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盆效应
1.什么是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一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
在教育生态中,花盆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使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从书本到书本,进行封锁式小循环。这样脱离实际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经不起挫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开放型的教育生态系统,让师生走出校门,接触自然,接触那些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环境。让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懂得个人在社会大系统中,以及人类在生物圈中应有的地位、责任或作用,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学会比较和鉴别。
2.花盆效应现象
花盆里的作物受不住高温或严寒。"很明显,情境教学是一种在花盆式环境里教学的施教方式,甚至比花盆环境要求更高。因为它不仅是人工的,"人为地创设",而且还是"典型的场景"。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种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意味着学生脱离了这种人为的典型环境,在非典型的﹑自然的﹑正常的生活环境中,离开了老师的精心指导,其言语能力就现出了本来的真实水平,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低、写作实用表达能力差、"学生腔"、"书生气"以及作文中出现的重"文学化"倾向等现象,就是这种花盆式的情境教学方式带来的不良效应的典型反映。
3.克服阅读中的“花盆效应”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为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求,从小就要让学生扩大读书的面,既要读古代的作品,又要读现代的作品;既要了解民族的文化,又要了解外国的文化;既要接触高雅文化,又要接触通俗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感受到如今学生的阅读不自觉地出现了“花盆效应”。所谓“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我们都知道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
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一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真正喜欢阅读的学生少而又少,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之下进行的(即作为作业的形式出现),一旦老师不加重视或提醒,学生便也不予阅读,自主阅读的习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根本不存在,因而学生的阅读量根本达不到课标的要求。
4.克服方法
那么如何克服阅读中的“花盆效应”,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生态环境,让学生们品味到课外阅读的怡人滋味,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呢?
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课外阅读外部环境是指有关课外阅读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方面要共同支持,激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营建开放的、自然的、愉快的课外阅读氛围,创设课外阅读的精神生态因子。另一方面要提供课外阅读的各种条件,学校、班级、社会和家庭建立形形式式的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设物质生态因子。
学校处处为学生着想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勿庸置疑是学校。因为一个学生绝大多数的白天时光是在学校度过的。为此,我们除了努力进行宣传发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课外阅读的洪流之中以外,更为构建他们课外阅读的外部环境想方设法。利用学校图书馆,让学生尽情地挑选自己中意的书籍,尽最大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阅读的愿望。另外,每一个班级都充分发动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最珍贵的一两本书拿到学校里来,组成小小班级图书馆供学生借阅。书的资源丰富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大了,学生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自己喜好的不同书籍中汲取知识的营养。
家庭的普遍支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读书,是一件缓慢而美丽的事,需要持之以恒。要让学生留一份热忱给读书,需要家长、学校倾力配合。班主任老师利用“百名教师进千家”家访以及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作用,得以家校联合。家长会上,老师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家长意识到孩子从小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性。再结合自己过去教学的经验,用学生课外阅不阅读的差别,进一步证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这样的实例,家长心服口服。当然也会有家长将信将疑,但是实践和实效会让他们彻底和老师站在“同一战线”上,他们会更支持学生订阅报刊杂志,并利用休息时间陪同孩子去书店看书或买书。
学生的自制能力是很差的,所以,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发《告家长书》,让家长监督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使寒假读书活动顺利有效。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了《阅读情况记录表》,不仅让学生们自己也写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而且也要家长完成这份特殊的作业:填写学生的阅读情况。利用校园网站的“家校交流”平台,和家长们谈感受、商良策、共实践,,让家长和老师各抒己见,共同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指导策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取得家长的支持,对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励他们不断探索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强化良好的内在环境
课外阅读生态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课外阅读生态的内在环境。再好的外因也应该通过内因去实现。而课外阅读是学生自觉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大多在教师的视野外进行。因此,强化良好的课外阅读生态的内在环境,对形成课外阅读的内驱力尤显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语文学习缺乏主导性,只重视课堂学习,对课外阅读存在心理压抑、扭曲的情况,表现为不爱阅读,或只看看品味不高,内涵不深的休闲书,那些思想丰厚、格调高雅、语言隽永的读物反被拒斥,以为阅读这类书籍费神费时,太苦太累。所以,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树立阅读信心,养成自觉自主的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的激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迈进课外阅读的大门,应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的前提和关键都在于兴趣。我经常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一、利用每天晨间谈话,给学生读既生动又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小文章,一旦学生若有所悟,便嘎然而止,让学生猜猜后续情节,“吊起”学生胃口;方法二、给学生读课外文章时,读到诱人之处,嘎然而止,学生的读书胃口又被“吊起”来了;方法三、阅读指导课上,老师让学生在阅览课上阅读篇幅长又引人的书,由于时间有限,下课铃响学生不得不嘎然而止,学生的读书胃口自然又被“吊起”;方法四、鼓励学生自己去买书,一旦买来好书,班主任老师就要在班里“大肆宣扬”,买书的学生自然腾生自豪之情,随之学生们自己 “买书”“选书”的“胃口”又被“吊”起来了;方法五、进行课前“美文推荐”,当老师听到推荐者的语言或文字吸引学生时,便嘎然而止,学生的“胃口”不正又调起了吗?
阅读内容的选择
教师除了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愿望上下功夫以外,更要善于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书有好坏之分,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对自己学习,对自己形成能力有益的书籍多看,低级的、庸俗的书籍坚决拒绝,是教师的责任。小学生受年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限制,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在选择课外读物上,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师有责任向他们推荐一些好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1)对学校编制的读书目录原有篇目进行适当增删,以更适应各年级段的学生阅读;
(2)在每一篇文章后面增加阅读提示,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
(3)在每一册书最后增列各年级的必读和选读书目,以培养学生读整本书的习惯。
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要会读,这样才能有所得。而每周一节的自由阅读课应重在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笔记的辅导。
阅读方法指导
a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检资料;b指导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c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能力;d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练运用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能力。
读书笔记辅导
a指导学生学会摘录,写摘录笔记。要教会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b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写提纲笔记。要教会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认真分析,再对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c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写心得笔记。要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
读书活动的设计
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并保证不出现相反方向的反复。因此,教师也十分有必要帮助学生相互间建立激励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相互间的监督,相互间的促进不断强化以养成习惯。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班里不定期地举行读书比赛,或讲故事,或“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或“读好书活动”,或 “古诗竞赛” ,或“成语积累竞赛”等语文竞赛,通过 “读书争章”和评比 “博览之星”来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还通过采访 “博览之星”的读书经验和读书感受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身先士卒”起榜样作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有效地采用教师“身先士卒”的示范作用。师生同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使每名学生都感受到一种榜样的力量。再者,学生在和教师不断的交流中,自然性情愉快,关系融洽,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受益不浅。
有人曾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我想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授之以阅读之渔,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品到课外阅读的醉人滋味,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