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
目录
1.什么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
(2)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际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偶然的,不一致却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
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原因:
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在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也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价值规律的这一客观要求,作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运动,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刺激着商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败。
3.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及其表现形式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别,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千差万别的。不等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不等量的个别价值。但是,商品是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社会对于使用价值相同的商品,只承认同一的价值,所以商品的价值不是个别价值而是社会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各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能使交换成为互利的事情。从个别的商品交换来看,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恰好相等,它们的价格恰好都与其价值相符,是不常见的。但从长期的趋势来看,商品交换必然趋向于等价交换,商品的价格必然趋向于与其价值相符。价值规律的这种客观要求,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生产无政府状态中自发地贯彻它的作用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每个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时,并不确切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在生产同类商品,不知道有多少同类商品进入市场,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多少。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恰好相等的情况是极其偶然的,多数的情况是商品有时供过于求,有时供不应求。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生产者为了卖出自己手中的商品,不得不削价竞争,导致商品的价格跌到价值以下。当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商品的购买者为了获得那种商品,也不得不互相竞争,在市场上抬价收购,导致商品的价格上升到价值以上。但是,商品的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都是不能持久的。当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的时候,从事那种商品生产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必然导致那种商品生产的扩大和供应量的增加。而随着市场上商品供应量的增加,商品的价格就要下跌,逐渐与价值接近。同样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从事那种商品生产获利降低,甚至无利可图,必然导致生产缩小和供应减少,促使价格回升,逐渐与价值接近。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价格的涨落总是环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的。这个中心就是商品的价值。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而上下波动,这种现象正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F.恩格斯在阐述K.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时说:“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4.价值规律的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价值规律既然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所以,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价值规律。在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出现了偶然的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的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只有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当商品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的占统治地位的形式以后,人们才有可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逐步地发现价值规律。
第一个对价值规律作出比较系统的论述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A.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第1篇第7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中,论述了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指出市场价格会受供求影响而上下波动,但自然价格起着“中心价格” 的作用。各种意外的因素会把商品的市场价格抬到自然价格以上或强抑到自然价格以下,但不管有什么障碍,市场价格终究会被吸引趋向于接近自然价格。斯密的这些论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但是,他的自然价格虽然实际指的是价值,但在说明自然价格时,却离开了劳动价值论,不用劳动耗费来说明,而认为由生产费用所决定,即由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所决定。所以,斯密并没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弄清楚价值与价格的内在联系,因而不能对价值规律作出科学的阐述。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D.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一章《论价值》中说:“商品的价值或这个商品所能交换的任何其它商品的量,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必要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一劳动的报酬多少。” 他否定了斯密的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的错误观点,坚持商品价值仅仅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原理,并且第一个提出了必要劳动的概念。