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会计惯例

百科 > 会计术语 > 会计惯例

1.什么是会计惯例

会计是一种实务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伴随着会计实践的发展产生惯例,会计工作者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形成并总结出一些习惯性做法,即会计惯例。目前,在理沦界存在以下几种定义:

1.会过惯例是“会汁理论”的对称,会计人员在日常会计实务中所形成的习惯性作法和倾向,在一定范围和时期内得到普遍认可和应用的会计行为。会计惯例的形成起源于从业会计人员的习惯,而不是会计职业团体的规定。

2.“会计惯例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实践中所建立和广泛运用的处理会计业务的具体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具有习俗的权威性,虽未经有关的权威会计团体和会计管理机构载人正式文件予以公布,但在大量的实践被证实是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因而被广泛地采纳和应用”。

3.会计惯例原指会计人员普遍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这种程序和方法最早来自习惯,后来成为流行的惯例。香港的会计实务公告说:“惯例”同“实务”、“规则”、“方法”与“程序”是交互使用不相区别的术语。

不难发现,以上几种观点认为会计惯例是会计人员所接受的会计理念和习惯做法。可见,会计惯例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理论,并伴随着会计实践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充实的。[1]

2.会计惯例的特点[2]

1.公认性。会计惯例不论是成文惯例还是不成文惯例,都应该能够得到大多数行为主体的认同。

从会计惯例的定义我们同样可以知道,正是由于会计惯例是会计工作人员普遍采用的程序和方法,所以它被人多数会计人员所认可。

2.普遍性。会计惯例的运用对象不是特定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单位,而是适用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单位,不是针对特定的某种会计行为,而是针对所有的会计行为,它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反复适用性。

3.动态性。包括财务会计在内的会计惯例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今后,有些部分将继续保留,有些部分将会被新的规则、方法所取代。这一切都将取决于会计这门科学特别是财务会计的发展。

4.长期性。会计惯例的长期性是指其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成的。会计惯例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今后仍将存在。伴随这会计工作实践的发展,会计工作者在工作中遵循原来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同时,必然会力图寻找更适合的新方法和程序,使会计惯例更具普遍性。

5.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会计惯例有科学的依据。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并高于实践。会计惯例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所总结出来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律性认识,对会计实践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6.融通性。各国的会计惯例虽然因国情有别而内容不尽相同,但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不断吸收国际会计惯例精华并输出本国经验的开放式系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会计这一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不断强化,这一特征将会更加显著。

3.会计惯例的分类[3]

会计惯例是被人们普遍采用或接受的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虽不是在政府法规的指导下产生,但随着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其中一些形成会计理论及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从狭义上看会计惯例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习惯做法;从广义上看会计惯例则是所有被会计人员及其他有关组织共同认可的做法之统称。

1.从表现形式上分为不成文的会计惯例和成文的会计惯例

(1)不成文的会计惯例会计中被普遍认同的一些思想。尽管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中在会计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但一些传统是显然存在的,如谨慎性原则、稳健原则等。 会计为经济交往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媒介和手段,因此会计惯例是人们在进行会计活动中共同遵守的一些标准和规范,如复式簿记、账户结构等。

(2)成文的会计惯例主要是指由立法机关制定的相关会计法律和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由于制定机关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在法律和准则中体现出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专业性无可非议。

20世纪30年代之前,会计惯例主要表现为不成文的会计惯例,没有系统的法律和职业规范。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提高,许多不成文的会计惯例逐渐演变为会计法律、准则等形式。这是一个会计惯例的发展过程,也是会计作为商业语言规则的形成过程。

2.从使用范围上分为各国会计惯例和国际会计惯例

(1)各国会计惯例各国会计惯例是指在一国范围内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由于受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的影响,其流行性并未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如我国目前采取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会计规范就是经济转型期的客观产物,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需要。

(2)国际会计惯例国际会计惯例是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交往和交流过程中共同认可并自愿遵守的会计标准和规矩。如存货计价、外币交易折算、合并财务报表的方法等。

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背景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不同以及会计传统各具特色,因此各国会计惯例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以及跨国投资和融资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惯例的国际趋同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4.会计惯例的意义[1]

1.会计惯例对会计实践活动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

会计惯例来源于会计实践,是人们对会计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并且伴随着经济、政治、法律、人文等环境的变化,以及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但会计惯例又高于会计实践活动,它能够对会计实践活动加以指导和约束,引导和促进会计实践活动朝着合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效率和质量

2.会计惯例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界一般认为,会计理论由会计基础理论、会计规范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会计规范理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上承会计基础理论,下启会计行为理论。而会计惯例又是会计规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惯例在会计理论各个组成部分中同样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惯例是会计理论的中间环节,不可或缺,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否则,会计理论体系将不完整。

3.会计惯例的形成经过“自发”和“有组织制定”两个阶段。

在会计发展早期,会计工作人员在长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和总结出一些非成文的会计行为习惯和规则,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且具有宽松的约束作用。习惯和规则未经有关组织和机构制定,但确实对会计实践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这就是自发阶段的会计惯例。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会计相关利益集团要求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于是进入有组织的制定阶段。这样的过程是由不成文的会计惯例成文的会计惯例(即会计准则)发展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具有反复性,也就是说不成文的惯例可以慢慢上升为会计准则。

5.会计惯例与会计法规的比较 [1]

会计法规即会计法律规范,其本质内涵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或认可,并通过强制手段保证实施的有关会计工作的行为准则。这个准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逐步上升到法的高度,便成了法规。会计法规以会计行为为客观基础,离开了会计行为,会计法规便无从产生和发生作用。与之相同,会计惯例也属于会计行为规范体系,并且一部分是会计法规的前身。这样,我们就需要研究会计惯例与会计法规的区别之处。

1.从形成来源看,两者有较大的区别会计惯例来自与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中的习惯做法、方法和程序,或者经过协商而作出的会计处理事项的指南,在一定的范围和时期内得到普遍认可和应用的会计行为。会计法规主要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会计法律,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制定的会计行政法规;财政部就会计核算工作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

2.从约束效力来看,二者存在区别不成文的会计惯例对会计行为具有宽松的约束力;成文的会计惯例即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的准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遵守,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而会计法规则不同,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服从,否则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3.从稳定程度看,两个规范有区别会计惯例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实践中的习惯做法和倾向,这样随着会计实践的发展,随着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会计惯例的内容将会发生变化。会计法规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制定,只有当有重大变更时,才通过法律程序予以修改,因此一般都具有稳定性。

6.会计惯例的展望

1.从哲学观点看会计惯例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可以认为会计实践为会计惯例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会计惯例是会计主体通过会计实践为中介对会计客体产生的能动反映,因而会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将促进会计惯例的推陈出新和不断优化。我们应该从会计实践中汲取更加丰富的养分,总结出更多优质的会计惯例,促进各国经济交往,节约交易成本,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于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我们对于会计惯例的认识应该且可以走到会计实践的前面,用来指导会计实践的进程,端正会计实践的方向,推动会计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

2.从我国准则改革看会计惯例的趋同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应当将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与立足中国国情相结合。其要旨并非硬性要求各国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在充分尊重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背景基础上,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与国际会计准则价值基本标准基本一致的会计准则体系,使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在实质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我国2006年的会计准则改革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成员国企业所公布的会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的宗旨。结合IASC2000年成功地施行了重大改组,特别是IAsB最近与美国和欧盟之间准则趋同的顺利进展,我们可以预见到会计惯例必将进一步协调和趋同将势在必行。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