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假新闻? 冯钮曼(FenNewMan) 2015年07月11日 刚才看到,“僵尸肉”也是假新闻。难道媒体已经这么不值得信任了吗? 跟帖 | 0条内容 添加图片 发布 牺牲 2015年07月12日 国内媒体本就不值得信任 回复 24 psyche 2015年07月17日 楼上那位说中国媒体本就不值得信任,倒也未必。但中国媒体的公信力确实在快速的下降中——这真遗憾,也是事实。最近一系列“反转”的新闻让人们意识到,最初的那条让他们愤怒的新闻,其实只是一部分甚至根本就是假的。以前人们100%信任的那些媒体,包括央视、南周……纷纷中枪。作为一个前媒体人,其实感觉很悲凉的。在加入媒体这一行之前,我其实并不是做媒体的。工科生,毕业后,进入某一家国有银行,下基层。每天柜台没客户的时候,就看《南方周末》。从小强填字开始,一份报纸看一个礼拜。觉得啊,世界是这样的;啊那些文章写得可真好。那一个个名字,我都记得牢牢的。仰慕得不得了。后来,自己开始做媒体了,后来,也认识了那些一直仰慕的名字们。看到他们为了一篇稿子,熬更守夜,风尘仆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字都抠到简直是可怕的地步。要真实,要有逻辑,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官司。他们会帮助一些自己采访过的人,经常会有人半夜收到短信、电话,白天会收到手写的信。这都是那些他们曾经采访过的人,这些人继续寻找这些他们心目中“很有力”的帮助。他们相信这些半夜里坐着大巴换几次车来了解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记录事实的记者们。为什么他们值得相信?主观上来说,因为他们真的敬业。由于中国媒体真正开始市场化大概是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的,到现在也不过是30年的时间。所以外国的那些媒体,例如《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纽约客》、《FT》……那些传奇故事激励着这些记者,标准严格地摆在那里,每个人都遵守。他们有同情心,有社会责任感,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找到真正的事实。从客观上来说,当时的媒体从业者,据我所知,有很多人是怀着对“媒体”的憧憬转行到这个行业的,很多还是工科生甚至理科生。我印象最深的一位,是以前在外交部工作的,转行从见习记者开始。这一批人,他们在踏出大学校门后,认识过这个世界,接受过来自其它行业的培训。而在正式成为记者之前,例如前面那位,要接受严格的记者的培训。换句话说,这批人不仅有知识,还有常识。这很重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相对来说较高。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那时候的媒体正是最好的时候,媒体公司愿意拿出大量的时间金钱成本来培训记者,来塑造品牌——也就是每一篇的稿子。媒体需要公信力,公信力才能塑造出强势的媒体品牌。那时候的媒体竞争并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只要愿意投入,就能做到。算了,不回忆过去了。我想说的是,传统媒体不仅要互相之间竞争,还需要跟网络媒体、个人媒体竞争。而媒体收入的大幅下滑,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流失。我们听到那么多过去的媒体人都离开了,去了哪里哪里……他们,经过了十多二十年的训练,本应该是优秀的质检人员,但他们都离开了。留下大量没有经过高强度的严格训练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很多是刚从学校出来就直接开始写稿子发稿子了。不仅缺乏经验,也缺乏常识。而媒体是最需要这两个东西的。媒体是一个经验行业,需要时间积累。但,他们没有时间。而在高强度的竞争下,人们开始抢时间。不仅是记者自己要抢时间,媒体的管理者也需要时间。为了获得关注度,还需要“爆点”——这原本是以前我们认为的“小报”的做法,但现在在大的媒体中快速蔓延。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稿件质量差。在社交媒体——也就是每个人都是媒体虽然并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催化下,那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稿件就更容易得到传播,而且速度非常之快。这也是在客观上,导致了其实并不合格的稿件迅速传播。一次一次,传统媒体的整体公信力快速下滑。但有意思的是,一些个人媒体的公信力却迅速增长。不难发现,这些个人媒体事实上就是以前经过严格训练的那批媒体人——他们在这个时代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所以你看,并不是中国媒体本就不值得信任。各种客观原因确实导致了一些媒体的“失信”,但更多的媒体出现了,他们值得信任。而且,那些不值得信任的新闻报道,也会在各种媒体的跟进中,很快“反转”。将事实呈现给人们。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至少我们能在其中,训练出每一个人的是非甄别能力,训练出知识,训练出常识…… 这是一次全民的“进步”。做为前媒体人,我觉得挺好。 回复 27
