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沈巍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台湾女作家三毛曾回忆自己在台北市中正国民小学上学时,每学期伊始都有一次校际的同乐会,在三毛10岁或11岁的时候,被老师指定在话剧中演一个“匪兵乙”的小角色,在排练过程中爱上饰演“匪兵甲”的男生。
那是1953或1954年。“我的工作便是蹲在一条长板凳上,一大片黑色的布幔将人与前台隔开。当牛伯伯东张西望的经过布幔而来时,我就要虎一下蹦出来,大喊一声:‘站住!哪里去?’有匪兵乙,当然,也有一个匪兵甲。甲乙两个一同躲着,一起跳出去,一齐大喊同样的话,也各自拿着一支扫把柄假装是长枪。”
这出话剧叫“牛伯伯打游击”,原本是连载于《中央日报》的系列漫画,在1950年代的台湾尽人皆知。漫画故事的主人公牛伯伯是个善良老实的中国百姓,1949年中共执政后被当做“国特”,又阴错阳差加入了反共的“游击队”,经过许多闹剧式的巧合成了打“GF”的传奇英雄。
《牛伯伯打游击》第6册封面,中央日报出版社发行。
敌对双方打得你死我活暴力相向的题材进入小学校的文娱排演,是反共抗俄风潮涌动全岛的一个缩影。1949年政权更迭,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以蒋中正为首的官方高层反省失去大陆的教训,认为宣传对民心士气产生的影响在战局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论者提出,蒋介石第一次公开提出“反共抗俄”是在1949年10月9日发表的《国庆文告》上:“而反共抗俄,实为我中华民国存亡,三民主义成败的决定关键”。1952年10月6日又发表《反共抗俄基本论》,1956年12月出版《苏俄在中国》,系统阐述这一理论。 自此,在频繁的节日、纪念日庆典上,从元首至各层官方政要都会发布反共抗俄的全民号召,激励全岛人民的斗志,描绘打回大陆的前景。
反共抗俄成为台湾的基本国策,从理论的形成到各方面政策的出台、机构的成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层面都有一个立体推进过程。国防部设立了军中文艺奖金,扶植了很多军中作家写作反共文学,恢复军中政工制度,并在国防部下设立总政治部,以蒋经国任主任,负责军队思想工作。1950年成立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征选鼓励反共歌曲。1951年创立政工干校,专门培养文学、艺术、影视领域的政党干部。1955年蒋介石又提出“战斗文艺”的号召,确定了台湾文艺界的整体基调。在官方的大力倡导下,民间文艺组织也积极响应,以反共抗俄为主题的演出、展览、评奖、会议、考察层出不穷,决定性地影响了这一时期台湾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风貌。
官方的强力引导伴随着政治高压。国民党政府执行《惩治叛乱条例》以及《动员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的40余年,被称为“威权时代”、“白色恐怖”时期,很多文化产品成为宣传工具,带着官方政见的烙印。国民党高层将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自1930年代愈演愈烈的左翼文学思潮和作品对群众思想的影响,也由此格外强调通过文艺进行宣传并面向民众的重要性。漫画本身具有的通俗、形象、善于讽刺的属性使它成为更方便的宣传武器。漫画家牛哥的走红以及“牛伯伯”系列的轰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牛哥最早在《中央日报》发表的系列漫画《解放了的牛伯伯》,从1950年11月5日起连载近一年, 是描绘解放后的中国大陆社会动荡、贪腐盛行、民不聊生惨景的宣传漫画,也是漫画人物牛伯伯的第一次在台湾亮相。故事发生在广州,牛伯伯是个中年鳏夫,“标准的小市民”,幻想解放后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结果却目睹了裁员、失业、无米下锅等惨状,“GF”统治下的大陆成了人间地狱,牛伯伯颠沛流离,到处受欺负。
