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郭台铭

百科 > 商业领袖 > 郭台铭

1.郭台铭简介

郭台铭(Terry Gou)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1950年10月8日出生,祖籍山西省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人。

1971台湾“中国海专”毕业,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工作;

1974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

1985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

  • 2001获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第198名

  • 2001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名列《天下杂志》台湾1000大民营企业龙头;

  • 2002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 2007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55亿美元位列第142

  • 2008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61亿美元位列第160

  • 200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20亿美元位列第334

  • 2010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55亿美元位列第136

2.白手起家

自初创鸿海,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他创造了自己的经营哲学。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首先是选客户。为了达成目标,他曾经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跟世界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客户就锁定了戴尔, 康柏,英特尔等国际一流大厂。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据说,现在全世界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装有鸿海的产品

但光有客户还不行,郭台铭背后依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创业后,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台铭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坚持至少工作1个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饭。

“将提高服务客户能力放在首位”是鸿海职工时刻谨记的厂训,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高科技产业中求得生存发展,郭台铭创造出CMM的运作方式,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从而达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

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治厂如治军,重视纪律,讲究细节。郭台铭用人方面的口头禅是:“不管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会赚钱的就是好科技”。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用人唯才,奖惩分明。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与技术骨干,郭台铭从不吝啬,给予巨额奖金。近几年每年年末鸿海员工聚餐,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值都高达数亿元新台币,头奖高达数千万元。但对竞争对手,他则一律以敌人视之,难怪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因此,虽然鸿海集团近年配股分红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热烈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却始终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为一名世界级大企业总裁董事长,郭先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终日运筹帷幄,商务缠身。然而,无论他驰骋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缕缕乡情不绝,赤心依旧。为了改变家乡偏僻闭塞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腾飞。多年来,郭先生慷慨捐资1700多万元,先后为家乡修建了"万芳桥"、"牛土路"、"富晋桥"、"葛万小学"、"富康新优果品示范园区",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父老乡亲无不拍手赞誉。

郭先生从徒手创业至今30载,企业资产由最初的30万元,增至拥有市值30亿元(新台币),增长了百万倍,他个人的身价早已高达23亿美元。然郭先生艰苦创业本色始终不变,并以"抠"闻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会把钱花在个人享受的领域……我比较有兴趣把钱投在为大众谋利的领域……。几年来,郭先生为省、市、县、乡教育、助残、筑路、饮水解困、抗击"非典"捐资8000多万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乡一位诗人所赋:"煌煌骄子乃家乡荣耀,巍巍丰功令海岳流芳。"

3.郭台铭的“紫禁城”[1]

2007年8月13日,全球最知名的财经媒体《华尔街日报》在显着位置刊登了一篇近7000字的长文,解密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和他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世界最大的工厂”。

据瞭解,这是56岁的台湾首富郭台铭5年来首次接受西方媒体的采访。

在报道中,郭台铭表态将捐出个人财产约10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华尔街日报》展示了郭台铭从向母亲借款2500美元到身家百亿美元的奋斗历程。此外,还详尽报道了有着27万人的富士康龙华基地以及生活其中的工人们,包括2006年媒体关于富士康工人待遇糟糕的问题,也在报道中有所涉及。

27万人的“紫禁城”

“深圳郊外,一家工厂规模之大可跻身世界前列。在几十座厂房中,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正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报道中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约有员工27万人,相当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总人口。

事实上,富士康龙华基地已经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同时还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在过去的10年里,鸿海精密的收入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占地约1平方英里的龙华科技园区,被视为郭台铭企业帝国的核心。这个生产基地四周均有高墙环绕,很少有外界人士能涉足。

在龙华基地,职工宿舍、消防队、医院、游泳池、餐馆、银行、杂货店和网吧一应俱全,10处大型员工食堂每天提供15万份以上的午餐,每顿午饭要用掉10.6吨大米。用工高峰时每天招聘的新员工多达3000人,光保安就有1000多人。

首富郭台铭:恨自己的名气

报道称,56岁的台湾人郭台铭一直保持着低调。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恨自己的名气。而此前5年多的时间,他一直对《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要求置之不理。

“郭台铭将他的商业判断力与持之以恒的质量控制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成功结合在一起,这才造就了他繁荣兴旺的制造业帝国。”报道认为。鸿海精密在台湾上市,与客户交往时使用富士康这个名称,目前公司市值已经达430亿美元,相当于其全球十大竞争对手的市值总和。

郭台铭本人和鸿海精密还控制着一系列单独公布收入的关联企业。“鸿海精密一位发言人说,郭台铭的身价目前约为100亿美元。”报道中称。据瞭解,鸿海精密不仅为苹果、任天堂、惠普和摩托罗拉公司生产产品,还为诺基亚、索尼、戴尔公司生产。

