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产业
1.什么是非农产业
非农产业指除农、林、牧、副、渔业以外的产业。它包括:农村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第三产业。
2.非农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概况[1]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90年代中期逐步进入繁荣阶段。2O年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一一1991年)是以农为主、农工商分离阶段。基本特征是农业全面增长,农产品市场需求扩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非农产业从农村副业中分离出来,显示出蓬勃生机,吸引了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使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
第二阶段是1990年以后,以非农产业为主体的阶段。其突出的标志是农村非农产业产值逐步赶超农业产值,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据统计,2004年,农林牧渔业收入所占比重从上年的20.17%下降到18.4%,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比2003年增加了1.86个百分点,达到78.6%。
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看,1980年以前,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农业收入。进入2O世纪8O年代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居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逐年增加。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人均年收入2003年为3582.42元,其中生产性收入2003年为1993.41元,非生产来源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的非生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1589.01元。2004年农村住户人均年收入为4039.60元,其中生产性收入增加了340.16元,非生产来源收入增加了1117.02元。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了,在我国农民收入构成中,非农来源收入处于上升态势,而且与农林牧渔生产性收入来源相比,有超增长趋势。
3.非农产业的发展对策[1]
(一)充分开发利用乡村资源,创建能够带来长远经济效益的、集群化的非农产业。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镇可以借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创办乡镇工业,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业,在山水如画或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的地区还可以发展旅游业,等等。如我们山西,矿产资源分布广、种类多、储量丰富。山西人文历史文化积淀淳厚,还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地方。山西的小杂粮、畜牧产品、名优干鲜果及其加工产品等也闻名全国。因而,我们山西乡村可以依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形成涉足多产业领域,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本地乡村经济。在发展本地非农经济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多涉足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创建能够带来长远经济效益和具有较长产业链条的企业集团,避免建设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费高、加工粗放的企业,并能够在原有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使非农产业集群化,建设非农产业工业园区,以此带动乡村各个行业的发展。
(二)拓宽农民培训渠道,提高农民素质。非农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非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人才建设问题,这与我国农村当前农村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有直接关系。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村50.38%农民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12.95%,小学文化程度者为29.20%,还有7.46%是不识字或很少识字者。因此,对于作为非农产业主力军的农村劳动力需要经过有效的职业培训,除了提高文化基础知识之外,更主要是要增加实用技术与技能,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顺利转移到二、三产业,或者成为经营者、或者转变成产业工人。他们通过培训接纳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文化和生活观念上的差距。我国乡镇企业目前处于调整阶段,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从经营管理体制、从经营规模、从产品科技含量、从涉足的产业门类上等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改进的方面。乡镇企业的改革离不开农民,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对区域乡镇经济的发展将会发挥巨大作用。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温暖工程”培训项目和政府“阳光工程”等的实施,还要注意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来提高他们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工业化程度较发达地区的参与,在地区政府共同协调的基础上,通过资源互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此外,还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通邮通路通电信网络等,改善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以及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促使非农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