漫画研究者洪德麟描述牛伯伯“大头光凸,一副愁眉苦脸,顶着三根枯草似的头发,两个暴牙突出,一身穷酸的民初装扮,一双特大号美军军鞋,还在鞋头加了块补丁”。牛伯伯长相滑稽,性格也胆小怕事、得过且过,没有任何英雄特质,却因巧合屡屡被推到风口浪尖,演出一幕幕笑闹喜剧。例如穷得一文不名,唯一的棉被也被拿去“支前”时,牛伯伯想跳楼自杀,却被“匪兵”误以为在偷看指导员太太洗澡,被抓进公安局。拘留所虽然环境糟糕,却有饭吃,好过挨饿;在一片贫穷饥饿声中,有一个叫“人民俱乐部”的高档娱乐场所,牛伯伯在这里做工,却把斯大林的肖像挂倒了,让老板在苏联人面前狼狈不堪……
继《解放了的牛伯伯》之后,牛哥很快创作了续篇《牛伯伯打游击》,从1952年10月至1955年1月连载于《中央日报》,历时两年多,篇幅更长,人物更多,戏剧冲突更强。这部漫画极为轰动,给作者牛哥带来了巨大的知名度,报纸争相约稿,当时台湾全岛有日报八家,晚报一家,牛哥创作的不同漫画作品可以在四家报纸同步刊载,盛况空前。
《牛伯伯打游击》的故事开始于抓“国特”的风潮,主人公牛伯伯即将被当做“国特”枪毙,途中遇到空袭警报,押送牛伯伯的士兵都躲入防空洞,牛伯伯侥幸逃生。这次他无法再继续从前的生活,躲进山里,遇到一支反抗zhong共政府的游击队,游击队长钟正华是一名有思想有觉悟的青年大学生,也是漫画中第一个高大英俊的正面形象,作者让钟正华在众人面前做了一场布道:“我在收音机内曾听蒋总统的广播,说:今天的战争,是反共抗俄的战争,是我们爱国保家,反抗侵略,求得中华民国的自由平等的战争,所以我们无分男女老幼,不论党派嫡系,都应该在政府领导之下,统一意志,集中力量,节衣缩食来完成这伟大的使命。”这段话强调国共之战并没有结束,正统领导权仍在国民党一方,反攻势在必胜,牛伯伯感动得掉下眼泪,决定参加游击队,开始“打游击”。
《牛伯伯打游击》
牛伯伯参加的游击队是平民自发组织的反政府武装,游击队在山上过着其乐融融、妙趣横生的集体生活,与“匪区”的愁云惨雾完全是两种不同空间。“以宽大与残忍对照,以自由与集权对照,以事实与虚伪对照,以安定与恐怖对照,以理智与疯狂对照”是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第四组编印的《宣传手册》中制定的5项宣传原则,“战斗文艺”遵循此二分法,呈现出敌我泾渭分明的特色。 而非黑即白的夸张形态是漫画最擅长的。
冷战开始,“铁幕”落下,台海两岸信息隔绝,“游击队”兼有国民党军队和平民的双重身份这一想象为蒋中正的反攻蓝图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既表明国军在大陆力量犹存,又暗示着反共力量可以像种子一样不断生长壮大,吸收平民加入,形成全国规模的声势。关于反共游击队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本报讯:据军事发言人说:我政府自获悉FG进入北韩参展后,为牵制匪军大规模进入韩境,已分令大陆游击部队加强匪后活动,牵制匪军北调。刻在华北华中一带游击健儿日益活跃,屡予GF重创,东北长白山一带游击部队亦乘FG调动之际,在该区展开突击及破坏活动,FG内忧重重,恐慌万状。”
“中联社敌后消息:我滇西游击队独立第**支队长史**率领三千健儿,自九月初向腾冲以南梁河、南甸、盈江等地突击以来,极为得手,总计腾冲外围地区,与匪军作战,前后共达千余次,击毙匪军五百余名,摧毁敌方行政机构五个以上,所到之地,民众无不热烈欢迎,给游击队以种种方便与协助。
