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人格

百科 > 心理学 > 人格

1.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指奥尔波特(CordonAllport)提出的“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理念,是心理学的概念。延伸到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人格的定义甚多。从不同的方面着眼就会得出不同的定义。然而综合地考察,人格是感觉、认知情绪价值及生化反应诸要素整合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内部稳定和持久的动力组织。人格在社会生活中被结构化,受文化指令和社会赏罚机制的影响;同时,传统文化和超前的目的也在人格形成中起着作用。从管理的角度上说,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统称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可测量的人格特质。

  弗洛伊德从性欲出发,将人格视为由三个层面所组成的动力系统,即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层面也可对应分为三种人格,即自然人格、实有人格和道德人格。在弗洛伊德那里,本我包括所有的本能,受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是人格的控制部分,他的职责是从事合适的环境活动以满足本我与超我的需要,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超我乃人格的道德部分,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善。健全人格乃是这三者的和谐统一。

2.人格的决定因素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受遗传和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人格是二者共同影响的产物。另外,影响人格的还有第三个因素,即情境。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成人的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组成的,同时还受到情境条件的影响。

  (1)遗传

  遗传指的是那些受胚胎决定的因素。身材、相貌、性别、秉性、肌肉的组成和反射、能量水平及生物节律等特点都全部或至少大部分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也就是受他们生物的、生理的、内在心理配置的影响。遗传观点认为个体的人格特征可以根据染色体上基因的分子结构得到全面的说明。

  这一观点的三种不同研究取向都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来支持遗传在决定个体的人格特征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在幼儿中对人类行为和性情的遗传基础进行的观察;二是对刚出生就分开的双胞胎进行的研究;三是对不同情境和时间中工作满意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的研究。

  如果人格特点完全由遗传来决定的话,则从个体出生就固定下来,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改变。然而,人格特点并不是完全由遗传决定的。

  (2)环境

  对个体的人格形成构成外在压力的因素包括:成长的文化背景、早年的生活条件、家庭、朋友、社会群体的规范、其他方面的经历。总之,环境对于人格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所建构的规范、态度价值观一代代流传下来,一直保持着稳定性。意识形态也是在一种文化中培养起来的,另一种文化最多只能起到调节作用。

  (3)情境

  情境也在遗传和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说,个体的人格是稳定的和持久的,但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所改变。不同情境要求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待人格。

  情境因素影响到个体的人格特点,该假设有其内在的逻辑基础,但是现在还无法把握各种不同情境类型对人格的具体影响,因此,也无法明确地划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影响人格方面一些情境因素比另一些情境因素所起的作用要大。

3.人格的组成

  人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维结构,其主要的组成成分为人格的理智特征、人格的情绪特征、人格的意志特征及对现实态度的人格特征。

  (1)人格的理智特征

  这是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如在感知方面,个体可分为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在思维方面,个体可分为独立思考型和搬用现存答案型;在想像方面,个体又可分为主动想像型和被动想像型等。

  (2)人格的情绪特征

  这是指人们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稳定心境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如有的人经常处于情绪饱满、欢乐愉快之中,有的却经常处于抑郁低沉之中。

  (3)人格的意志特征

  这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千方百计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时,所表现出的意志特征的个别差异。如有的人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独立的主见,主动性,自制力,在紧急或困难的条件下沉着镇定、勇敢、果断、工作中有恒心、坚忍不拔;有人的行为是自大蛮干,易受暗示,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张皇失措、胆小怯懦,工作中半途而废、缺乏恒心。

  (4)对现实态度的人格特征

  这是指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如对社会、集体、他人、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有的人善于交际、主持正义、不畏强暴、正直、诚实、富于同情心、不卑不亢、严于律己、自信,对待工作勤奋、认真、细心、富于首创精神,勤俭节约;有的人则性格孤僻、欺软怕硬、阿谈奉承、狡诈、虚伪、冷酷无情,自负自卑,宽于束己,缺乏自信,对待工作懒惰、马虎、粗心、墨守成规、挥霍浪费。