但是,李嘉图不能明确分清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并且错误地把社会必要劳动量说成是在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量,所以他不能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怎样能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继承、批判和发展了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的理论。他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的学说,论证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他研究了商品价值量形成的规律,对于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涵作了精确的论证,并且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如同万有引力一样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表现形式。他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从而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他深刻地研究和周密地阐明了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并且研究了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转化形态,揭示出: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也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总之,有关价值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最终地确立的。
5.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这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
2、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
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3、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优胜劣汰不会导致我国出现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局面。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6.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等价交换这一客观规律,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起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也就是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私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在无政府状态中进行的。因此,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来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仍大体上能保持平衡,好象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导着社会生产,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流动。这只“无形的手”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为调节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律,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强制地贯彻它的作用的。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企图尽可能使自己的商品卖得一个好价钱,得到较多的收益。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向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的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和供应的增加;同时,又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退出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的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缩小和供应的减少。商品生产者的竞争,使商品价格自发地环绕着价值而上下波动,从而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使供给与需求的各种偏离得以互相抵消,在生产的各种偶然变动中,维持着生产的社会平衡。价值规律正是这样作为一种在生产者背后发生作用的力量,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
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而它刺激商品生产技术改进的作用,则是通过同一生产部门各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同一生产部门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由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客观条件和生产者本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等主观条件的差别,生产同一使用价值的劳动量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等的。但商品的价值不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而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则不仅收益少,甚至会入不敷出,导致破产。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较多的收益,使自己在竞争中站得住脚,都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个别劳动时间的耗费。为此,就竞相革新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这种竞争,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这种竞争,也包含着不利于生产技术发展的消极因素。处于先进地位的生产者,为着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然要实行技术保密,力图阻碍其他商品生产者赶上和超过自己。
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使主客观生产条件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由于个别劳动时间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存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背离而趋向于贫富两极分化。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想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扩大生产规模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但是,有些人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力量添置新的技术装备,无法改进自己的生产条件跟上先行者的步伐,处境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破产。那些生产条件优越、收益丰厚的生产者,则可以逐渐扩大生产,越来越富。商品生产者的这种两极分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在封建社会瓦解时期,很多破产的手工业者丧失独立生产者的资格,沦为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雇佣工人。同时,有些生产条件优越的手工作坊主,则添雇帮工和学徒,扩大作坊规模,自己逐步脱离生产劳动,变为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价值规律通过它的转化形态即生产价格规律,仍然自发地起着调节社会生产、刺激技术进步和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作用。所不同的,就是这里的商品生产者都是资本家。在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下,得不到平均利润的资本家处境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而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家,则可以加速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价值规律促进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
