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价值
1.什么是股东价值
所谓股东价值是指企业股东所拥有的普通股权益的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股东价值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它是考察公司业绩并据以建立激励机制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它也是股东控制权市场的重要依据,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它还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股权社会化的日益普及,股东价值的实现,其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整个社会价值的增加。股东价值观强调的是对股东价值的理性关注,提倡由股东主导的单边公司治理结构,这对从产权角度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创造股东价值的十条原则[1]
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美国企业的传统。可是在步入新世纪后,安然、世通等一连串大公司会计丑闻的曝光,美国股市的急剧下跌,公众信任度的持续滑坡,都让人们把谴责的对象瞄准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个公司治理原则。的确,疯狂追求股东价值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过于关注当前业绩,而不投资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有时甚至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择手段,比如做假账。
不过,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认为,并不是股东价值原则对管理层失灵了,而是管理层背叛了这个原则。比如,20世纪90年代,各公司在高管薪酬中引入股票期权,原本是想把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这些免费赠送的期权在设计上有重大缺陷,不仅基本上没有激励管理者采取有利于创造价值的行为,还产生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因为股票期权的等待期一般比较短--3到4年,再加上高管们相信短期收益可以刺激股票价格上涨,这就鼓励他们操纵收益,早早地行使期权,并及早将股票套现。也就是说,管理者所服务的还是一己之私而不是股东的长期利益。
研究表明,由于股价反映的是市场对股票的长期看法,要证明公司股价的合理性,管理层就需要保证公司在10年以上的时间里都能产生创造价值的现金流量。换句话说,不管长期股东是多是少,管理层都应该追求长期价值的最大化。关键是,如何让公司切切实实地创造价值。
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根据自己所做的研究和几十年的咨询经验,总结出了10条基本原则来帮助企业创造最大价值。
原则1是:不要操纵收益或者进行收益指导。如果不遵守这头一条原则,那么公司十之八九也不会遵守余下的原则。如果管理者为了抬高短期收益而大耍会计花招,即使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也要进行投资,或者放弃可以创造价值的投资机会,那么他们虽然在短期内可尝到甜头,但总有一天他们将无法再满足已经被越抬越高的市场期望,并进而受到市场的严惩。
原则2、3和4指出,公司高管在做战略决策、收购决定和资产取舍决定时,都应以公司预期价值的最大化为判断标准,即使这可能使公司的近期收益降低也在所不惜。当公司面前并没有能够创造价值的可靠投资机会时,公司应该避免把多余现金投入那些看上去不错但实际却有损价值的项目上,比如公司没必要进行有失明智、价格过高的收购。原则5建议的方法是: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就把现金以红利和回购股票的形式返还给股东。
原则6、7和8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的薪酬设计提供了指导方针,提出了折现指数期权计划、折现股权风险期权计划、股东价值增值、领先价值指标等概念,对管理者着眼于长期价值的行为予以奖励。原则9强调高管应和股东承担同等的风险,建议采取的办法是:延长高管行权后所获股票的持有期;在判断某个高管持有的股票数量是否满足最小所有权水平时,将限制性股票剔除在外。原则10敦促公司向投资者披露所有与价值相关的信息,这可以缓解公司管理层对短期收益的沉迷,而且可以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可能降低资本成本和提高股价。
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还注意到有少数类型的公司,如刚起步的高科技公司和严重受到资本限制的公司,它们无法忽视市场对短期业绩的压力。但是大多数公司都可以运用这10条原则来更好地发挥自己创造股东价值的潜力。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将遵守了所有这10条原则的公司称为"第十级"公司。目前只有沃伦·巴菲特领导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接近这一级别。
3.股东价值的误区[2]
20世纪90年代股东价值的观念深入人心:公司将全部精力放在取悦股东上面,于是它们的股价一飞冲天。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情况已非如此。即便算上股市最近的反弹,新千年至今标普500指数的总回报率一直是负的。这个十年安然和世通的崩溃(以及其他众多较小的崩溃)便是由于过于急切地想要取悦股东。
最近,我们数家顶尖的金融机构出现内爆,原因也是这些机构的高管坚信为股东追求更高回报是自己的使命。情况如此糟糕,以至于连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几个月前也站出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愚蠢的想法”(他在通用电气的任期也可概括为追求股东价值)。
杰克说的对吗?难道这真是愚蠢的想法?关键看你怎么去理解它的意思。1981年,《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将一个术语介绍给了全世界,会计学教授阿尔弗雷德-拉帕波特(Alfred Rappaport)试图构造出一种“理论上完备、实践上可行的”经营企业的模型,让“股东的经济价值”最大化。
他的目标是让公司管理层将较少的注意力放在账面利润上,而主要关注经济利润,即资本成本贴现未来预期现金流。他的理论要求不要过于强调季度盈利,而应着重创造长期价值。这样的想法听起来并不愚蠢。
今年77岁的拉帕波特处于半退休状态,仍时不时给《哈佛商业评论》写点文章,并正在写作一本新书。他说:“我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了:长期、长期、长期。对我而言,股东价值并不是立即提升股价。”
然而这正是20世纪90年代的情形。那些恪守股东价值信条的首席执行官们在试图取悦股市的过程中摔了跟头。他们为了达到季度盈利目标而焦头烂额,而这么做却反而使得公司价值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部分是由于高管薪酬中的经济激励带来的贪欲,而且由于一条奇怪的会计准则,薪酬中含有过高的股票期权。但同样也是来自于一个强大但有缺陷的观念,即同样诞生于大学校园的“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90年代大行其道的观点是股票市场的定价是正确的。如果股票价格是正确的,那么最大化股东价值就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已故的芝加哥大学著名金融学者莫顿·米勒(Merton Miller)1993年表示:“关注近期盈利可能是短视的,但关注股价却并非如此,因为股价反映的不仅仅是当前的盈利,也包括市场预期的未来年份的盈利。”
股价的确反映未来的预期,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我们现在知道,股价也反映了太多别的东西:情绪、错误,以及资金管理行业通常不正当的激励措施。拉帕波特表示,股市“短期内包含非常多的错误信息”。其结果是,对于那些追求长期股东价值的人而言,股价基本是一个无用的参考路标。
那么,股东价值是一个愚蠢的观念吗?不,但它是一个很难理解的东西,因为要想正确理解它,你需要忽略你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