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焦虑? GraceLiM 2015年10月20日 焦虑的时候,感觉自虐的心都有了。所以,应该如何应对? 跟帖 | 0条内容 添加图片 发布 那年冬天雪很厚 2015年10月20日 听歌 慢跑 瑜伽 大喊 看笑话 回复 24 职业培训师李晓彦 2015年10月20日 如果要解决焦虑,那么首先要弄清楚焦虑的来源。如果题主想问的是,在处理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项工作时,出现焦虑感。那么我认为,这可能来自于你对于这件事情所出现的问题,暂时没有解决办法,因此会有焦虑的心态。陷入“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然后出现,“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念头,最后出现“不想办……”的焦虑感。这时候的焦虑很容易解决,无论如何,逃避没有意义的。主席说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正面去面对,自己不行的时候,求助别人未必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反而是让自己盘旋在焦虑中,才是毫无疑义地丢脸。但如果实在工作中积累了长期的焦虑情绪,继而出现懈怠感。我建议你可以暂时给自己放个假。如果暂时放假并不能缓解的话,建议你换一个环境。换一个公司或者岗位。长期的重复性劳动,也可能会带来焦虑感。这是因为长期的重复性劳动后,可能会因为看不清职业前景而焦虑。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在现在的这个岗位或者公司中,没有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鼓起勇气去和上司谈谈,和前辈聊聊,寻求自己的职业提升。从大的范围来讲。有两个人群是最容易出现焦虑情绪的。一是毕业3年的年轻人。这部分人群,已经初步掌握了职业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资历与经验,因此一般来讲在这个时候,职业生涯特别是收入会出现第一次的飞跃。我记得《第一财经周刊》曾经对公司人群做过一次比较详细的调查,大部分人在第三年的薪酬的年复合增长率能够达到80%,高的甚至能超过200%。相比较第二次提升——也就是第5年来说,这应该能让这些“新鲜人”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可惜的是,很多人却并未由此感受。同样是那一次调查里现实,他们普遍认为自己付出得很多,很辛苦,回报与自己的付出相比,还不够。这部分人往往是在大学毕业时候,对自己未来有比较美好的预期。也就是我们听说的或者回忆里,毕业散伙饭上喝醉酒时候的各种豪言壮语。但到了第三年,现实第一次真正击碎这些豪言壮语。自己并未实现自己对自己的预期,不但不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甚至可能还需要依附父母生活无法独立。这样的心理落差,往往会导致这个人群出现对工作的懈怠感,甚至是希望逃避工作。满脑子就想着“为什么我已经成为了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呢……”这种念头。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只是个平凡的人,而不是自己希望的那个卓尔不凡的精英。特别是到了第四年的时候,薪酬的涨幅会明显减少。越着急赚钱,就越感觉到这个落差,也就越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可观的回报。于是也就会把赚钱当成自己价值的最高体现,陷入挫败感中。这个人群往往缺乏一个思考:在职业发展的特定阶段,自己对于当下工作的回报的预期是否合理。该如何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预期呢?如果能对自己的处境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话,就会意识到,在毕业3年的时候,夯实自己的基础能力也就是职业技能、工作经验等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逐步在未来获得职业地位的提升,以及相应的客观的回报。但如果只是纠结在“不得志”的情绪中,必然不可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扎实地投入到工作中,也必然会真的不得志了。第二个容易焦虑的人群是30岁左右的人群。这个时候,他们职业生涯趋于稳定,具备丰富的职业技能以及经验、资历可靠,收入稳定,但他们也往往面临小孩即将或者刚刚诞生,而父母即将或者已经退休。小孩的养育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来源,而此时父母的健康甚至离开又真正开始成为可预见的未来。这使得他们可能会急于去对未来进行规划。小孩的养育、父母的健康……甚至可能会去设想自己的退休问题。但这一切事实上是不可预期的,是未知的。对于未知的规划,只能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和前一个人群相比,这个人群相对成熟,他们更容易出现的状况是,从更加努力的工作中去获取金钱回报继而获取安全感。这必然会导致原本生活方式巨大改变所带来的压力加剧,继而出现家庭矛盾甚至激化。家庭矛盾的激化只会让压力进一步加大。陷入恶性循环。 这个人群需要清楚地认识到,金钱确实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但并不是唯一来源。他们已经成为了家庭——包括父母的家庭——的顶梁柱,那么除了金钱之外,他们还同样是精神的支柱。作为家庭里最健康也是收入最高的——父母的退休必然会导致他们收入的减少——的人群,他们需要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临自己角色的变化。从“子女”到“子女和父母”这么一个过渡,并不仅仅是用金钱可以实现的。此时,应该更加理智地去认清自己目前在家庭和事业中的角色,进行踏实而不是激进的职业规划,合理投资、合理储蓄……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和家庭中进行合理的分配。做好这一步,才能巩固安全感。同时还需要认清,未来原本就是未知的,与其去设想糟糕的但还未出现的风险,不如将风险合理化,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好处是,这个人群相对于第一个人群来说,心智与心态都比较成熟,他们更容易走出焦虑的情绪中。我的理解就是这样。但具体到每一个人,可能面临的具体问题又不一样。但有一点原则是相通的,也就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职业和人生的特定阶段里如何实现自己的预期,而不是盲目地预设。 回复 28