7.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这里价值规律仍然发生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同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经济条件已与资本主义制度下大不相同,因此,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也和资本主义制度下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①对社会主义生产具有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不仅要受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支配,而且也要受价值规律的调节。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杠杆来实现的。这种调节作用的经济条件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都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全民所有制企业也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它们都有本身的局部利益,都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生产经营成果,要求等价交换,使自己在生产中的劳动耗费得到补偿和正确的社会估价。出于对本身物质利益的关心,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都必然会倾向于多生产那些消耗少、收益多的产品,因为这样,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成员就可以增加收入,全民所有制企业也可以更容易地完成和超额完成对国家上缴税利的任务,从而增加企业基金,增加归企业自己支配的用于生产、集体福利和职工奖励的资金来源。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安排和贯彻计划时,必须利用价格杠杆,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作用。
②对商品流通也具有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同一个经济过程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表现,两者是紧密联系着的。价值规律调节商品流通,是通过价格机制对商品需求的变化贯彻其作用的。有购买力的需求按照同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价格下跌,需求就增加;价格提高,需求就减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费资料价格的降低或提高,在劳动者购买力既定的条件下,会极其灵敏地影响需求的变化。生产资料需求变化的弹性虽然较小,但是价格的变化,也会对生产资料需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求调节价格,价格也调节需求,并相应地也调节生产。
③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科学依据,它对于督促社会主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必须充分利用价值、成本、利润、税金等经济杠杆,来确定企业对国家的经济责任和国家考核企业的标准。只有依据价值规律,才能规定有科学依据的价格,使社会主义责任制有合理的衡量赏罚的标准,从而有效地督促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就同一生产部门的各个企业来说,有了按社会必要劳动量规定的统一价格,那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先进的企业,就能获得较多的利润。反之,那些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能获得较少的利润,甚至发生亏损。就不同生产部门来说,各种不同种类产品的价格都反映其价值(或生产价格),不同部门企业的盈亏状况,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反之,如果产品的价格过分高于价值(或生产价格),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不须努力即可获得很高的利润,就会夸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掩盖经营管理上的缺点,不利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如果价格过分低于价值(或生产价格),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尽了很大的努力仍然赢利很少甚至亏损,也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所以,不论对于同一生产部门的不同企业或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企业,反映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合理价格,都是督促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和正确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斯大林指出,价值规律的这种作用,可以教导“经济工作人员寻求、发现和利用生产内部潜在的后备力量,而不去糟踏它们”,“教导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不断地改进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并使企业能够赢利”。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完全肯定了斯大林的这一科学论断,认为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可以教导我们千千万万干部学会管理社会主义经济。
8.有关价值决定的争论
价值规律最核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两种不同涵义的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涵义的必要劳动时间,是相对于个别劳动时间而言的,也就是生产某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来的。第二种涵义的必要劳动时间,是相对于社会总劳动量来说的,是社会总劳动量中的这样一个构成部分,即为生产满足社会对某种商品的需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来的。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两种必要劳动时间都决定商品价值。第一种涵义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单个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涵义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某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另一种意见认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第一种涵义的必要劳动时间,至于第二种涵义的必要劳动时间,只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决定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一致或背离。
