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能力
1.什么是供应能力[1]
2.供应能力的建立[1]
供应能力可由不同方式建立,最常见的方式是预备存货。存货储备通常建立在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特定产品的储备要结合其是否畅销,该产品对整个产品线的重要性、收益率以及商品本身的价值等因素考虑。存货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取决于需求预测并用于支持基本可得性的基本储备;另一类是满足超过预测的需求量并适应异常作业变化的安全储备。一般说来,防止缺货的动机越强,安全储备的需要越大,在市场需求高度变化的情况下,安全储备可能占到厂商平均存货的一半以上。
3.供应能力的衡量[1]
供应能力可以用以下4项绩效尺度进行衡量:缺货频率、供应比率、订单完成率和补给周期供给水平,这4个指标可以确定一个厂商满足顾客对存货需求的能力。
(1)缺货频率。缺货频率用于衡量一种特定的产品需求超过其可得性的次数,即缺货将会发生的概率。将所有发生缺货的次数汇总起来,与所有供货次数相比较,就可以反映一个厂商实现其基本客户服务的承诺。
(2)供应比率。供应比率衡量缺货的程度或影响大小。例如一位顾客订货100个单位,只有94个单位可得,那么订货供应比率为94%。一种产品缺货并不意味着顾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判断缺货是否影响到服务绩效以前,必须先弄清顾客的真实需求。如果所有100个单位的货物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94%的供应比率就可能导致递送作业中的缺货,并使顾客产生严重不满。如果这100个单位的产品是转移速度比较慢的货物,94%的供应比率有可能比较满意,顾客有可能接受延交订货,甚至愿意对短缺的产品重新订货。因此,在实践中厂商应该对重要的产品加以识别,在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供应比率。
(3)订单完成率。在所有的订单需求中,可由库存满足的完整订单的比率。订单完成率是衡量厂商拥有顾客所预定的全部存货的指标,即厂商完整履行订单的相对数量。在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只有当库存能够提供订单中的所有产品时,库存才能满足该订单的要求。这是一种严格的指标,它要求存货的充分可得性。
(4)补给周期供给水平。补给周期指在连续的两个补充订货交付点的时间间隔,补给周期供给水平是在一个补给周期中不出现货物短缺的概率。如果某公司将库存控制在这样的水平,使得在10个补给周期中有6个不会出现货物短缺,那么其补给周期供给水平就达到60%。在此期间库存可以满足大多数顾客的需求,只有在补给周期的最后阶段送达的一小部分订单由于库存缺货而损失掉,但是供应比率远远高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