楼上那位说中国媒体本就不值得信任,倒也未必。但中国媒体的公信力确实在快速的下降中——这真遗憾,也是事实。最近一系列“反转”的新闻让人们意识到,最初的那条让他们愤怒的新闻,其实只是一部分甚至根本就是假的。以前人们100%信任的那些媒体,包括央视、南周……纷纷中枪。
作为一个前媒体人,其实感觉很悲凉的。
在加入媒体这一行之前,我其实并不是做媒体的。工科生,毕业后,进入某一家国有银行,下基层。每天柜台没客户的时候,就看《南方周末》。从小强填字开始,一份报纸看一个礼拜。觉得啊,世界是这样的;啊那些文章写得可真好。那一个个名字,我都记得牢牢的。仰慕得不得了。
后来,自己开始做媒体了,后来,也认识了那些一直仰慕的名字们。看到他们为了一篇稿子,熬更守夜,风尘仆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字都抠到简直是可怕的地步。要真实,要有逻辑,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官司。他们会帮助一些自己采访过的人,经常会有人半夜收到短信、电话,白天会收到手写的信。这都是那些他们曾经采访过的人,这些人继续寻找这些他们心目中“很有力”的帮助。他们相信这些半夜里坐着大巴换几次车来了解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记录事实的记者们。
为什么他们值得相信?
主观上来说,因为他们真的敬业。由于中国媒体真正开始市场化大概是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的,到现在也不过是30年的时间。所以外国的那些媒体,例如《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纽约客》、《FT》……那些传奇故事激励着这些记者,标准严格地摆在那里,每个人都遵守。他们有同情心,有社会责任感,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找到真正的事实。
从客观上来说,当时的媒体从业者,据我所知,有很多人是怀着对“媒体”的憧憬转行到这个行业的,很多还是工科生甚至理科生。我印象最深的一位,是以前在外交部工作的,转行从见习记者开始。这一批人,他们在踏出大学校门后,认识过这个世界,接受过来自其它行业的培训。而在正式成为记者之前,例如前面那位,要接受严格的记者的培训。换句话说,这批人不仅有知识,还有常识。
这很重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相对来说较高。
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那时候的媒体正是最好的时候,媒体公司愿意拿出大量的时间金钱成本来培训记者,来塑造品牌——也就是每一篇的稿子。媒体需要公信力,公信力才能塑造出强势的媒体品牌。那时候的媒体竞争并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只要愿意投入,就能做到。
算了,不回忆过去了。我想说的是,传统媒体不仅要互相之间竞争,还需要跟网络媒体、个人媒体竞争。而媒体收入的大幅下滑,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流失。我们听到那么多过去的媒体人都离开了,去了哪里哪里……他们,经过了十多二十年的训练,本应该是优秀的质检人员,但他们都离开了。留下大量没有经过高强度的严格训练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很多是刚从学校出来就直接开始写稿子发稿子了。不仅缺乏经验,也缺乏常识。而媒体是最需要这两个东西的。媒体是一个经验行业,需要时间积累。但,他们没有时间。
而在高强度的竞争下,人们开始抢时间。不仅是记者自己要抢时间,媒体的管理者也需要时间。为了获得关注度,还需要“爆点”——这原本是以前我们认为的“小报”的做法,但现在在大的媒体中快速蔓延。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稿件质量差。在社交媒体——也就是每个人都是媒体虽然并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催化下,那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稿件就更容易得到传播,而且速度非常之快。这也是在客观上,导致了其实并不合格的稿件迅速传播。一次一次,传统媒体的整体公信力快速下滑。
但有意思的是,一些个人媒体的公信力却迅速增长。不难发现,这些个人媒体事实上就是以前经过严格训练的那批媒体人——他们在这个时代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所以你看,并不是中国媒体本就不值得信任。各种客观原因确实导致了一些媒体的“失信”,但更多的媒体出现了,他们值得信任。而且,那些不值得信任的新闻报道,也会在各种媒体的跟进中,很快“反转”。将事实呈现给人们。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至少我们能在其中,训练出每一个人的是非甄别能力,训练出知识,训练出常识…… 这是一次全民的“进步”。
做为前媒体人,我觉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