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分析
1.区域经济分析的概述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和运用性较强的学科,导致了它的分析方法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由于最初它的许多领域都以一般经济学的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因此,作为分析手段和方法,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换言之,经济学领域的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均是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基础。
2.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的变化特点与发展趋势
以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区域经济学,最初是以区位分析作为中心议题,包括对区域概念和空间要素的表述方法,对空间系统的公理的和形式的表述方法,区位决策理论等。区位分析主要回答在既定空间系统中,特定的经济活动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发生的问题。早期的区位分析在区域经济学理论和经验分析上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区位分析理论和经验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的基础上,随着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在经济学领域的运用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定量分析成为区域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学的计量革命伴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各种运用软件的不断进步,定量化的经济分析手段和方法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区域经济学在这一领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朝着定量化的方向不断迈进的同时,在这一领域也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专门研究区域空间配置问题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概括起来,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相比,其独特的研究领域与方法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区位分析,包括产业和居住区位的分析。例如空间均衡分析,区域经济动力学,生产活动区位,居住流动性和家庭区位模型建立,公共设施区位多区域多权力机构的决策环境等;
(2)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和空间相互作用分析。例如区域、区际间以及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空间相互作用、运输和区域间商品流动模型,区域经济计量和动态模型,区域经济分析的定性统计模型等;
(3)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分析。例如区域经济学中的多目标决策分析,区域动态模型,区域经济政策分析模型等。
(二)区域经济模型的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模型在区域经济定量分析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建模风格和特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的变化趋势。以下是区域经济模型的发展趋势变化。
1.区域经济的第一代模型
在现代区域经济建模中的第一个方向,是以寻求空间经济体系的系统和定量描述为特点,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区域模型日益被当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规划和决策的工具来使用。例如城市土地利用模型和公共交通模型。在此区间,研究者们设计的规划模型大多比较粗糙,并且是根据预先给出的福利标准来计算经济系统的最优状态。这种基于最优目标的模型的发展,伴随着很强的区域经济计量化趋势。在那些计量经济模型中,最常见的是建立在结构框架上,而不是投入—产出结构上。当然,在要素投入—产出、区位变量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可以找到直接的因果关系。到了第一代模型的最后阶段,投入产出子模型逐步得以建立,且通常是以无限资源假设为基础,因此,不能详细地考虑从环境制约、能源可得性、土地利用、生活质量、公平等问题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局限性。
2.区域经济的第二代模型
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资源和环境等问题被各界所高度重视,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也体现了新的特点。各种各样的局限和增长约束问题在模型中得到体现并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较多的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环境和能源模型等。
3.区域经济的第三代模型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区域经济模型的研究者们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设计一种适合于评价区域实际发展趋势的一体化空间经济模型上。这种模型以整个区域一系列目标和附加条件为基础而设计。其中一些模型在本质上属于多学科方法的融合或学科间的交叉,例如基于CIS系统与数学规划模型融合的空间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型。
在第三代区域经济模型中,呈现出明显的由单区域模型向多区域经济模型过渡的趋向。区域经济模型建造们越来越多的采用多区域模型框架,不仅把它作为导人更加成熟的区域经济理论的一种方式,而且也作为对日趋紧迫的政策问题的一种反应。诚然,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多区域经济模型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解释。此外,国家和区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重视并在模型中得到体现。这一趋势使模型的构建更能反映现实中区域与区域之间,国家整体与区域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更能被政策制定者所接受或采纳。就中国的现状来看,一些重要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已成为我国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一部分。
从方法特征和模型结构上来看,区域经济模型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单一方法向多种方法结合方向发展,单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发展;
(2)静态分析向动态方向发展;
(3)研究内容上更加注重资源与环境、能源问题;
(4)从资源优化配置向政策分析领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