9.价值规律案例分析
案例一:基于价值规律理论基础的企业管理思想探析[1]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价格吲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对经济运行发挥调解作用的现实形式。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制约着经济规律的运动.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要搞好生产和取得更好的收益.就必须自觉地认识价值规律,按规律办事。
一、企业要科学地预测市场和有效地经营市场
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看,企业的生产劳动一方面是生产产品使用价值的局部劳动,另一方面又应该是能够满足他人需要的创造价值的社会劳动。通过市场交换,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卖出去实现了价值,企业的局部劳动就转化为社会劳动,局部劳动就是有意义的创造价值的劳动;如果产品卖不出去,局部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就是没有意义的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所以,市场和市场交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企业必须重视市场。
1.真实地把握一定产品的市场行情和利润状况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小于求价格高于其价值时,生产这种商品就能获得额外的价值或更多的利润;反之,这种商品的一部分价值就不能得到补偿,就造成企业亏损。一个企业要开发一种新产品,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真实地把握该产品的市场行情和利润状况。
把握市场行情,就是掌握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数量、销售速度,包括生产厂家的多少等情况。把握利润状况,就是知道商品生产的收益状况。一般说来,产品价格高、数量少、销售速度快、利润收入好、生产厂 家少,是新产品投产或扩大生产的好时机。可以说,真实地把握一定产品的市场行情和利润状况,是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的第一个认识前提。
2.辩证地分析和预测一定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利润走向
人们看到的一定产品的市场行情和利润状况,往往是事情当前的现象状况。认识不能为现象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辩证地分析和预测一定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利润走向。
那么,如何分析和预测利润的走势呢?从价值规律的曲线表现形式来看,当前利润为负时有可能处在利润上升的阶段上,利润为正时也有可能处于利润下降的阶段上,所以一定要辩证地对待利润的大小,不能因为亏损就放弃这个市场,也不能因为盈利就大量增加产量。确切地说,假如某种商品的利润较高,就会有很多企业投入或扩大这种商品生产,增加供给,进而使利润下降;可以看出,这时产品虽然是利润为正,但已经处在利润下降的阶段上,投入生产的企业不久以后就会亏损。再 I二如当前的某种商品利润为负,那么很多企业就会停止生产,不久以后产品就会供不应求从而使利润上涨,这时的产品利润虽然为负,但处于利润上升的阶段上。从产品特性角度来看,某种时尚商品当前处于旺季,但不久就会过时,所以这种产品处于利润下降阶段,而且下降速度快、幅度大,如果企业在这时投人生产,生产完成时产品可能已经过时了;又比如某种商品具有潜在价值,当前可能没有需求,但未来不久就会有大量需求,这种商品就处于利润上升阶段,如果企业提前投入生产,就会获得大量利润。
所以,企业一定不能简单地从市场现象来分析生产,不能以利润为导向跟着别的企业走,也就是不能轻信市场。但企业也不能离开市场主观的做生产决定,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分析市场现象和产品特性分析出未来产品的需求,而不是当前产品的需求;当前产品的需求谁都能看出来,而具有预见性的企业才能真正获胜。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在中国申奥结果未定的时候就准备生产庆祝申奥成功的可口可乐,在申奥成功的第二天就获得了大丰收,而别的企业可能才开始决定新产品的生产。可以看出,市场预测虽然具有风险,但生产是主动的,利用市场也是主动的,而不是跟着市场走。
3.占有市场,经营市场,开拓市场,靠市场求生存发展
产品在市场上畅销与否,直接反映出企业的一切活动的有效与否。市场不仅仅是产品的试金石,根本上是一个企业一切组织活动的试金石。所以说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成功地把握市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占有市场份额,占有市场份额越大,企业才能更多更快的获得利润,增强竞争力。
企业靠市场求生存发展,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占有市场、经营市场和开拓市场。对于企业,面对的最重要的市场群体就是消费者,占有一定市场就是要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其中关键因素是产品对消费者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力包括很多因素,如价格,质量,服务,品牌等,只有这些因素充分符合消费者的要求,产品才会对消费者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已经占有的市场,企业还须认真经营这部分市场,也就是要维持企业与消费者的长久关系。在这一阶段,企业要保持和加强价值和非价值因素的优势,适当做广告宣传,维护企业形象并建立良好的销售渠道。当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后,就要开拓市场。开拓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不开拓市场,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得不到提高,资本不能快速积累,企业的扩大发展就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开拓市场是成功企业必须经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做的事情主要是扩大销售渠道,完善营销网络,扩大广告宣传,构建品牌形象,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良性循环。所以,企业的存在要靠市场,发展更要靠市场。 、总之,科学地预测市场和有效地经营市场是价值规律理论的必然要求,是企业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的价值竞争能力
价值规律理论要求企业要有强劲的竞争能力,首先是提高产品的价值竞争能力。提高产品价值竞争能力的根本内容,是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
1.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的活劳动耗费