粤北反共游击队以实际行动,庆祝双十节,于十月九日深夜,某部突击队**人,潜入韶关市,在市内河西区,展开剧烈攻击,并于动手之前,将河上两座浮桥拆去,使河东之匪,无法过河声援然后将该区匪武装消灭,将匪经营之‘广大油厂’、‘大众烟厂’、‘民生米厂’、‘解放被服厂’,及公粮仓库等共计十余所放火焚烧,大火燃烧整夜,匪方损失伪币千亿以上,游击队获得粮食武器弹药甚多,于任务完成后,安返基地。”
“粤北武岭山区反共游击队**部*百人,本月十七日突袭曲江市郊之匪兵工厂,游击队以压倒火力,击毙守厂匪兵四十余人后顺利进入厂内,厂内匪武装妥之机枪弹药等大批,均被游击队虏获运回基地。(中联社)”
“军闻社讯:各界捐赠游击队医药费之处理问题,各有关机关代表,昨日特假军友总社举行座谈会,到总政治部、社会处、军医署等各机关代表二十余人……”
大量新闻文案都在强调“游击队”不仅存在,而且有组织,有番号,与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在岛内发起的捐赠行动最直接地把台湾和大陆联系在一起,是台湾参与反攻以及胜利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牛伯伯打游击》的漫画里,游击队每天做的是袭击“匪兵”和苏联人、攻打乡政府、暗杀“匪兵”军官、炸毁铁路和仓库、获取枪支和粮食、召集更多人加入游击队。漫画还告诉读者,在共产中国还有6万国民党正规军也在打游击,在平民游击队和“匪军”交战的危机时刻,国军游击队从天而降,重创“匪军”,国军带领游击队不断大获全胜,游击队越来越强大。这些情节的大部分想象依据来自当时对游击队的新闻报道。
作者经历与自我形塑
《牛伯伯打游击》是成功的宣传漫画,但与同期其他作品想比,却有着不安全的特质。漫画中的坏人——“GF”是绝对的坏,但好人却并不是单纯的好,“游击队”中每个成员都有与“GF”不共戴天的仇恨,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相继被作者发展成系列漫画的主角。田崎是个穿长衫戴眼镜的读书人,绰号“四眼田鸡”,因足智多谋作了游击队的参谋长;牛和尚本来就是和尚,因“GF”逼他吃狗肉所以参加游击队;戴瓜皮帽留八字胡的乡绅绰号唐伯虎,他与“GF”最大的仇恨是军官“朱赛德”强奸了他的姨太太;年轻漂亮、泼辣任性的牛太妹因为父母作为“反革命”被杀害也加入了游击队,还组成了一支“娘子军”……
在此已经可以看出牛哥笔下主角的一些特质,他们不是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接近于时代的投机者,或贪生怕死,或好逸恶劳,或有些好色。牛伯伯侥幸求生的做法使他成为反共英雄,这使“牛伯伯”系列漫画不可避免地散发着黑色幽默气息,作者笔端带刺,旁逸斜出,他笔下的人物和他本人一样,都不是循规蹈矩的驯服角色。
这时候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牛哥其人和他的经历。除了画漫画,牛哥还有另一个技能:写小说——冒险、探案、奇情、侠义,多是现代题材的通俗小说,最适合发表在晚报或休闲刊物上。发表小说时,他以“李费蒙”或“费蒙”为笔名,这个名字几乎和“牛哥”一样出名。“他用一只手画漫画,另一只手写小说”,这是柏杨对牛哥的标志性概括,几乎人人提起牛哥必引此句。对牛哥,柏杨还有更汪洋恣肆的溢美:“在他的漫画独霸文坛的时候,他的小说也同样独霸文坛。40、50、60年代,不但是牛哥漫画的时代,也是牛哥小说的时代。他自己写小说,自己配插图,至少同时在四家报纸上连载,朋友们当时就惊异,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写?又哪有那么多时间画?一直到现在,这个疑问仍然存在!何况,牛哥在作家群中,以好玩闻名于众,他又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玩?我只能总结一句话:他是一个奇才!”
