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1.解释
解释型试题的一般特征是,题干给出关于某些事实或现象的客观描述,通常是给出一个似乎矛盾却并不矛盾的现象,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到能够解释的选项。
解释型试题的提问方式一般是:“以下哪些如果为真,能最好地解释上面的矛盾?“
2.什么是解释
解释在《辞海》中是指:①消除, ②分析说明[1]。《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指①分析阐明......②说明某事物的含义、原因、理由等......[2]。
日常生活中“解释”的基本含义是, ①解释就是消除困惑和误解, ②解释就是把不知变已知, ③解释就是揭示含义,阐述原因,陈述理由。在日常用法中,“解释”概念是与“理解”相关联而得到规定的[3]。
3.解释的内涵[4]
解释是人类对已创造出来的文本的意义的发现,是描述和说明,而不是创造。解释的目的在于追寻文本的意义,因而从人类活动的目的角度要赋予文本以权威性。解释也并不是任何时候必需的。因为,有些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解释不是人力所能致的。例如,对于何谓较大的损害,我们也许会有很多解释。如果是财产损失还可以划定一定的界限,而对于精神损害,何谓严重,我们便无法加以解释。因为严重不是个能量化的概念,而且个人自身的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解释在此也无能为力,但裁判者头脑中仍有经验和常理,而按照经验和常理推断出来的结论只要是为一般公众所接受的,就是正当的。
4.解释的有效性[4]
解释是为了“发现”事物的意义。发现不同于创造:发现是对事物本身已经存在的性质、功能等的揭示,是一种拘泥于事物本身的实践活动,因此具有客观性;而创造则是一种突破,其过程并不局限于事物本身,而是更多的掺杂了创造者的主观因素,成为创造者自己的智力成果。对此,迈克尔认为,解释只有当揭示了“文本”(人类有意识的创造的东西)被创造出来的真正原因,才足有效的。解释是客观的,它没有创造任何东西,而只是再现了使这个言说得以存在的那个意图的客体。解释之所以是客观的,首先在于对作者的尊重,是一种道德上的或者说基于现代保护知识产权理念的考虑:其次足基于对作者意图的考量。只有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说明、描述,才能接近作者的意图,以便于了解作者所创造的文本。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解释者的思想介入,那么就容易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产生偏差。然而,如果解释者的思维不能介入,解释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因为所有的说明和描述都是建立在主体的知识架构和道德观念上的。因此,这种客观性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是相对的,而真正的解释要尽量达致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