如果要解决焦虑,那么首先要弄清楚焦虑的来源。
如果题主想问的是,在处理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项工作时,出现焦虑感。那么我认为,这可能来自于你对于这件事情所出现的问题,暂时没有解决办法,因此会有焦虑的心态。陷入“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然后出现,“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念头,最后出现“不想办……”的焦虑感。
这时候的焦虑很容易解决,无论如何,逃避没有意义的。主席说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正面去面对,自己不行的时候,求助别人未必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反而是让自己盘旋在焦虑中,才是毫无疑义地丢脸。
但如果实在工作中积累了长期的焦虑情绪,继而出现懈怠感。我建议你可以暂时给自己放个假。如果暂时放假并不能缓解的话,建议你换一个环境。换一个公司或者岗位。长期的重复性劳动,也可能会带来焦虑感。这是因为长期的重复性劳动后,可能会因为看不清职业前景而焦虑。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在现在的这个岗位或者公司中,没有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鼓起勇气去和上司谈谈,和前辈聊聊,寻求自己的职业提升。
从大的范围来讲。有两个人群是最容易出现焦虑情绪的。
一是毕业3年的年轻人。这部分人群,已经初步掌握了职业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资历与经验,因此一般来讲在这个时候,职业生涯特别是收入会出现第一次的飞跃。我记得《第一财经周刊》曾经对公司人群做过一次比较详细的调查,大部分人在第三年的薪酬的年复合增长率能够达到80%,高的甚至能超过200%。相比较第二次提升——也就是第5年来说,这应该能让这些“新鲜人”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可惜的是,很多人却并未由此感受。同样是那一次调查里现实,他们普遍认为自己付出得很多,很辛苦,回报与自己的付出相比,还不够。
这部分人往往是在大学毕业时候,对自己未来有比较美好的预期。也就是我们听说的或者回忆里,毕业散伙饭上喝醉酒时候的各种豪言壮语。但到了第三年,现实第一次真正击碎这些豪言壮语。自己并未实现自己对自己的预期,不但不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甚至可能还需要依附父母生活无法独立。
这样的心理落差,往往会导致这个人群出现对工作的懈怠感,甚至是希望逃避工作。满脑子就想着“为什么我已经成为了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呢……”这种念头。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只是个平凡的人,而不是自己希望的那个卓尔不凡的精英。
特别是到了第四年的时候,薪酬的涨幅会明显减少。越着急赚钱,就越感觉到这个落差,也就越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可观的回报。于是也就会把赚钱当成自己价值的最高体现,陷入挫败感中。
这个人群往往缺乏一个思考:在职业发展的特定阶段,自己对于当下工作的回报的预期是否合理。该如何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预期呢?
如果能对自己的处境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话,就会意识到,在毕业3年的时候,夯实自己的基础能力也就是职业技能、工作经验等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逐步在未来获得职业地位的提升,以及相应的客观的回报。但如果只是纠结在“不得志”的情绪中,必然不可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扎实地投入到工作中,也必然会真的不得志了。
第二个容易焦虑的人群是30岁左右的人群。这个时候,他们职业生涯趋于稳定,具备丰富的职业技能以及经验、资历可靠,收入稳定,但他们也往往面临小孩即将或者刚刚诞生,而父母即将或者已经退休。小孩的养育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来源,而此时父母的健康甚至离开又真正开始成为可预见的未来。
这使得他们可能会急于去对未来进行规划。小孩的养育、父母的健康……甚至可能会去设想自己的退休问题。但这一切事实上是不可预期的,是未知的。对于未知的规划,只能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和前一个人群相比,这个人群相对成熟,他们更容易出现的状况是,从更加努力的工作中去获取金钱回报继而获取安全感。这必然会导致原本生活方式巨大改变所带来的压力加剧,继而出现家庭矛盾甚至激化。家庭矛盾的激化只会让压力进一步加大。陷入恶性循环。
这个人群需要清楚地认识到,金钱确实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但并不是唯一来源。他们已经成为了家庭——包括父母的家庭——的顶梁柱,那么除了金钱之外,他们还同样是精神的支柱。作为家庭里最健康也是收入最高的——父母的退休必然会导致他们收入的减少——的人群,他们需要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临自己角色的变化。从“子女”到“子女和父母”这么一个过渡,并不仅仅是用金钱可以实现的。
此时,应该更加理智地去认清自己目前在家庭和事业中的角色,进行踏实而不是激进的职业规划,合理投资、合理储蓄……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和家庭中进行合理的分配。做好这一步,才能巩固安全感。同时还需要认清,未来原本就是未知的,与其去设想糟糕的但还未出现的风险,不如将风险合理化,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好处是,这个人群相对于第一个人群来说,心智与心态都比较成熟,他们更容易走出焦虑的情绪中。
我的理解就是这样。但具体到每一个人,可能面临的具体问题又不一样。但有一点原则是相通的,也就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职业和人生的特定阶段里如何实现自己的预期,而不是盲目地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