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9月3日发表题为“擦亮眼睛 不要堕谎言圈套”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在"八三一"前夕,一直被传在太子站遭警察杀害的"死者"韩宝生,忽然在英国现身,承认自己一直没澄清死讯,因为大家都相信这个剧本。虽然"死者"已经复生,但在八月三十一日晚,仍然有一批市民到太子站献花悼念"死者",还带着仇恨与警员冲突,由此可见,谎言的煽动力何等巨大,人们一旦深信谎言是"真象",便会不断自我欺骗,做出种种狂热的非理性行为,过去一年许多暴力事件皆源于此。近日这些谎言陆续被揭破,部分"说谎者"也露了真身,这是好现象,但谎言仍会像幽灵般徘徊不去,大家须擦亮眼睛,不要堕入圈套。
虚构"惨剧" 四部曲播仇恨
太子站死人事件已流传一年多,从来没有任何实质证据,证明站内有人被杀,但相信此事者却仍大有人在,其中一名"死者"近日终于高调亮相,说自己过去也曾澄清未死,但被"手足"施压,唯有继续扮演"死者"角色。与此同时,女学生陈彦霖的死因研讯,也揭破了另一个谎言:她的母亲一直被谣传是"假扮的",真母亲已与陈彦霖一齐被害,但政府化验师证明,出庭作证的陈母,与女儿基因脗合,是"真妈妈"。
这两宗事件,都曾引发连串暴力冲突,太子站外骚乱不用说,陈母早前便曾在法庭外受袭击。谎言成为暴乱的助燃剂,过去一年不断重复,当中有一个相同的模式:首先,有人根据模糊零碎的讯息,编构成有情节有内幕的惨剧"故事";第二步是将"故事"广传,并加添更多细节,营造更惨烈效果;第三步是通过网上平台和某些传媒,利用此"惨剧"散播仇恨,然后鼓动群众上街以暴力复仇;第四步是藉暴力冲突制造更多悲壮"故事",推动更多人加入暴乱行列。
在这过程中,谎言是"抗争"的主要激素,加上专业的文宣手法,成为了最有效的动员策略。"八三一太子站死人事件"是典型例子,"故事"愈说愈真,连遇害者人数、如何致死等,都有具体描述,虽有传媒找到各"死者",证实都生存,但许多人仍对此深信不疑。心理学家指这是选择性的"自我欺骗",躲在背后的煽动者藉此激化群众情绪,令他们陷于非理性的狂热状态。
造谣"呃like" 文宣鼓动情绪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新屋岭扣留中心内的性侵谣传。网上文宣一直指被捕者在新屋岭内遭警员性侵,大学生吴傲雪更在会见校长时哭诉此事,说成是自己的经历,但早前警方拘捕了一名在网上散播谣言的地盘工人,他承认自己讹称"警员旧同学酒后披露有性侵",其实并无其事,只是"呃like"。这些说谎者编造的"故事",却成为了文宣高手鼓动人心的题材,激发大批年轻人走上暴力之路,结果堕入法网,抱憾终生。
痛定思痛,执法当局必须正视谎言的遗害,以手上的法律武器,包括《港区国安法》和《刑事罪行条例》等,严厉打击造谣者;市民则要看清事实真相,对传言存疑,不要轻易误信,堕入说谎者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