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层次
1.战略层次概述
战略层次是企业根据对未来经营环境的判断,在选择的目标层面上确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行动。按照这些战略行动活动的领域,战略层次可划分为市场层次、技术层次和资源层次。
2.战略层次的类型[1]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形态的战略包括如下三个大的层次。每一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自身的展开方式。
(1)目标层
目标层可以按如下方式展开;系统的根本目标,即使系统的根本目标的阶段性体现,即具体目标上一级战略目标的子目标等等。
(2)方针层
方针层可开展为;指导性的方针,限制性的原则等具体化、细则化后的政策、制度等物化了的体制、组织等等。
(3)行为层
行为层可开展为;全面性的规划、计划等具体性的工程、对策、程序等等。
战略层次的对象
战略的三大层次所针对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
目标层是针对系统自身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存在的使命和目标,尽管它可能是自觉的或者不自觉的。对于象社会、经济等等人工系统,必然有其存在的使命和目标,但又确实可能不为人们所自觉、明了。这里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人工系统这个概念。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系统,它可以是人造系统,即人们刻意设计、建立起来的,它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投有人在那里刻意设计。因此有对系统存在的目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可题。特别是当系统经过一段历史时期以后,由于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其它的原因,很可能模糊了系统本来的使命和目标。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倒子。像“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样一个方针战略,就是模糊了一个国家系统的使命和目标。国家的建立就是要在国家内部建立起秩序,减少不同的阶级以及个人之间的争斗。一个国家怎么可以“以阶级斗争为主呢,所以我们称十一届三中全会把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的核心任务为“拨乱反正”。明确并强调系统的使命,根据系统及环境的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具体的目标,是战略的目标层次的任务,也是目标形态的战略的特征。
必须重视目标层战略的针对系统自身的特性。从目标层的展开式中我们看到,使命是目标层的根本。一般而言,使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除非系统本身巳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否则,它是不会变化的。特别是不会随着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倒如,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产主义为其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取得执政党地位之后,无不如此。只要党还是由那些具有祟高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所组成,就不会改变。目标虽然与环境等因素有较强的关系,但是从根本上表现为系统自身的特性,即它永远遵从系统使命所指出的方向。就是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会使目标在形式上、量级上发生变化,但不会发生方向上的、实质性的改变。就一个企业系统而言,在不同的时期会表现出追求最大产出、追求最大销售额、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等不同的行为特征,即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它们都是企业追求最大利润这个根本目标在不同环境状况下的变形。也就是说,企业的目标没有变,也不会变,只要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方针层是针对系统环境或系统中的一般问题的。每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这是系统理论中的基本原理。人工系统也不例外。一般来说,系统担当其使命、达成其目标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选择特定的方式和途径,就是战略方针层的任务,也是方针形态战略的特征。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富强国家这一目标,可以采取“独立自主,自立更生 这样的方针战略,也可以采取“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战略。具体的选择要受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一家商场,可以采取全面经营的战略,也可以采取特色经营的战略,可以采用价格战略,也可以采用品牌战略等等。具体采用哪种战略,要看商场的各种“环境”状况。应当说,方针层次的战略是最常见的战略。因为它既有内容(谋略)又很简要(概略)。最符合人们通常对于战略的观念。再者,方针层又是比较宽泛的,包含了从简略到详细的许多不同的形态。
方针层可以展开为方针、政策、体制等多种形态。由简到策,由软到硬。具体地说,方针一般是对系统行为的指导,就象上面的例子所表明的那样。政策往往是对系统行为的规范,表明鼓励作什么;允许作什么;不准作什么等等。较之方针要繁复得多。体制则是固化了行为的方式,即所谓模式。通常人们不把政策、体制等看成是战略形态,而是作为其名称所表示的特定的东西而加以研究。其实这是无关紧要的。它们与较严格意义上的战略不过是“量(策简)”上的区别,没有“质”的差。都是指导、规范、甚至锁定系统的行为的。特别是体制,它实质上是一种组织形式,是为战略实施服务的。从逻辑上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必然是选择了计划经济战略之后的事情。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战略是同一的。没有计划经济体制也就无所谓计划经济战略。一般人们总认为体制是比战略更高层次的东西。其实他们真实的意思是经济运行模式战略是比那些发展经济的行为形态的战略更高级别的战略。比如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战略,在市场经济体制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战略。政策、体制等等,要解决的都是系统中的一般问题。
