税收额。
五是工作量因素,指直接衡量应提供的工作量数据或其代用数据,如州人口数等。
再次,关于拨款限制的规定。为了保证对受补者实行补助的稳定性,联邦政府规定了补助额的上、下限水平,同时也规定了不同年度情况变化时对补助额的控制措施。最高拨款限额,是指受补者可获得资助的最高限度。这个最高限度,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最低拨款限额,是指每个受补者的资助水平不低于某一特定额度或百分比。
此外,还有最高年度变化额和免受损害规定,其中,最高年度变化额,限制年度间拨款额或百分比的变化范围,以保证数据值发生急剧变化或重大变化时影响补助水平的稳定性。免受损害规定,则是在公式或项目需要调整时,保证受补者得到的资助不少于前项目或按前公式计算所得到的资助。对于有的项目,也可先给受补者一个定额的拨款,然后再按照公式将余额拨发下去,以此来控制拨款的速度和节奏。
最后,关于受补者拿出配套资金的规定。在大部分情况下,分类拨款方式还会要求受补者拿出一定比率的自有资金,参与分担项目的费用,即实行所谓资金“配套”的要求。这里的配套,可以是“硬配套”方式,即划拨现金作为配套款项;也可以是受补者以实物形式出资的“软配套”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持续配套”的方式,即受补者要保证用于本期项目的自有资金与用于前期的完全一致。
3.公式拨款的优点[2]
公式拨款法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拨款模式,它的主要优点是采用固定公式,选取一些参数就能决定拨款的数量,这样减少了拨款中人为的因素,也能提高拨款的效率;各国公式拨款法没有统一的公式,政府根据本国实际确定使用的拨款公式,甚至一国内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拨款公式也不同,这取决于政府需要考虑的拨款对象、目标以及公平和效率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