迷恋成吉思汗

龙华科技园区和鸿海精密,到处弥漫着郭台铭的个人色彩。“极富个人魅力的郭台铭在下属中很有威信,他以军阀的铁腕管理着鸿海精密。”报道中称。

在郭台铭的右手腕上,戴有一串念珠,这是他从一处成吉思汗庙中得来的。郭台铭称这位13世纪的蒙古征服者是位英雄人物。

采访中,郭台铭称:“我总对员工们说,集体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

在龙华科技园,郭台铭与中国政府官员的合影被放大镶嵌后悬挂在显眼处,郭台铭身先士卒,每天工作16个小时,到了晚上依然驾驶着一辆配备了自行车铃的高尔夫球车,在龙华园内巡视,数十年如一日。他会时不时停下车,或是抽查生产线的运转状况,或是帮助工人维修设备。

公司经理往往被要求阅读并背诵一本名为《郭台铭语录》的小册子,其中有一条这样写道:对任何组织而言,最重要的是领导层,而非管理层;领导者必须具备为了大众利益而充当独裁者的决断力。会议期间,郭台铭往往站着发言,一边说一边用笔在旁边的大纸板上勾画。

鸿海精密的竞争对手很难望其项背。四年前,鸿海精密的收入尚不及稳坐业内头把交椅已有数年之久的伟创力国际,而如今,伟创力国际与加州企业旭创合并,二者收入相加也仅为鸿海精密的2/3左右。

流水线工人:每小时4.5元

“龙华厂的工人24小时不间断地在组装线上倒班工作。他们的工资按发达国家标准少得可怜。”报道中说,该厂最基础的组装工作每小时报酬为60美分(约4.5元人民币),与法定的最低工资(深圳关外最低工资标准为730元)持平。

报道中称,龙华有近1/7的工人为苹果公司生产产品。2006年,英国一家小报曝光龙华的工人待遇糟糕,特别是那些为苹果公司生产iPod的工人。

根据苹果公司2006年8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该公司派出的一个调查组在龙华发现诸多违反供应商行为守则的做法,其中包括三处厂外宿舍过于拥挤。

按照苹果公司的要求,供应商应将工人每周的工作时间控制在60小时以内。但据苹果公司的估计,龙华1/3的工人的工作时间超过了此限制。

不过报告称,苹果公司认为鸿海总体上遵守了行为守则的“主要方面”。郭台铭则愤然否认了那些批评报道。

报道称,龙华基地内多数工人都身着制服,这些工人中,最年轻的不过16岁。

发家史:从7500美元到100亿

鸿海是由郭台铭1974年开办的公司发展而来。当年7500美元启动资金中有一部分是向其母亲借的。

最初,郭台铭在台北附近生产黑白电视机的塑料调频旋钮,20世纪80年代初期,郭台铭开始涉足个人电脑行业,事业随之开始起飞。虽然不太懂英语和日语,但不久郭台铭仍然开始了他在美日市场寻找客户的旅程。

1988年,郭台铭迈出了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前往土地和劳动力都很便宜的内地开办了首家工厂。他看中了深圳这处靠近香港的中国市场改革前沿。

郭台铭利用深圳来招揽潜在客户,迈克尔•戴尔1995年到访华南时,郭台铭以安排戴尔与他熟识的地方政府官员见面为交换,获得驾车送戴尔去机场的机会,然后,郭台铭又在途中安排了一次戴尔参观他工厂的小插曲。郭台铭看准戴尔是颗明日之星,因此一心想与他结识。如今,鸿海已成为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就在同一年,郭台铭拿下了一块更大的地皮,后来发展成为龙华厂。到2000年,郭台铭手下有近3万名工人,营业收入突破30亿美元。

目前,共有45万名员工在郭台铭遍布内地十几个省份的工厂效力,他在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等全球各地的工厂还有数千名工人。

选择接班人

郭台铭在鸿海精密的角色也正逐渐发生着变化,虽然自己目前仍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但重点已从以往的日常例行工作转移到了重大战略问题上。同时,郭台铭也把更多时间用在了处理一系列生活变故上。

“他还更多地关注于慈善事业,曾承诺最终将捐出个人财产的1/3。”报道中称。

此外,郭台铭已开始在鸿海精密寻找接班人,重点对象是那些年龄在35至45岁左右的员工。他还开始要求手下的高级经理在各自子公司独揽专权,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身实力。