“李费蒙”不仅是个笔名,也是牛哥最常使用的名字,签署版权协议和法律文件都是以此落款。其实牛哥的本名是“李敬光”,祖籍广东番禺,祖父生于清咸丰年间,因家境贫困,作为华工曾先后赴美国修路,南洋开矿。回乡后娶祖母。祖母身材高大,相貌丑陋,心地纯良,被牛哥称为“大脚祖母”。
牛哥对祖父姓名的记忆来自家中的神主牌位,上书“李公振康”。祖母姓名则从未听闻。初到台湾时申请居民身份证的表格上要求填写三代姓名,因粤语称祖母“阿妈”,牛哥就杜撰祖母姓马,为“李马氏”。祖父40岁时又娶一房姨太太,牛哥称为“小祖母”,大脚祖母和小祖母各生子女八名,家族庞大,在牛哥一代有十二叔,十六姑姑的盛况。
经过祖父母的辛苦经营,李家家道殷实,搬到香港定居。牛哥父亲李冠球生于1900年,为大脚祖母所生幺儿。李冠球很得父母宠爱,兼以身材高大,相貌英挺,绰号“昇君”,广东话纨绔子弟之意。1918年李冠球娶妻杨湘云,生子女九名,由长女至老六生于香港,属英籍香港人,第七、八、九名子女生于中国内陆,中国籍。牛哥1925年生于香港,是家里第四个孩子,母语是粤语。
虽生于富家,牛哥称自己童年生活黯淡,“父不疼母不爱”。牛哥母亲杨湘云生于1900年,与丈夫同龄,牛哥对母亲的描述是“大脚娘子,娇小玲珑的美人,念‘圣玛利书院’,读洋书的,该校的制服是‘小凤仙装’上衣,长裙,十分时髦,该算是当年蜕变时代的新女性衣着”。虽然受过教会学校的西式教育,杨湘云也受家庭影响,笃信佛教和风水,牛哥出生的1925年,李振球娶一吴姓女子为妾,使杨湘云大受刺激,请风水师占卦算命以驱逐“狐狸精”,得出结论新生儿命带桃花,给父亲引妾入门。母亲因此迁怒,对这个儿子十分薄待。“牛哥”这一笔名来源,因为出生年是牛年,也因为母亲动辄骂他“牛命”,命中带苦之意。
文字中每提到父亲,牛哥必冠以“昇君”二字,调侃之外,也有很多矛盾的情绪。“昇君”自幼养尊处优,花钱如流水。少年时代就读于英人开设的“皇仁书院”,养成洋派习气,对各种社团活动“照单全收”,爱唱“广东大戏”,尤爱绘画。毕业后先是供职于薪资优厚的香港水务局,每日驾驶敞篷私家车上下班,时髦而阔绰,后服务于英商太古洋行。
父亲纳妾让牛哥童年生活有些苦涩,却也无形中使牛哥感染了传统中国男子的性别优先意识,“命带桃花”先是牛哥用来自嘲,后来已成为自我欣赏之词。同时牛哥兄弟的绘画天赋,多半来自“昇君”的影响。牛哥到台湾后名声大噪,成了报界宠儿,兼之英俊外貌、时髦的发型衣着,以及洋派作风,屡屡因花边新闻成为关注焦点,正好复制了精力充沛、交游广泛、花天酒地的“昇君”形象。
迁居、战争与身份认同
牛哥生于英属殖民地的香港,一生使用英国护照。6岁时父亲李冠球被派往内地做保险货运业务,牛哥全家搭乘太古洋行的客货两用轮船到了上海,后又迁往到长沙和武汉。牛哥是在长沙入小学接受国民教育的,香港人在湖南人中间受了一番语言不通的折磨。“记得小学课本里有一页‘看见国旗敬个礼。国父遗像鞠个躬。’到这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国旗是青天白日满地红,国父是孙中山先生。”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牛哥有三年时间寄居在香港伯父家,这时的香港没有炮火,只是物价飞涨,作为直接受西方文明浸染的现代都会,香港对牛哥有很深的影响,成了他后来写小说经常用的背景。60岁以后的牛哥有了撰写家族史和自传的想法,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在香港发表声明,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以后对香港的主权,这件新闻刺激了身在台湾的牛哥。到1989年,牛哥写了“家族传奇”系列文章,并配以插图。这些文章或亲历、或听闻、或想象地记述写了祖父祖母的艰辛创业、父辈的风流韵事,对作者自身历经战乱屡次迁居的经历和奇遇叙述详细,也颇多个人英雄主义和传奇色彩的描绘。牛哥的家族史写作被放在“传奇小说”栏目,似不被视为纯纪实作品。也许因为常年撰写谍战探案奇情小说养成了作者天马行空和夸张的文字风格,但目前为止,这些文章仍然是牛哥对家族和个人经历最直接最完整的文字记述。
