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5月18日发表题为“考题牴触大是非 取消合理”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中学文凭试今年历史科试题,有必答题要求考生评论“一九〇〇至四五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因这期间主要历史是日本侵华,等于要学生陈述中国在此悲惨浩劫得到的“利”与“弊”,这样的命题,不但牴触国家民族的基本是非价值,其提供的参考资料,也有淡化侵华,引导学生朝“利”的方向思考之嫌。由于考题存在重大的原则与技术问题,教育局敦促考评局将此题取消,实属合理。教育局更应进一步调查,这考题拟定的来龙去脉,找出机制内潜藏的种种问题,避免重蹈覆辙。
辩称起题方法 难令人信服
今次这条试题掀起轩然大波,有些人故意淡化其严重性,把讨论降到技术层次,认为这只是一种起题方法,目的是引发学生全面思考,考生都会懂得根据所知的史实,客观地作答。
如此为起题的人开脱,明显是在爆出问题后的诡辩,目的是为其所犯错误合理化,但说法难令人信服。认识历史与国际问题的人都知道,不同的国家民族,都有一些根本是非价值观,绝不可以侵犯,没有“利”“弊”讨论可言,如果公然挑衅,必会引发激烈的国际或国内冲突。今次的考题提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正是牴触了中华民族的“大是非”,不论从国家与中国人的角度,都不可以接受,起题者皆有识之士,对此不会不知,难免令人怀疑其居心。
日本侵华战争前后十四年,中国人伤亡以千万计,全国陷于空前灾难,生灵涂炭,整个中华民族包括内地、港澳、台湾与海外华人都视之为史上最大的国难,所以对日本侵华的谴责和否定是绝对的,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认为考题说“利多于弊”,其实这段历史“只有弊”,考生没有讨论“利”的空间,他所指出的,正是上述的“大是非”,这条考题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此。
不可以问“大屠杀利多于弊”
试想想,某个民族如曾遭大屠杀,其国民岂会在学生试题中问“大屠杀对我们民族利多于弊?”在美国,如中学的试题问“当年黑奴被贩卖到美洲,对黑种人利多于弊?”,定必引发种族冲突。当年日本政府篡改教科书内的侵华历史,美化战争罪行,也曾激起中日严重外交风波。种种例子可见,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底线,是不可以越逾的,并非以“开放思考”为由,就可以毫无原则地任意发挥。
这条考题引起社会强烈回响,暴露了考评局拟定考题机制的一些根本问题,特别是可能涉及政治立场的学科,如通识与历史等,起题的人会否将自己的政治倾向带入考题之中?过程中有无客观评核标准与监察程序?这些疑问,教育局与考评局都须深入调查清楚,向公众作出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