劳动者的劳动是活劳动,或者说,劳动力的使用、耗费是活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是形成产品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额 当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时,企业不仅可以得到产品价值的全部补偿,还可以获得额外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当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时,企业产品的价值就不能全部得到补偿,企业的一部分劳动是无用的,无用劳动只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却不会带来利润。所以,通过减少活劳动耗费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是企业增强商品价值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知道,商品的个别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和包含的活劳动耗费量成正比。那么如何降低单位产品的活劳动耗费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劳动量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我认为应该从三方面人手,即提高劳动者技能,提高生产工具的效率和细化分工。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也就是提高劳动熟练度。劳动熟练度越高劳动效率就越高,生产一件产品或做一道工序花的时间越少。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企业可以利用相同数量的工人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用更少的工人劳动生产同样多的商品,这就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大大下降了。其次是提高生产工具的使用效率。劳动者可以借助高效的生产工具使活劳动的效率几倍、几十倍、上百倍或上千倍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往往比劳动者技能的提高更有效率而且更节约成本。在现代大型生产企业里,机器代替了绝大多数手工劳动,一个生产车间往往只需几个操纵电脑的技术人员就可以完成工作,而在过去可能需要上百人来参与生产。现代企业已经把活劳动的耗费量减少到了极致。最后一点是细化分工。在商品经济初期,一个鞋匠要完成所有制鞋的工序,这时完全没有分工,他可能一天只能制一双鞋;后来出现了手工工场,几个人分工合作,人均产量大大提高;现在,— 个产品可能分为成百上千道工序分给工人和机器去做,效率更是晾人的。细化分工可以使工人长久从事一道工序,这使得他在这道工序上的技能不断提高,从而使活劳动的效率不断提高,又可免去为切换到其他工序上所浪费的时间。可以说,降低单位产品的活劳动耗费对于提高产品的价值竞争力是最重要的。
2.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耗费
劳动者是生产中人的因素,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物的因素。
产品是由活劳动作用到生产资料上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通常都是工人的劳动的物化形态,是价值存在物。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通过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耗费,也是大幅度降低个别产品成本和增强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下面对提高劳动对象(主要是原材料)和劳动资料的利用率分别作些理解。
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技术不同,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的多少就会有差别,即物化劳动的耗费就会有差别。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是降低物化劳动耗费的主要方法,这样可以使同样多的原材料生产出更多的产品,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并不是偷工减料,而主要是减少生产中不必要的浪费。
比如原来2吨原材料只生产1吨产品,另一吨就成为废料,原材料的利用率就是5O%,改进生产技术后2吨原材料就可以生产出1.5吨产品,原材料的利用率就提高到了75%。
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保证原材料质量优良,二是提高生产技术。无论是自己生产原材料还是购买原材料,首先要保证质量,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并降低次品率,从而达到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目的。提高生产技术,一方面能降低产品的次品率,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原材料,减少浪费。比如在我国“十五”期间,我国的GDP只占世界的4 ,而消耗的资源相当于世界同期的3O%至4O%,每生产1美元产值,中国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浪费很惊人。造成这种浪费就是因为我国总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太低。所以,必须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提高劳动资料利用率,主要是优化设备的配置,即让劳动者与生产设备实现最优配置,不能有经常闲置的设备存在;同时,要注重设备的保养,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劳动资料利用率,可以较多地降低单位产品的折旧费。
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率不但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社会做出贡献。
3.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经营管理费用,多方面降低产品成本
企业要提高产品的价值竞争力,除上面论述的内容外,还包括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经营管理费用。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它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范式,其运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减量化”是指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采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再利用”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成为垃圾,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再循环”是指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投入一定资金,但收益远比投入要高。比如废水的循环利用,这在工业拥挤水费较高的地区是很有效益的。降低经营管理费用的主要措施:一是通过建立自己的购销网络减少购销成本;二是通过简化领导集体,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降低了管理成本;三是在公关、广告等方面的必要节俭。
总之,优秀的企业必须善于全方位降低生产成本,学会用各种方式降低产品成本。成本减少了,个别价值降低了,产品才有降价的空间而形成价格优势,产品才更具有竞争力。
三、企业要努力打造产品的非价值竞争能力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价值因素与非价值因素是对立统一的。
产品除价值因素外,还包含着非价值因素,如产品质量、产品特色、服务质量、信誉形象、品牌等。非价值竞争在商品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商品竞争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因此,企业必须努力提高产品的非价值竞争能力。
1.讲诚信,重科技