行为层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系统所要处理的总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如果一些具体的问题对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足够大,它们就有可能出现于战略之中,构成战略中的行为层次。如果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构成这个战略的重点时,它就表现为行为形态的战略。行为形态的战略按当前流行的术语多称为“规划”、“计划”、“工程”等等。象863计划、三峡工程等等都是。行为层次的表现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概略一点、广泛一点的如规划,同时针对许多较具体的问题。具体一点的如三峡工程,设立沿海经济特区,等等,具体而明确。这些具体“工程 的意义都远不限于“工程”本身,它们会对整个系统产生积极影响,为整个系统的发展扫清障碍、提供契机。
3.战略层次与组织层次
战略的层次性还与组织的层次性相对应。具体地有如下事实。
目标层是与系统的领导层、决策层相对应的。系统的使命,系统的目标,都是由领导者制定的。正是因为领导处于最高层次战略的制定的地位上,所以对系统的生存、发展具有特殊的影响。就如同领导一词的字面意义所表示的。应当强调,如果系统的使命变了,原系统就不复存在了,而代之以新的系统。就是说,一个系统的消亡至少有两种方式,一是组织结构的消亡,或者说是“物质”的消亡;另一是使命的改变,也就是“精神”的消亡。
方针层是与管理者有关的。管理者通过方针、政策等来控制、规范系统的行为。与方针层受制于目标层相对应,管理者是受领导者领导的。确切地说,目标是方针的根源。由于使命层往往隐而不现,方针层经常被错误地认为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因而造成战略研究中的极大混乱和麻烦。最突出的例子是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这个令许多人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我们可否选择市场经济战略问题。如果站在目标层次的高度,看到这只是个战略选择问题,就不会有那些无谓的争论。邓小平正是以其总设计师的雄才大略,站在目标层次的高度,才能不惑于姓资姓社 问题,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同样的原因有“一国两制”这样的惊世之作。
行为层是与战略实施者相关的。实施者对行为战略的实施构成系统的重大行为,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象我国改革、开放的突破性措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如此。一般说来,实施者的行为要受领导者的领导,管理者的管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行为层要受其上各层次的制约。但是例外也是有的,象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有冲突的。但是它和战略的最高层次,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冲突。
4.战略层次的种类[2]
- 1.公司层战略
如果公司拥有一种以上的业务就需要一种公司层战略(Corporate –level strategy)。其关心的问题是:公司的事业(业务)是什么?公司应拥有什么样的事业(业务)组合?其战略行为一般涉及拓展新的业务,如事业单元、产品系列(product lines)的增加(或剥离),以及在新的领域与其他企业组建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等等。公司层战略应当决定每一种事业在组织中的地位。
- 2.事业层战略
当一个组织从事多种不同事业时,建立战略事业单元(Strategic business unit)更便于计划和控制。战略事业单元代表一种单一的事业或相关的业务组合,每一个事业单元应当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竞争对手。这使得每一个战略事业单元应该有自己独立于公司其他事业单元的战略。
因此,公司的经营可以看作是一种事业组合,每一个事业单元都有其明确定义的产品和细分市场,并具有明确定义的战略。事业组合中的每一个事业单元按照自身能力和竞争的需要开发自己的战略,同时还必须与整体的组织能力和竞争需要保持一致。
事业层战略(Business-level strategy)关心的问题是:在我们的事业领域里如何进行竞争?事业层战略规定该事业单元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向哪些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其战略行为包括广告宣传、研究与开发(研究是指通过发明新技术来创造一种新产品或新工艺,或改进现有产品;发展则是将已有发明推广于生产过程或其他产品)、设备条件的改善以及产品系列拓展、收缩的方向和程度。
全部事业单元必须符合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司的利益,在可接受和控制的风险水平下,使销售、收益和资产结构获得均衡发展。
- 3.职能层战略
职能层战略(Functional-level strategy)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支持事业层战略。职能部门如研发、制造、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应当与事业层战略保持一致。
5.战略层次间的关系
战略的层次与战略的级别是不同的概念。战略的级别划分对应着系统的子系统的划分。就是说,子系统的战略比母系统的战略的级别要低。因此一般要求前者要服从于后者。战略的层次则是相对同一系统而言的。层次是同一战略的层次。一个战略也可以划分为许多部分,每个部分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的战略。虽然彼此间在层次上有高低之分,但是在级别上都是一样的,影响的都是同一个系统,而不是另外一个或者它的部分。在战略的层次结构体系中,有如下一些特征。上面的层次对下面的层次有指导作用,下面层次对上面层次有支持作用。就是说,目标的确定要符合系统的使命,方针的确定要有助于达成目标,政策和制订要在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等等。
战略选择的灵活性逐渐增加。就是说方针层比目标层的灵活性增加,行为层又比方针层灵活性增加,对于各层次的展开形式往往也是如此。如同我们前面说过的,使命是恒定不变的,而目标层是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方针是指导系统合理行为以达成系统目标的,因此也就有了更高度的灵活性。就象通常人们所说的那样:不管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就行。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至于行为层次,因为是针对具体问题的,那么可选择的方法、方式就更广泛了。与战略制定的灵活性相关的是战略(存在)的稳定性。灵活性越少,也就是可选择性越小,战略存在的时间就越长,也就是我们说的越稳定。
行为的灵活性越来越小。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战略对行为的限定越来越强了。事实上,行为形态的战略已经是对行为的锁定。可以说,行为的灵活性与战略的灵活性是互为对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