郭台铭不大可能从家族成员中挑选继任者,因为膝下一子一女均不在鸿海精密就职。

郭台铭说,他之所以做出现在辞职的决定,是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影响,尤其是干隆皇帝。“他控制整个中国长达60年,”郭台铭说,“可他在位时间太长。我想休息休息,把更多机会和责任留给年轻人,虽然我自己还不老。”

4.郭台铭语录精选

用人哲学

像业界曾流传一句话:「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一名鸿海内部员工观察郭台铭用人的一大原则,就是看他有没有卖命的决心。而没有退路的人通常都愿意全力以赴。

「给已经吃饱的人一碗饭吃,不但用处不大,而且他也不会感激你,但是给饿肚子的人一碗饭吃,他不但会全力以赴,而且还会感谢你!」这也是郭台铭的用人一大法则。

政府没效率民间才有效率

郭台铭不只一次提到他担任台湾区模具工会理事长时,新加坡劳工部长请教他台湾政府做了什么,为什么台湾中小企业这么强大?

郭台铭的回答让这位部长吃了一惊:「我们的政府什么都没做,所以让我们有蟑螂一般的生存能力。」

郭台铭认为新加坡政府照顾地太周到,反而让企业没有竞争力。「政府没有效率,民间就会更有效率。」郭台铭进一步补充。

鸽子的启示

郭台铭最常讲给儿女的故事就是黄石公园的鸽子。

「在美国的那几年,我们每年夏天全家到黄石公园玩,我女儿最喜欢的就是喂鸽子,」郭台铭回忆有一年,突然看见禁止喂鸽子的牌子,觉得很奇怪,就问官理员为什么不能喂食?管理员告诉他,前一年冬天,一场大雪之后,鸽子全都死了,因为鸽子平时习惯人类的喂食,失去了自己觅食的能力,结果冬天没人喂食,鸽子全都没有办法渡过冬天。

「竞争的环境,是最重要的,」郭台铭再一次强调。也难怪鸿海一直定位自己不是能报喜的燕子,而是能飞过寒冬的孤雁。

郭排长

「那一次行军的时候不昏倒几个人呀!难道下雨天或大太阳就不出操了吗?」郭台铭每次谈起企业的经营要不畏景气严寒,总是引用军官常用的军事术语,都五十五岁了,却好象又回到了他当年做「郭排长」的时代:「失败的人找理由,成功的人找方法。」

索命连环call

对内管理而言,郭台铭展现领导者执行的决心,先是表现在「配合度」的要求上。郭台铭如果要讨论一件事情,相关人员必须随传随到,一件事情如果找人找不到,就会一直Call到为止。曾待过鸿海的人都叫它「索命连环Call」,只要是鸿海干部,许多人就曾经回到家后,又被Call回公司的经验,「没办法,谁教我们是跨国公司?」一名干部解释。

鸿海就是以这种军事气氛浓厚的做事方式,以求更有效率迎战变化快速的市场。

郭三条和白报纸架

人称「郭三条」的郭台铭,最爱用「三句话」拆解观念和行动步骤。在布达命令时,郭台铭常常拿起签字笔,信手就在背后准备好的白报纸上清楚写下自己的想法,和他对产业结构的分析。

这些白报纸是放在木架上,和军队野外教学用的一模一样,郭台铭一页写完就翻到下一页。在土城的办公里有三个白报纸架,供郭台铭边说边写,「白纸黑字既清楚、又留下纪录。」郭台铭对这种方式极为满意,而员工对于交待的任务也更不敢随便乱打折扣

真正的英雄

郭台铭有句名言:「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沙场上,而不是回来拿奖章的人。」让很多每年授奖的人听了不是滋味。但鸿海内部的人都很清楚,郭台铭主要的用意是要提醒已有战功、高高在上的主管,不要以物质的收获而满足,人生还有更大的战场,而奋斗还没有结束。

5.订婚宴上宣布捐出九成财产[2]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2008年7月23日与未婚妻曾馨莹在台湾君悦饭店举行订婚仪式,与会的国民党秘书长吴敦义转述,筵席上,郭台铭宣布已征得曾馨莹签字同意,将捐出九成财产做公益。

报道称,郭台铭自从宣布将与曾馨莹结婚后,到处有人讨论“曾馨莹可以分到郭台铭多少财产?”昨天在订婚典礼上,郭台铭主动对宾客说明安排。以媒人身份出席文定仪式的吴敦义转述,郭台铭在筵席上宣布将捐出九成财产做公益,“订婚前,馨莹也毫不犹豫签字同意”,在场宾客都响起热烈的掌声。