4.人格的基本类型

  研究发现,一些人格特质是组织行为的某些预测指标。为此,有必要对这些人格特质进行更为细致的评估与说明,包括控制点马基雅维里主义自我监控、A型人格及B型本格等。

  (1)控制点

  心理学家路特(Rotter)制定了一套有效的测评工具,这就是人们对“控制点”(locusofcontrol)的认识。

  一些人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受命运的操纵,认为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均是运气和机遇的作用。前者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称其为内控型(internals);后者认为自己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称其为外控型(externals)。个体对于自己命运根源的认知,我们称为控制点。

  与内控型得分高的个体相比,外控型得分高的个体对工作更不满意,缺勤率更高,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另外,外控型人采取主动行动的可能性更低。

  外控型的人群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在于,他们感到那些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组织结果均是自己无法左右的。而面对同样情境,内控型的人群则把这些组织结果归因于自己的活动。如果自己所处的环境缺乏吸引力,内控者认为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别人可以责备。另外,不满意的内控者更倾向于离开令自己不满的工作,而不是继续留守。

  内控者认为自己可以通过恰当的习惯保持身体健康,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健康承担更多责任,并有良好的健康习惯。结果就是,他们的患病几率下降,缺勤率也随之下降。

  总体说来,研究证据表明,内控型的人在工作上会干得更好,但这一结论在不同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内控者在决策之前积极搜寻信息,对获得成功有更强烈的动机,更倾向于控制自己的环境;而外控者则更为顺从,更乐于遵循别人的指导。因此,内控者在复杂的工作上做得很好,包括绝大多数管理和专业技能的工作。另外,内控者也适于要求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工作活动。例如,几乎所有成功的销售人员都是内控型人。而外控者对于结构分明和条例清楚且只有严格遵从指示才会成功的工作来说,会做得很好。

  (2)马基雅维里主义

  马基雅维里主义(Machiavellianism,Mach)人格特点以尼科洛·马基雅维里(NiccoloMachiavelli)的名字命名。高马基雅维里主义的个体讲求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只要行得通,就采用它。”这是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

  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更愿意操纵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却更多地说服别人。当然,这些结果也受到情境因素的调节。研究发现,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在以下几方面工作更有效:当他们与别人直接面对面交往,而不是间接地相互作用;当情境中要求的规则与限制最少,并有即兴发挥的自由时;对具体问题的情感卷人与能否成功无关时。

  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是否是好员工,取决于他们的工作类型,以及在评估绩效时是否考虑其道德内涵。

  (3)自尊

  人们喜爱或不喜爱自己的程度各有不同,这一特质称为自尊(self-esteem)。自尊与成功预期呈正相关关系,自尊心强的人相信自己拥有工作成功所必需的大多数能力。与自尊心弱的人相比,自尊心强者在工作选择上会更为冒险,更可能选择那些非传统的工作。

  自尊心弱的人比自尊心强的人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他们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积极的评估。为此,他们更可能寻求他人的认同,更倾向于按照自己尊敬的人的信念行为从事。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自尊心弱的人更注重取悦他人,他们很少站在不受欢迎的立场上。

  自尊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证实,自尊心强者比自尊心弱者对他们的工作更感到满意。

  (4)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指的是个体可以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高自我监控者在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他们对环境线索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并能够使公开的角色与私人的自我之间表现出极大差异。而低自我监控者则不能以这种方式伪装自己,他们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性情和态度,因而在他们是谁及他们做什么方面存在着高度的行为一致性。

  有证据认为,高自我监控者会在管理岗位上更为成功,因为它要求个体扮演多重甚至相互冲突的角色,高自我监控者能够在不同的观众面前呈现不同的“面孔”。

  (5)冒险性

  人们在冒险意愿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接受回避风险的倾向性对管理者决策所用的时间及做决策之前需要的信息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高冒险性的个体比低冒险性的个体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管理者必须使员工的冒险倾向与工作的具体要求相匹配。例如,对于一名股票经纪人来说,高冒险倾向可能会导致更高业绩,因为这类工作需要迅速决策。相反,这种人格特质则可能是一名从事审计工作的财会人员的主要障碍,最好安排低冒险倾向的人从事这种工作。