产品以优质赢得消费者信任在价格因素失去竞争力的情况下.质最竞争会给企业闯出一条生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现在的消费者购买商品不只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一般使用价值,而是要获得高品质的使用价值。所谓高品质,就是商品使用方便、高效、经久耐用,包括节能环保。以冰箱为例,其基本的使用价值就是能够制冷,其高品质的使用价值就是制冷快、用电少、噪音小等。消费者总是在同一价位的商品中选择质量好的商品,所以企业必须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高产品质量:一是提高生产技术,二是提高创新产品的能力。在多数产品的生产中,尤其是复杂的电子产品生产,生产技术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比如产品微小部件的生产和组装,都要保证有极小的误差,只有高生产技术才能生产出精准的部件 提高生产技术也是提高产品性能的重要方法,比如电脑芯片的制造,其制作工艺从0.5微米发展到现在的65纳米, 片中的晶体管集成度大大增加,这才使得CUP的处理速度飞速的增长。此外,通过创新以满足人们对提高商品原有使用价值的要求和新增使用价值的要求。以电视机为例,刚发明的电视机是黑白无声小屏幕的,而且不清晰,如今的电视机已经发展到彩色高清晰、宽屏超薄,仅成像技术就有传统CRT、背投、液晶、等离子等多种。电视机的发展是企业不断满足消费者视觉感受的需求而不断创新的结果,企业如果不注重创新,其产品很快就会被高要求的消费者淘汰。所以,企业要讲诚信,重科技,重创新,以优质的产品赢得消费者。
2.不断开拓创新
产品以新颖时尚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排在非价值竞争因素第二位的是产品的特色。市场中有两大主体,一是企业,二是消费者,而消费者占主导地位。当今企业的生产都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要满足各种消费群体的需求和个性要求。为什么每种品牌的运动鞋都有上百种样式?每种品牌的手机都有上百种型号?因为企业要针对各种人群的不同个陛,不同喜好来生产产品,并且要赶上时尚潮流,这样才能大范围吸引消费者。企业要想以时尚、新颖赢得消费者,就必须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进行生产。首先,企业要对市场中的消费者进行调查,了解各个群体的需求状况;其次,对娱乐界、艺术界的动态要有所了解,这些行业往往可以引领潮流;最后,对各国文化艺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为创新提供灵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创新,主要是指产品外型、风格等视觉效果的创新。美的需求是人类永I亘不变的需求,任何商品在视觉上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就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外,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会给消费者留下这样的印象:这个企业很有活力,这个企业受消费者欢迎。所以说,个性特色、新颖时尚,是商品重要的非价值竞争力。
3.讲诚信,重人情,产品以优质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以商品交换为终点。随着商品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如购买大型的电器等,还需要企业的后续支持,也就是所谓的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重要目的就是保证产品在消费者购买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能够顺利使用,这是弥补产品质量不足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企业信誉形象的重要指标。信誉与质量、服务是辩证统一的,产品有好的质量和好的服务,信誉自然就好,既没有好的质量又没有好的售后服务就没有信誉可言。信誉声望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电是重要的非价值竞争能力。所以,服务不仅仅是暂时让一个消费者能顺利地使用产品,而是让整个市场都被企业的良好形象所包围。
高质量、时尚新颖和优质服务,凝聚在一起就能打造出品牌产品。信誉、质量、特色、服务、声望和品牌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共鸣的文化,这种文化使消费者在观念上形成对这一品牌的认可。比如提到SONY,人们就会联想到尖端的电子产品、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时尚又有档次的产品。品牌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还可以提高产品的价格,名牌产品的价格虽然比普通产品贵,但人们就是愿意为获得高品质产品而多出价钱。所以,靠品牌赢得的竞争力是一种更强劲的竞争力。
市场、价值竞争能力、非价值竞争能力,是价值规律理论赋予企业管理的三个关键概念。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任重而道远,国家的企业大军肩负着这一历史重任。在新世纪初始的这一关键时期,我们的企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价值规律理论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活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案例二:国有工业企业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商品结构[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在进行商品生产时,要注意很好地利用这种竟争,去发展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并取得应有的盈利,使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够持续、快速地发展。
国有工业企业生产的同种商品在质量和性能上具有相当差别的状况,在各工业部门和行业中都存在着。同一种类的商品的价值量,都是凝结在商品内的抽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市场上出售时,在每件商品的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所有购买者都必然会去购买质量高和性能好的商品,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会等于它们的价值,从而在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劳动者创造的净产值也会实现出来,企业就取得了盈利。质量低和性能不好的商品,购买者不去购买,即使把价格降下来也很难卖掉,从而质量低、性能差的商品必然滞销,甚至根本不可能卖出去,使企业和国有经济受到很大损失。市场上的竞争,必然会促使企业进行这类商品性能和质量结构的调整,扩大质量高、性能好的商品的生产规模和速度,停止质量低和性能差的商品的生产。现在国家对发展国有工业所制订的方针和政策,是要对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改革、改组和改造,引导生产商品质量高和性能好的企业,去兼并生产商品质量低、难以销售出去的企业,生产名牌商品的企业去兼并和联合生产非名牌商品的企业,银行也要增加对生产名牌商品和生产高质量的商品企业的贷款,以扩大高质量的和名牌商品的生产。被兼并和被联合的企业,停止它们原来生产的商品,转为生产名牌和高质量的商品。在市场上由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起竞争,会促使扩大质量高和性能好的商品的生产,淘汰质量低和性能差的商品的生产,以调整同一种类的商品结构,这是符合价值规律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不断生产出新商品。新商品是指国有工业企业要在现时市场上一些商品还在畅销时就应不断研究试制质量更高、性能更好的商品。国家应坚决停止一切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把资金转用于科研成果转化上来,制造和采用新技术,以加强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开发生产出新商品,调整产品结构,这同样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所要求。
国有工业企业应提高劳动生产力以降低每件商品的价值。国有工业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生产商品的消耗,会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出许多有利条件,也才能更好显示国有工业企业的优越性。大量实践证明:一些国有工业企业能较好地利用价值规律,发展就比较快;一些企业违背价值规律作用的要求,就必然遭受极大的损失。从一些国有工业企业现时的情况来考察,对价值规律的利用还需要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