郭台铭是台湾科技首富,个人持有台湾鸿海集团股票高达71万余张,以鸿海昨天收盘价150.5元(新台币,下同)计算,一张价值逾15万,换算市值即超过千亿元。他光是鸿海股票即可盖两座台北101大楼,或是购买15至20架波音787。

若加上其它个人持股,以及通过投资公司持有的财富,《福布斯》杂志最新估计,郭台铭财产总值达60亿美元,约合1800亿元台币,是台湾排名第三的富豪,若捐出九成,金额超过1600亿元。

6.郭台铭的经营哲学[3]

“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的鸿海集团,十年前营业额只有100亿新台币,而2006年的营业额达到1兆台币,十年成长100倍,郭台铭创造的鸿海经营传奇的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超过几十位。”这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自谦之词,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铭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了鸿海30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

敢用——把人才变将才

以2006年鸿海集团旗下最大的一块事业版图“富士康”控股公司为例,总经理戴丰树拥有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丰田汽车工作八年,当时有人就怀疑做车子的,能把手机做得好吗?但郭台铭认为,“车子的零件有两千多种,但手机只有两百多种,你说能不能做好?”

果然,从欧洲关键零件到美国设厂,戴丰树一开始就参与手机的全球布局,五年间鸿海创造出来的营收大约是两千亿新台币,也是鸿海2006年成长最快速的部门。

“相对于其它IT界领导人培养的是人才,郭台铭培养的是将才。”前戴尔亚太采购总经理方国健一语道破今天鸿海对于人才的重视和使用。郭台铭常挂记的一句话,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每次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挑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

在投资人才方面,郭台铭一向舍得花钱。以最早推动的“凤凰计划”为例,鸿海为了引进光通讯专家,公开在媒体上刊登年薪1000万的广告,外界看见郭台铭寻找人才的大手笔,也看见郭台铭做事的决心。

敢给——经理级年收入300万

郭台铭是个敢给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经理级主管的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300万元的水平,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更是逼近千万元,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他自己的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说:“我没有个人物质享受的兴趣,而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

像鸿海并购了奇美通讯之后,为了要留住前总经理等研发及营销专才,史无前例地发行了富士康国际控股“折价增资股”,简单地说,就是郭台铭让员工用折价现金增资,成为另一种技术入股的模式,员工拿出现金入股,让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

从这个角度来看鸿海每年的尾牙活动,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给”的决心,像2005年一个尾牙晚会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现金共4000多个奖项,总市值近4亿元。

不过更重要的是,老板敢给,更敢要求员工。

“报告董事长,我出到欧洲的货出了问题,我要亲自去解决。”一名主管向郭台铭紧急通报,而郭台铭一方面点头赞许主管到第一线解决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明白告诉他:“机票钱你要自己出。”

这也说明了郭台铭赏罚分明的一面,“我发奖金的时侯,就是我裁人的时侯。”这是郭台铭留下另一句用人的名言,“因为有赏也有罚,总不能等公司开始赔钱的时侯,才开始裁员吧。”

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认为唯有长期投资和发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布局成功的关键。“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眼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花费上千万美元。

虽然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可能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为鸿海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郭台铭强调的“以身做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研究创新、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一位拜访过鸿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鸿海干部吃饭时的经验。有一次他到郭台铭常去的餐厅吃饭,郭台铭说要去一下办公室,却让大家从七点多等到九点,这段时间,没有人敢点菜动筷子。而公务缠身来迟的郭台铭,一看大家都没点菜,除了赶紧叫菜,他也会先起头夹菜吃,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动,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开始吃,而郭台铭看大家开始动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谈他的计划。但郭台铭也时时注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厨房赶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会看到郭台铭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咕噜咕噜吃下去,这名人士说:“郭台铭帮干部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的,干部看在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递履历,就有机会加入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毕业,资深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更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因为工程师过于自信的个性而有所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郭台铭没有自信,反而是面对逆境、困难,练就了郭台铭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一身霸气。

敢冲——冲关就能获得大报酬

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巨大的困难,但他认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让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

今年,郭台铭旗下的八个事业体,计划在未来三年各自至少收购六家公司,除了版图的扩张,主要着眼于全球人才的收编。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鸿海集团至少还会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认为,这48家公司将是鸿海再造另一个“兆元奇迹”的关键。

也是为了容纳各路人马,鸿海组建了23个所谓的“技术委员会”,事实上,鸿海很早就有这样的跨部门组织,只是现在层级拉得更高,由郭台铭亲自面试主管,让各种人才能充分发挥和交流。

从20年前的100万新台币到1000亿,鸿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从1000亿到5000亿,主要是以富士康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从5000亿到二兆将造就下一批富豪。

知人善用,郭台铭创造了鸿海传奇。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