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利得定理
1.托利得定理[1]
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2.来源
托利得定理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H·M·托利得提出。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托利得所说的“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是讲面对同一个问题或事物时,要同时关注其两面。也就是说,要能容纳不同的意见或见解。广泛征求意见,是领导者在做出决策前的必要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广泛征求意见最主要的是态度,包括言者无罪、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和善于纳谏等,如下:
“言者无罪”,是领导者能够听到不同意见的制度保证。群众敢言,领导者才能听到不同意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允许下级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允许发表不同意见,让“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制度化。
“广开言路”,是领导者能够听到不同意见的渠道保证。俗话说“无道不修道,必定四处绕。”行路如此,言论亦如此。在一般情况下,群众对领导的工作,总会有话要说,无处可说时,就难免牢骚遍地,小道消息盛行。要改变这一不良局面,就必须广开言路,使群众和领导之间的言路更加畅通。
“从谏如流”,是领导者能够听到不同意见的人格保证。“闻过则喜”,不仅反映了领导者对不同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的态度,更反映了领导者的胸怀。领导者的正确态度和宽阔胸怀来自对工作和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有了这样的人格修养,领导者才能听得到、听得进不同意见。
“善于纳谏”,是领导者能够听到不同意见的素质保证。下级和群众的意见往往纷繁杂乱,领导者必须善于综合、识别和抉择,以便去伪存真,使合理化建议成为领导决策和工作的有益镜鉴。“善于纳谏”,有赖于领导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素质的提高,会使领导者更好更多地听到好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
3.一心二用的杰出人才[2]
本杰明·富兰克林——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父亲原是英国漆匠,当时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生有10个孩子,富兰克林排行第八。富兰克林8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所以,他到10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亲做蜡烛。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12岁时,他到哥哥詹姆士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自此他当了近10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买书。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他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地借来,通宵达旦地阅读,第二天清晨便归还。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
就是在当学徒的这段时间里,富兰克林把在学校曾两度考试不及格的算术学了一遍,又读了赛勒和舍尔梅的关于航海的书,从这些航海的书里,他接触到了几何学知识。他还读了洛克的《人类的悟性》和波尔洛亚尔派作者们写的《思维的艺术》。富兰克林的学习日渐深入。
1723年富兰克林离开了波士顿,到费城的基未尔印刷所和英国伦敦的帕尔未和瓦茨印刷厂当工人。1726年秋,富兰克林回到费城,这时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术,开始独立经营印刷所,印刷和发行《宾夕法尼亚报》,并出版了《可怜的李查历书》,当时被译成12种文字,销行于欧美各国。1727年秋,他和几个青年在费城创办了“共读社”,组织了小型图书馆,帮助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进行自学,每星期五晚上,论讨有关哲学、政治和自然科学等问题。这时富兰克林还不到30岁,通过刻苦自修,已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在北美的声誉日益提高。在富兰克林的领导下,“共读社”几乎存在了40年之久,后来发展为美国哲学会,成为美国科学思想的中心。
1736年,富兰克林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秘书。1737年,任费城副邮务长。虽然工作越来越繁重,可是富兰克林每天仍然坚持学习。为了进一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外国语,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广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先进成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心二用”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发展壮大中,重要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常常让人忙到分身之术,这时那些可以一心二用的高人就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从而在商场上抢占先机。
4.寓言:楚王脱帽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趁机揩油,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趁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然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5.故事:宋太宗装醉
《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
6.点评
现代的领导,都难免遇到下属冲撞自己、对自己不尊的时候,学学宋太宗,既不处罚,也不表态,装装糊涂,行行宽容。这样做,既体现了领导的仁厚,更展现了领导的睿智,不失领导的尊严,而又保全了下属的面子。以后,上下相处也不会尴尬,你的部署更会为你倾犬马之劳。对于一个企业,领导者的心胸宽广能容纳百川。但宽容并不等于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设身处地地替下属着想,这样的老板不是父母官,也称得上是一个修养颇高的领导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同样老板在面对下属的微小过失时,则应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