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业化协作

百科 > 生产管理术语 > 专业化协作

1.什么是专业化协作

专业化协作是指将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地划分,分成许多独立部分,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单位或独立的工业部门,为完成某一产品建立起生产联系与协作配套的关系。专业化协作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专业化的体现形式。

2.专业化协作的内容[1]

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是生产的专业化,即对产品的生产过程按生产性质细分为若干分过程或称若干部分。专业化活动适应于生产分工的需要,一方面可节省劳动,另一方面便于进行生产过程的管理。生产专业化从形式上可分为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和技术专业化以及技术后方与生产辅助过程的专业化等。各种专业化形式下都可进行不同程度的协作。如产品项目的配套协作,零部件的专业化协作,工艺流程与生产技术的专业化协作,生产辅助过程方面的专业化协作。专业化协作根据协作的范围和程度又可分为:行业部门内的协作、跨行业的专业协作、跨部门的分工协作、地区内的专业化协作、地区间乃至全国、国际范围的专业化协作。

专业化协作的内容不同,形式多样,如何进行合适的选择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果。这里的经济效果既侧重于协作各方的经济效果,又要看宏观经济效果。选择协作形式还需考虑:整个社会的短期与长期的需求状况;社会的供给条件(即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条件)的现状和特征;不同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商品交换水平与交换的程度等等。专业化协作在我国现阶段是比较流行的产业组织形式,它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富于生命力。专业化协作有利于冲破“大而全”、“小而全”以及“条块分割”的樊篱,提高社会的总体经济效果,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带动落后地区、落后行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先进企业可腾出更多的资金、技术进行产品开发。

3.专业化协作的形式[2]

协作的形式大体上是按4个标准来区分的,即:协作的对象、范围、期限、具体组织形式。

第一,按协作对象的标准来划分,有4种与专业化形式对应的协作形式:

(1)产品协作。即产品专业化企业为共同制造某种成套设备而各自负责生产,提供某一单机的协作形式。这能够有效地缩短项目建设周期、提高设备质量。

(2)零部件协作。即由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厂向产品生产总装厂提供零部件的一种协作形式。如汽车制造,发动机、车箱、轮胎、变速箱等部件分别由各专业化生产厂按总体设计来协作完成,最后由总装厂组装出产。

(3)工艺协作。这是工艺专业企业或工序向别的企业或工序提供工艺加工的一种协作形式。如汽车车身是由冲压、喷漆、热处理等一系列专业化工艺协作完成的。

(4)辅助生产协作。即专业化企业与辅助生产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如专业化企业设备维修、储运等是通过相应的辅助服务生产企业来完成的。

第二,按照协作的期限和稳定程度标准,有2种协作形式:

(1)长期固定协作。即专业分工比较稳定,生产联系密切的企业之间的协作,其长期性、固定性是建立在双方以往合作中信用、产品质量满意等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并且通常签定有长期协作合同来作保证。这种协作有助于合理安排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水平;有助于降低成本风险,保证产品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协作的计划性,促进专业化的发展。

(2)临时协作。是指企业由于眼前订货附件增加或机器出现故障等临时性原因,而与别的企业发生的短暂的协作关系。这对于解决企业短期生产能力出现的不平衡,提高企业对客户的信用形象有突出的效果。

第三,按协作的范围标准,则有部门、行业或地区内协作和跨行业、跨地区的协作,甚至跨国性的国际间协作。

第四,按协作的具体组织形式标准,有来料加工或定点协作、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等协作形式。

以上从不同的角度区分的专业化协作形式,在现实的生产组织中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呈现出一种交叉复合式关系。一个企业同时可能既有产品的专业化协作形式,又有辅助服务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形式;采取的零部件专业化协作形式,同时可能是行业内、跨地区的协作形式。所以,我们在考察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从各角度、多方面加以考虑分析。

专业化协作形式反映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程度,它的发展和完善决定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水平。

4.专业化协作的水平[2]

专业化协作水平,就是指专业化协作发展的程度。衡量专业化协作水平,根据不同的角度需要有下列指标:

(一)表示专业化水平的指标

(1)各种专业化形式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程度,特别是零部件、工艺、辅助服务专业化形式的比重更能体现这一点。

(2)专业化部门的产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和专业化产品在该企业、该部门全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则从生产的集中程度方面反映专业化的水平。

部门专业化水平指标=

专业化部门的产量
全国同类产品的产量

部门专业化水系数=

该部门专业化企业的产量
该部门的总产量

企业专业化水平指标=

该企业专业化产品品产量
该企业全部产品品产量

或=

该企业专业化产品品种数
该企业全部产品品种数


(3)反映专业化产品同类程度的指标。

产品通用化系数=

产品中通用零部件的种数
产品中全部零部件的种数

(4)专业化企业的先进设备在企业全部设备中的比重,先进工艺的数目,专业化车间、工序和流水生产线的数量,从生产的组织技术方面体现着专业化的水平。

(二)反映协作水平的指标

反映协作水平的指标是通过协作所得到的毛坯、零部件、半成品的成本占该行业或企业产品总成本的比重;该部门、该企业进行协作的部门数目、企业数目。

运用以上各指标进行动态的比较分析,可以确定专业化协作所处的相对水平。对于某一生产经营单位专业化协作的理想水平,则可以通过计算该单位专业化产品产量占该单位最优生产规模的比值,或以该单位当前外协的工艺或零部件占全部应该协作进行的工艺或零部件的比重来确定。专业化协作系数越靠近1,专业化协作水平就越理想。

5.专业化协作形式和水平的影响因素

就各专业化协作形式和水平之间在程度上的比较是有高低之分的。企业专业化是在部门专业化的基础上的向前发展,厂内专业化则比企业专业化更深一步;专业化协作水平越高,就表示专业化协作越发达。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零部件专业化比产品专业化好,专业化协作水平高就更合理。在现实的生产组织中,专业化协作形式的选择和水平的确定是受企业自身、环境、社会诸多因素影响的,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的专业化协作形式才是合理的,其水平也才能够得到提高。

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决定专业化协作形式、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对该种产品的需求量

这是决定部门和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社会总供求应该保持平衡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因为专业化协作的优势主要体现为运用专业化的设备、工艺,进行大批量的生产,降低成本,从而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如果产品的需求量不大,不能形成经济批量,却要采用大量先进的专业化设备,进行高水平的专业化协作生产,则会违背经济规律,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当该种产品的需求量不大时,专业化协作水平就应低一些;反之,则可以相对地高一些。

(二)该部门产品品种的多少和企业的数目

在企业数目一定的前提下,该部门产品种类越多,各企业平均担负的产品品种就越多,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就越低。在产品品种一定的前提下,该部门的企业数目越多,每个企业平均担负的产品种类就越少,专业化协作水平也就越高。

(三)工业布局及仓储运输状况

当仓储运输条件一定时,工业企业分布越集中,专业化协作的发展程度就会高一些;反之,就会相对地低一些。当工业布局情况一定时,仓储运输条件越发达,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就有可能得到发展;反之,则发生困难。

(四)产品结构和加工工艺特点

产品结构复杂,零件种类多,可以组织零部件专业化;如产品结构简单,而品种、规格、样式多,可以组织产品专业化。如果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阶段可以分解进行,则可以组织工艺(阶段)专业化。

(五)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即产品的“三化”水平

产品的“三化”水平是制约专业化协作发展的重要因素。较高的产品“三化”水平,不仅可以加速新产品的设计,发展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方便用户使用、维修和减少备件的储备,而且还有利于简化品种,扩大零部件通用范围,增加生产批量,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可以说,没有产品的“三化”,就没有专业化。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