牛哥在回忆中说,抗战是自己“与漫画结缘”的契机。1940年牛哥从香港回到汉口,一家人住在汉口英租界。学校的美术老师徐老师组织学生成立“小鬼队”,上街画宣传壁画,牛哥也在其中。有一幅画“原图是徐老师用铅笔勾画的。画一个日本兵跪着,各种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工、农、兵、学、商,用刀用枪去劈去刺”;“代表中国人团结的漫画是站满了人的万里长城,城墙上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字样,抗战到底,拥护蒋委员长……等的标语”;“最有意义,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幅漫画是把中国的地图绘成一片桑叶,日本的三个海岛长长的连在一起变形绘成蚕虫,蚕虫的眼睛就是红疤的太阳旗”。
“徐老师说:凭四万万五千万个人团结在一起,每人吐一把口水就可以把日本的三灶岛淹没了。这些都是绘制壁画的灵感。”1987年纪念抗战五十周年,牛哥画了一幅漫画再现这个场景,牛伯伯代表作者自己,在绘制跪着的日本兵,身材高大、绘制青天白日旗的男子是回忆中的徐老师。正义在多数人手里,人多力量大,是抗战宣传漫画的一个主题,等牛哥到台湾,这个创意被颠倒过来用于节育宣传,这是后来的事情。
1987年牛哥作纪念抗战50周年专辑,图为回忆中的街头漫画。
美援与农复会工作
日本投降后牛哥一家陆续迁往广州,牛哥先后在《环球日报》、《华南日报》谋生。这期间牛哥创作了两个漫画人物,牛伯伯和牛小妹,牛小妹是到台湾之后改的名字,在广州时这个形象叫孖辫女,“孖”是粤语“双”的意思。“‘孖辫女’的名称是经由报贩的要求,他们仍需要在粤语地盘上争取报份”。
抗战虽结束,国共内战却爆发了。人心惶惶,每日的话题无非是去哪里逃难。牛哥一家作为军官家属已经准备迁往台湾,这时候一个美国人拜访牛哥,名片上印着英文名Good Friend,中文名音译“顾福林”,以及J. C. R.R.。
J.C.R.R.是“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标志,简称“农复会”,是“马歇尔计划”的一部分,主任委员是蒋梦麟。“‘顾福林’负责的是电化教育。所谓电化应说是科技传播。当年电视尚在起步,收音机仍采用真空管,中国农民十有八九是文盲,文字宣传不够普遍,顾福林企图用漫画作为教育工具……他看中了《华南日报》中的‘牛伯伯’和‘孖辫女’,认为这两个漫画人物可供作农村教育宣传”。
1949年8月29日,24岁的牛哥带着新婚妻子项美湄坐农复会包租的一只客货两用船前往台湾,这是牛哥生命中的第三个牛年。9月1日农复会一行人登陆高雄,办公地点和住处都在西子湾,后来的蒋公纪念别馆,当时是美国海军情报单位的招待所,院门口悬挂两幅醒目的旗帜,一边是青天白日旗,一边是美国星条旗。两幅旗帜合在一起,印着“中美合作”盾牌就是农复会的标志,1950年代的台湾这个标志随处可见,出现在所有美援物资上。
“农复会是一个使用美金为底薪的机构,待遇不受贬值影响,被视为‘金币待遇机构’。”当时牛哥的月薪340美元,相当优厚,工作强度也很大。“由广州市进入农复会开始,即利用‘牛小妹’这个卡通人物制作‘乡村卫生教育’挂图、其中防治疾病尤为重要,如砂眼、肺病、口腔卫生、癣疥等等,整套挂图的名称叫做‘看不见的敌人——细菌’”。
农复会的“电化教育组”后来搬到台北“联合大楼”,地点在总统府斜对面。用农复会的高新牛哥轻松置房安家,生了两个女儿。工作对牛哥来说比较单调乏味,农复会发行了很多小册子,牛哥要绘制封面和内页的说明性图画。《怎样栽培黄色种烟草》,《怎样防治烟草害虫》,《怎样栽培凤梨改良种》,《仓库害虫防治浅说》、《氰氮化钙肥料浅说》、《如何处理污水》、《如何选择种猪》、《如何防治猪蛔虫》、……内容从作物栽培、病虫防治、禽畜饲养、卫生常识不一而足。当时台湾大力发展养猪业,经常需要画猪,是牛哥对农复会工作的一个感慨,写实风格画腻了,就把猪画成拟人卡通。
农复会的工作
大陆人员的涌入使台湾人口短期暴涨,“美国委员菲平下令要做‘节约人口’宣传,他要绘图组画一艘大轮船,船身注明‘台湾’二字,船上是人叠人、人挤人,船缘已压近水平线,人口再增加势必压沉,这图画要制造幻灯片、印刷品、海报、传单、电影院广告时间放映,海报传单到处张贴”。美国委员的创意颠覆了抗战漫画人多力量大的理念,却让牛哥感到“和抗战期间的宣传手法没有两样”。
