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美元危机

百科 > 金融危机 > 美元危机

1.什么是美元危机[1]

美元危机是指国际金融市场上人们大量抛售美元,引起黄金价格上涨、美元汇率急剧下跌的现象。

2.美元危机的历次危机[1]

在历次较大规模的美元危机爆发时,美国及各主要工业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拯救的措施,但最终仍无法阻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第一次美元危机与十国集团和黄金总库

1960年10月,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们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引起黄金价格的上升,金价涨到1盎司41.5美元。导致美元第一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美国的黄金储备(178亿美元)已低于其对外短期负债(210亿美元),引起人们对美元能否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为了维持外汇市场和金价的稳定,保持美元的可兑换和固定汇率制,其它西方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国际金融市场。

2、第二次美元危机

美元对内不断贬值,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又一次受到严重怀疑。由于美国和其它西方主要工业国已无力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于是在1968年3月,美国不得不实行“黄金双价制”。 “黄金双价制”是指黄金官价用于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市场金价则由供求关系所决定。

为了摆脱美元危机的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通过了设立特别提款权的决议。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被称为“纸黄金”,成员国可用它履行原先必须黄金才能履行的义务,可用它充当国际储备,可用它代替美元清算国际收支差额。

“黄金双价制”的出现,实际上说明了美元已变相贬值,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基已发生了动摇。

3、第三次美元危机与史密森协议

1971年夏,爆发了战后第三次的美元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等西欧货币的浪潮,法国政府也带头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元第三次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全面贸易收支逆差,黄金储备已不及其对外短期负债的五分之一。面对各国中央银行挤兑黄金的压力,美国尼克松政府被迫于当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除对内采取冻结物价和工资,削减政府开支外,对外采取了两大措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

在国际金融市场极度混乱的情况下,西方“十国集团”于12月达成“史密森协议”,其主要内容是:美元对黄金贬值7.89%,即38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一些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升值,比如日元、西德马克等;扩大汇率波动界限,由不超过平价上下1%扩大到上下2.25%;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尽管“史密森协议”勉强维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但美元与黄金可兑换性的终止,等于抽去了其支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已经瓦解。

4、第四次美元危机与牙买加协定

1972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恶化,人们对美元的信用彻底地失去了信心,国际金融市场上再次爆发了美元危机。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被迫宣布战后美元第二次贬值,美元对黄金贬值10%,即黄金官价由每盎司38美元再提高到42.22美元。但美元的再度贬值仍未能制止美元危机,伦敦黄金价格一度涨到每盎司96美元,西德和日本的外汇市场被迫关闭达17天之久。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经过磋商达成协议:取消本币对美元的固定比价,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彻底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召开会议,达成“牙买加协定”,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后终结。

3.美元危机的重要特征[2]

1、危机前美元有大幅贬值的空间。

2、危机中美元急速下跌。

3、有制度性变化作为底蕴。

大幅贬值空间来源于高度汇率失调,即名义汇率对实际均衡汇率的大幅偏离,1980年第二次石油冲击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 “冷冻鸡疗法”让美元汇率在1984年内达到峰值,美元指数在5年间上涨近六成使潜在汇率失调加剧,给后来汇率急跌留下了空间。而1985年9月G5财长会议达成了广场协议,五国政府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这给美元危机提供了制度要素。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