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
1.什么是航道
航道是指以组织水运为目的所规定或设置的船舶航行通道。随着船舶运行密度和纵横水运网的形成,现代水上航道已不仅是天然航道,还包括人工运河、进出港航道以及保证航行安全的航行标志系统和现代通讯导航设备系统在内的工程综合体。
2.航道的种类[1]
1.海上航道
海上航道属自然水道,其通过能力几乎不受限制。每一海区的地理、水文情况都反映在该海区的海图上。船舶每次的运行都是根据海图,结合当时的气候条件、海况和船舶本身的技术性能进行计算并在海图上标出。经过人们千百年来的努力和探索,加上现代导航技术的应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海上航道已基本为人们所了解和掌握。
2.内河航道
内河航道大部分是利用天然水道,再加上引航的航标设施所构成。内河航道比海上航道的运行条件要差,主要表现为不同的通航水深不同、通行的时限不同、单双向通行的方式不同。因此,在进行综合规划时,还应考虑航道分级和航道标准化。
从安全角度出发,航道分级有利于对船舶进行管理;航道和过船建筑物的标准化则是实现船型及港口设备标准化、形成现代化高效运输系统的前提条件。由于大多数内河自然水道还需考虑航运、发电、灌溉、防洪和渔业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所以,在发展内河航运而涉及河道问题时,还应注意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协调配合。
3.人工航道
人工航道是指人工开凿,主要用于船舶通航的河流,又称运河。人工航道一般都开凿在几个水系或海洋的交界处,可以使船舶缩短航行路程,降低运输费用,方便人们生产和生活,扩大船舶航行范围,进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水运网络。一些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对世界航运的发展、船舶尺度的限制影响很大,其中主要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是我国的京杭大运河。
3.航道的航行条件[1]
海上航道的通过能力一般不受限制,所以,研究航道的航行条件只是针对内河航道。影响航道通过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航道的深度、航道的宽度、弯曲半径、水流速度、潮汐及季节性水位、航道的气象条件等。这些因素对港口建设、船型选择及运输组织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保证安全,航道必须具备一定的航行条件。
1.航道应具有足够的航道深度
航道深度是指全航线中所具有的最小通航保证深度,它取决于航道上最困难的区段和浅滩上的水深。航道深度是河流通航的基本条件之一,它是限制船舶吨位和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也是选择船舶吃水量和载重量的主要因素。航道深度增加,可以选择吃水量深、载重量大的船舶,但却会增加整治和维修航道的费用。
2.航道应有足够的航道宽度
航道的宽度依据航道等级和通航方式(单线航行、双线航行或三线航行)的不同而定。公式如下:
航道宽度=同时交错的船队或船舶宽度之和+富余宽度
其中富余宽度是“同时交错的船队或船舶宽度之和”的1.5~2.5倍。
3.航道应有适宜的航道转弯半径
航道转弯半径是指航道中心线上最小曲线半径。一般航道转弯半径不得小于最大航行船舶长度的4~5倍,若受自然条件限制,最低也不得小于船舶长度的3倍,否则,将会影响航行安全。
4.航道应有合理的航道许可流速
航道许可流速是指航线上的最大水流速度。船舶航行速度与流速的关系如下:
下水(顺水)航行时:航速=船舶静水速度+流速
上水(逆水)航行时:航速=船舶静水速度-流速船舶的静水速度一般在9~13km/h,即2.5~3.5m/s,因此,航道上的流速以小于3m/s为宜。
5.航道应有符合规定的水上外廊
水上外廊是指要保证船舶通过时,水面以上部分所需要的高度和宽度,其尺寸按航道的等级确定。一至四级航道上桥梁等建筑物的净空高度,取20年一遇的洪水期最高水位来确定;五六级航道则取10年一遇的洪水期最高水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