农复会发行一份半月刊《丰年》,设有世界动态、地方通讯、农业生产、妇女与家庭、儿童天地、长篇小说等栏目,每期都有一页“丰年漫画”,牛哥画了“牛大姐”系列,外形健美、性格开朗的“牛大姐”逃婚离家,四处找工作,由不识字的农村少女变成一个有知识的摩登女郎,获得了年轻有为的唐医生的爱情,无形中宣传了讲卫生、不要迷信、婚姻自主等观念。《丰年》封面上印着“农民之友,生产之道”几个字,作为一份面向农民的刊物,同样用了大量图画和照片,美术设计和漫画版汇集了杨英风、吴廷标、刘成钧、梁乃予、张尼等很多画家,内容会在倡导观念的同时加入官方的反共宣传。例如吴廷标绘制的一幅为新生儿注射疫苗的单幅漫画标题是“未雨绸缪,预防注射;反攻大陆,努力生产”,画面中农舍门框上贴着“反共抗俄必胜”的楹联。 “牛大姐”系列在同时期漫画以及牛哥本人作品中,都体现了少有的单纯。
报纸托起的明星
牛哥在一篇回忆中说:“由于农复会工作只是一个刻板的‘文教’工作,无法发展我的特长,我仍有着向报馆投稿漫画的兴趣。恰巧那时候中央日报增设有漫画周刊,由梁又铭、梁中铭昆仲主编。笔者亲往拜访并说明了投稿的意愿。梁氏昆仲来台前曾在广州看过我的漫画,表示欢迎我加入他们的阵营”。
牛哥自来台后在农复会工作的时间是1949年-1956年,“刻板”的工作并没有占用他的全部精力,也正是在这段农复会时光牛哥同时为报纸画漫画,发挥在当时最稳妥便利的反共抗俄主旋律,除了已经成熟的“牛伯伯”和“牛小妹”,又创作出几个鲜明的漫画形象,形成了牛哥漫画系列的主要班底。其中最著名的是:
1、老油条。
《老油条画传》自1952年起连载于《大华晚报》。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被匪窃据的大陆某都市”,“时间是‘三反’、‘五反’剧烈展开的时候,工商界人士都惨遭迫害”。“老油条”是个旅馆老板,将自己的“牛记大旅馆”改名为“前进旅馆”,为了保住产业,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比起“牛伯伯”系列,《老油条画传》减少了血腥冲突,增加了很多诙谐,老油条有个凶悍的妻子名叫“财多”,财多又丑又胖,却有一个妖娆又有手腕的妹妹“小艳”,老油条怕老婆、财多彪悍吃醋、小艳利用男人不择手段,这些都是故事中最突出的喜剧元素。
2、四眼田鸡。
四眼田鸡与牛伯伯联手打游击后,牛哥又在《民风画报》上连载了以这个人物为主角的《四眼田鸡画传》。《民风画报》1953年创刊,由报人张我风发行,牛哥的长兄李敬洪主编,是一份8开的大型画报,每册售台币4元。《四眼田鸡画传》的主题是“GF”在农村的清算,四眼田鸡参加游击队之前住在“田家庄”,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家道富足,生活惬意,“解放”的到来使田家庄变成地狱,四眼田鸡一家被清算,家破人亡,四眼田鸡因为风流潇洒,被保安大队长的妹妹看中,根据“新婚姻法”,必须结婚,四眼田鸡只好装疯逃出了田家庄。
3、牛老二
《民风画报》上的《四眼田鸡画传》为了表现“清算”的惨无人道,情节设置十分悲惨,四眼田鸡祖父和父亲被杀,妹妹被抢,自己被迫出逃,情节悲惨,笑料全无,很快被《牛老二散记》取代。“牛老二”系列被牛哥称为自己首创的“评论体漫画”,没有情节,而是从记者牛老二眼中看各类社会新闻,用大量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意见。例如,1953年台湾社会对是否该简化汉字有过激烈争论,当时任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罗家伦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上提出报告,提倡简化汉字,使大众易学,并非破坏文化,而是顺应时代潮流。 这一提议引来激烈反响,立法委员106人联名发表意见书,认为简体字毁灭中国文字、破坏中华文化、危及国家命脉,提出《文字制定程序法》以固国本。 《牛老二散记》应时而作,用一只眼的变形人、暴露的色情画讽刺“简化”,把提倡简体字的罗家伦的名字写在乌龟壳上,最后加上口号:“我们要做的事情正多着呢!一切力量应摆在‘反攻大陆’上面!”
