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鸵鸟政策

百科 > 管理定律 > 鸵鸟政策

1.什么是鸵鸟政策

  鸵鸟政策是经济管理学中的名词,是根据鸵鸟的习性而来。据说鸵鸟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就把头埋到沙子里,以为这样别人就看不见自己了,殊不知,自己大大的屁股露在外面,更加引人注目。鸵鸟政策指的就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管理政策不能及时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即自欺自慰的政策(自我欺骗政策) 。

  “鸵鸟政策”是个广泛使用的国际性成语,在欧洲各主要语言中,如英语、法语、俄语、德语中都有,而且被吸收为汉语成语。

2.鸵鸟政策的由来

  这个成语原自非洲,最初见于1891年9月1日英国的一家刊物上,后来陆续进入其他许多民族的语言中,成为一个世界普遍通用的形象比喻,常用来指那些不愿正视现实的政策或不敢面对险情的行经。

  鸵鸟属脊椎动物,走禽类,鸵鸟科,是世界上现代生存的最大鸟类。雄鸟可高达2.75米,体重135千克;雌鸟稍小。鸵鸟脖子很长,眼睛又大,嘴由数片角鞘组成。鸵鸟两翼退化,胸骨扁平,不会飞,尾羽蓬松而下垂,脚极强大,趾下有肉垫,趾仅存2枚,趾间无蹼,腿长而粗,跨步近3米,故能疾走如飞,持续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50千米,冲刺速度每小时甚至超过70千米,还可以跨越5米高的栅栏。

  鸵鸟的目光锐利,听觉灵敏,能觉察10千米外的敌人,且善于伪装。人们看到,当鸵鸟遇到猎人追捕或者危险临头时,就会伸长脖子,紧贴地面而卧,甚至将头钻在沙中,身体蜷曲一团,以其暗褐色羽毛伪装灌木丛或岩石等,这种现象,古代阿拉伯人就已有记载,人们把鸵鸟遇到敌情时,把头钻在沙中的滑稽行为形容为“鸵鸟政策”,用以讥讽那些在危险面前看不到危险的人。

3.鸵鸟政策的危害事例

  很多企业,在危机来临的时刻总是想着如何躲避媒体的采访,这就是鸵鸟政策。一味地躲避,不面对事实,也不配合媒体进行舆论的疏导,这样的做法显然无助于危机的解决。

  面对危机,企业切不可模仿把头埋在沙土里的鸵鸟,那样即使回避了一时的问题,却可能为更大的危害播下了种子。像鸵鸟一样的逃避态度,随便把头埋在沙里,殊不知自己大大的屁股正露在外面。企业单方面的逃避并不能避免公众对危机了解的渴望,在信息反馈不足的情况下,公众会愤怒地对企业这种行为进行抵抗。

  雀巢公司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企业,除了咖啡之外,它的乳制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1977年,一场著名的“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在美国突然爆发,美国奶制品行动联合会的会员到处劝说美国公民不要购买“雀巢”产品。起因是人们相信雀巢公司为了自己的利润,有意忽视人造乳品在营养方面的缺陷并误导消费者。这场抵制运动让雀巢婴儿奶粉危机延续了十多年。在被抵制的十几年时间里,雀巢美国公司一直在承受着巨额的经济损失。

  最初人们开始关注奶粉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问题时,雀巢公司没有正确对待社会活动家的批评建议,甚至对一些教会领袖提出的严肃的道德问题也采取冷漠的态度。公众感到他们的合法要求被忽视,因此对雀巢倍添敌意。一直到1984年1月,雀巢公司承认并实施了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经销母乳替代品的国际法规,国际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委员会才结束活动。

  在事件最初的时候,雀巢采取的就是“鸵鸟政策”,对公众的要求不理不睬,结果导致后来大规模抵制运动的开展。凭借雀巢的影响力以及企业实力虽然渡过了难关,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国内就成为了“空心奶粉”事件,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显然,国内企业在面对此问题的时候情况要复杂得多。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