  总体来说,大企业中的管理者倾向于不愿意冒险,尤其是与那些成长取向的创业者相比,后者主要致力于管理小型企业

  (6)A型和B型人格

  弗莱德曼根据人们对心理压力的反应模式将人格分为A型与B型。

  现实生活在中,总有一些人非常具有竞争性,并总是体验到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性。这就是拥有A型人格(TypeApersonality)的人。A型人格者‘’总是不断地驱使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并对阻碍自己工作的其他人或事情进行攻击(如果这样做是允许的)。”

  A型人格通常的表现有:运动、走路和吃饭时通常节奏很快;对很多事情的进展速度感到不耐烦;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无法打发休闲时光;着迷于数字,他们的成功是以每件事中自己获益多少来衡量。

  与A型人格相对应的是B型人格,其特点正好相反。B型人格“很少受到这种欲望的折磨,诸如要获得越来越多的东西,或无休止地压缩完成工作的时间。”

  B型人格通常表现为: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及其他类似的不耐烦;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充分放松而不感到内疚。

  A型人格常常处于中高度的焦虑状态之中。A型人格的人很少具有创造性,因为他们关注的是数量和速度。他们的行为比B型人格的人更易于预测

  在职业面试中,A型人格可能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更可能被评价为具有一些理想特质,如工作积极性高、能力强、富于进取和成就动机高。但在组织中,尽管A型人格工作十分勤奋,但B型人格却常常占据组织中的高层位置。最优秀的销售人员常常是A型人格,但高级管理人员却通常是B型人格。原因是A型人格倾向于放弃对质量的追求,而仅仅追求数量。然而在企业和组织中,晋升“常常给那些睿智而非匆忙,机敏而非敌意,有创造性而非仅有好胜心的人。”

  (7)“晨”型人与“夜”型人

  许多工作需要夜班或倒班,但是很多人在夜间工作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这将使该项工作变得昂贵(需要支付额外的健康福利)。从经验上你可能知道,有些上大夜班的工人在夜间精力旺盛,事实上,他们喜欢夜间工作。那些在早晨会感到充满能量的人被称为“晨”型人,而那些在夜里才会感到有力量的人被称为“夜”型人。“夜”型人比“晨”型人更适合夜班的工作。一项在大学生中做的研究表明,“晨”型的学生在上午的课程中表现出更高的效率,而“夜”型的学生则在晚上的课程中表现出高效率。因此,在工作中应尽量安排“晨”型人进行白天的工作,而安排“夜”型人参加晚上的工作,以便得到更高的工作绩效

  (8)管理者的人格类型

  西方管理心理学根据人格结构和管理者的行为,可以将管理者的人格分成三种类型:积极刚勇型、消极怯儒型和折中型。

  积极刚勇型管理者的行为特点为:活泼,有坚强的信念,有时候甚至过分地信任自己,积极地做正当的事,所以行为被强化了。

  消极怯懦型管理者的行为特点为:缩手缩脚,对社会活动不感兴趣,生活单调;话题少,依赖性强,一切听从别人指挥,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停留在狭小的范围内;虽然消极但很敏感,自卑感很强;由于遇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因而对于采取行动持消极态度。

  折中型管理者的行为特点为:做事没有条理,有点慌张情绪;令人感到有点任性与不诚实;有时有冒险行动,有时则有逃避行动,其行动伴随有愉快的与不愉快的极端变化;做事、办事不利索。

  现代化建设需要管理人员,应以积极刚勇型为主,但是,这种类型的管理者也有弱点,如过于自负,喜欢别人顺着自己等。消极怯懦型管理者虽然不理想,但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使之转化,增加其刚勇性的一面,在工作中更有干劲。对于折中型领导者,则要通过多接触来增加与他的亲密程度,最终使其人格向积极刚勇型转化。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