“牛老二”的评论漫画还出现在1953年的《民族晚报》上,题为《牛老二日记》和《牛老二信箱》,这是取材于时事新闻、表达作者意见的一个系列。1954年夏天,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特大水灾,台湾成立了“大陆灾胞救济总会”,发起对大陆的捐助,旨在发扬台湾政府维系大陆人心之道,同时强调“GF”的暴政,是造成天灾的基本原因”。 《牛老二日记》画了有镰刀斧头标志的魔爪和青面獠牙的“GF”,面对洪水滔天的惨景,以及印有青天白日旗的救济粮,文案是“由于GF建设无能、干部腐化,今天又酿了一场大水灾,多少同胞又在啃树皮草根了!我们今天在台湾,是为解救大陆同胞而战!”
台湾时政新闻中少不了反共,同时“牛老二”也是牛哥作品中最贴近台湾社会的一部。1954年台湾省教育厅曾规定公共及娱乐场所禁播日本歌曲,一位台湾议员因自己经营一家日式茶室,一再提议解禁日本歌曲,“牛老二”有一篇专讽此事,连茶室的名字“银河”都醒目地标出。在“牛老二”系列中经常可以看到具体真实的地名和人名,台北车站广播太吵,新生南路一段有粪便无人清理,市立松山图书馆开放时间太少,市民建议改善……大量民生琐闻,乃至失物招领都成为“牛老二”的直接素材。
4、杨经邦
1953年12月牛哥开始在《中华日报》连载《杨经邦画传》,主人公“杨经邦”谐音“洋泾浜”,穿西装打领结,是一家洋行的小职员,杨经邦的太太本来姓马,为了模仿影星欧阳莎菲,改名欧阳菲菲;夫妻有一对双胞胎儿女,也都取了漂亮的洋名字,男的叫“约翰”,女的叫“露露”;家里的宠物狗叫“达铃”(darling),只有它才是一只地地道道“洋狗”。“洋泾浜”本来指租界华人说的蹩脚洋文,牛哥在“杨经邦”系列中放弃了反共抗俄的官方宣传话语,笔锋一转,开始讽刺小职员阶层追求虚假洋派的“假洋鬼子”作风。杨经邦在公司受老板的气,还要想方设法讨好老板,他的太太一心向往电影明星的奢华生活,许多笑料极富生活气息,在当时台湾社会中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
1950年代牛哥的漫画创作作品极其丰沛,《自立晚报》刊有“牛小妹”、“小阿飞”、“风骚鬼”、“西游幻记”、“老牛夜画”系列,《民族晚报》刊有《牛和尚》、《铁牛画传》、《漫画大师》、《小心心》等。这时候牛哥也写出了他最有名的小说《赌国仇城》、《情报贩子》、《职业凶手》、《亡魂记》、《大小姐与流氓》、《骆驼奇案》等等,并在每部小说连载时都配以插图。
牛哥喜好交际,在社会活动中一直非常活跃。劳军曾是台湾的全民文艺活动,国民党政府号召文艺到军中去,无论演艺圈还是文化界人士都通过劳军建立关系、发展人脉、扩大影响。1954年牛哥与长兄李敬洪自组“兄弟劳军团”,邀当红女星穆虹、吴惊鸿、张仲文、黄曼、司马音加入,阵容强大,非常引人注目。1950年代台湾以节日庆祝、纪念日宣传、劳军为目的的演出活动极为频繁,《牛伯伯打游击》、《老油条》、《牛小妹》都曾编排话语上演。除了剧场演出,牛哥还尝试写剧本拍电影,他自己的小说《赌国仇城》、《情报贩子》等多次被拍成电影。1959年中国制片厂投资拍摄了牛哥编剧的反共题材电影《浩劫鸳鸯》,牛哥在其中担任了主演。
