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目标行为

百科 > 组织管理术语 > 目标行为

1.什么是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是人们根据自己所属组织或个人的需要进行目标的设置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开展的直接和间接的一系列活动。

2.目标行为的分类[1]

(一)目标导向行为

即人们寻觅目标和选择最适合需要的目标而引发的行为。当人们的需求还没有达到满足的程度时,其内心会产生相应的驱动力,从而将行为导向追求目标的方向。如进行市场调查、制定企业经营方案、决定工作计划等即属此类。

(二)目标直接行为

目标一经确定,人们从事的直接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它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如企业生产物资、财务管理行为、市场促销活动即属此类。

(三)目标间接行为

在所有的目标行为中,有一部分行为与当前目标的实现关系不大,不能满足目标近期的需要,而主要是为了将来的需要作准备。如基本建设、人员的系统培训、基础科学研究等即属此类。

3.影响目标行为的因素[1]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及产生怎样的目标行为,是受到自己的主观因素影响和客观因素限制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一)主观因素

1.观念因素。人的观念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观念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或长期受影响而产生的,它支配着人的动机和行为。人的观念不同,目标行为也就不同。进步的观念使人树立革命的理想,追求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奋斗目标;落后的观念使人胸无大志,追求的仅仅是一己私利,毫不顾及国家、社会的利益,甚至产生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违犯法纪的行为。通过教育和正确的激励,可以使进步的观念得到巩固、发展,转变落后的观念,使人的行为指向积极的目标。

2.态度因素。“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对象的认识、评价及倾向性。“态度”作为行为科学的概念,是建立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上的。人对社会客体认识和行为之前,态度起着准备性的作用。因为态度只是影响人们的目标行为的因素之一,所以有时也可出现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在多数情况下,态度对人的目标行为是起着重要影响的。管理工作者可根据组织成员的态度,看出他对人对事的评价,推测他将采取什么样的目标行为,进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信仰因素。信仰主要有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是人们目标行为的思想基础。不同的信仰产生不同的目标行为。一个组织的成员信仰一致,其聚合力就强,就会有共同的目标行为。

4.兴趣、气质、情绪因素。兴趣也是影响人的目标行为,成为行为的强有力的推动因素。气质是个陆心理的重要特征,是指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的典型表现。情绪,或称情感,感情,在心理学上广义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它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并随人的观念和处境而转移,可以对人的目标行为发生很大影响。

5.能力因素。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并使活动导致目标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在与行为目标无关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不成其为能力)。能力有一般的能力和特殊的能力。经营管理工作者,必须兼备一般的常规管理能力和应付市场变化的特殊能力。组织要实现目标,必须注意培养和充分发挥全体成员不同质和量的各种能力。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影响目标行为的社会因素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地位、宗教组织、种族规范、民风习俗、道德文化等。人们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将这种影响带到所属的组织中,以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影响组织的目标行为。

2.经济因素。从个人方面来说,人的生存、工作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等物质条件即经济因素;从组织方面来说,应当谋取合法的最大经济效益,以满足所属成员的正当经济利益,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自然因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提高目标行为效率。人类还远不能控制一切自然因素,对影响实现目标的自然诸因素,要重视其负面影响,避开对己不利的一面,充分发挥其良好作用,使目标行为更为有效。

影响目标行为的主、客观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主观因素对人的目标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客观因素的影响则往往是间接的。两类因素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观因素的形成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观念、信仰又只有转变为人的动机、情绪、态度之后才能对目标行为起作用。

4.目标行为的改变[2]

5.目标行为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1]

(一)指明组织的发展方向

组织及其成员在寻找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其努力方向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其追求结果由定性到定量,使人们随时可调整自己的行为方位,修正自己的工作进度,防止出现偏差,希望和总体目标达到最大限度的一致。

(二)调动成员的积极因素

一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目标易为各级组织及成员接受,他们认为对目标的期望能够实现,可满足目标实现后的需要,这对于把上下左右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并在自己的目标行为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极为有利。

(三)提高成员的全面素质

各级管理人员及职工在自己的目标行为中,经常用目标对照,在完成目标的时间、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找差距。通过教育和自学,改正行为中的不妥和失误,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减少差距,保证任务顺利完成。

(四)合理分配组织的资源

一个组织的目标确定后,便成为该组织制定计划、合理分配自己的人、财、物等资源的主要依据,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运行。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