这时的牛哥也不断成为新闻热点。1954年牛哥与《中国新闻》发行人唐贤龙互告诽谤罪闹入法院,牛哥也由此发起反对“内幕”的“文化清洁运动”;1955年牛哥在每年庆祝“光辉的十月”的全省运动会上认识了冯庸将军的女儿冯娜妮,两人陷入热恋;1956年牛哥与香港影星钟情一同出游,事后钟情称牛哥“挟持”,并将对方告上法庭。此事在报界引起轩然大波,法院判牛哥“妨害自由”,入狱六个月,后以交纳罚金代替。 因为“行为不检”牛哥辞去农复会的工作。一桩风流韵事使牛哥的漫画被报纸排斥,也失去了农复会的高薪。到1993年,牛哥在欧洲旅行时接受了一次采访,透露说“和钟情约会,是我个人的《罗马假期》,不幸她当时也是未来国家元首追求的对象,而她不该把对方的约会给忘了”。但就在“钟情事件”同年底,牛哥与冯娜妮结婚,婚礼由于右任主持,很多社会名流到场,十分风光气派。婚后冯娜妮自称“牛嫂”,为牛哥生了两女一子,成为台湾文化界为人羡慕的“神仙眷属”。这桩婚事客观上为牛哥打开了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在军政界拥有更多信息资源,成为与官方若即若离的自由职业者。牛哥牛嫂皆豪爽好客,喜欢在家中摆酒席,地处台北仁爱路的牛哥家常常高朋满座,有文人画家,娱乐明星,也有军官政要,蔚为一景。
后来牛哥将喝酒宴客交友的经历写成系列文章,配以趣图,戏称“酒鬼仙”。在诸多酒友中最有名的一位是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牛哥认识古龙时,后者才20出头,为生计有时要为诸葛青云、卧龙生做枪手,也曾为牛哥捉刀代笔一次。“古龙经常在我家走动,在他的内心之中原因甚多,想学习我的写作经验,想多结识各方面的朋友,最大愿望是希望我能推荐他的小说稿在报纸上连载”,后来牛哥将古龙推荐给《自立晚报》连载了第一篇小说《彩环曲》,也见证了古龙式短句的诞生,最初实是为了多算稿费。那时古龙写稿按册计稿酬,三万字一册,标准稿纸50页,古龙使用“流行·蝴蝶·剑”式的短句,结果“一张稿纸看不到有几个字,有些人批评那不是武侠小说,而是新诗。……但是谁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种新诗体骗稿费的做法还成为时尚”。相貌奇特、身材矮胖的古龙非常入画,他潦倒时结识牛哥,不仅是牛哥座上常客,每当牛哥需要画好酒、好色、贪财的形象时,古龙就成为第一人选;牛哥系列漫画中有个叫“阿当”的小男孩就是儿童化的古龙,而《神仙世界》系列中则有一个西装革履的成年古龙。古龙嗜酒放荡,每因私生活问题被拘,总是牛哥亲自去保释,古龙深感牛哥为人义气,称牛哥为“通天教主”。
牛哥喜欢用漫画挖苦老朋友古龙
(作者授权刊发,因篇幅原因有删节,注释略去。原文《异星:牛哥与1950-70年代台湾的政治漫画》,见《新史学》第八卷,中华书局2015)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人物|李鸿章|鲁迅|胡适|汪精卫|俾斯麦|列宁|胡志明|昂山素季|裕仁天皇|维特根斯坦|希拉里|特朗普|性学大师|时间|1215|1894|1915|1968|1979|1991|4338|地点|北京曾是水乡|滇缅公路|莫高窟|香港|缅甸|苏联|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战|北伐战争|南京大屠杀|整风|朝鲜战争|反右|纳粹反腐|影像|朝鲜|古巴|苏联航天海报|首钢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认识的汉字|学人|余英时|高华|秦晖|黄仁宇|王汎森|严耕望|罗志田|赵鼎新|高全喜|史景迁|安德森|拉纳・米特|福山|哈耶克|尼尔・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单|2015年度历史书|2014年度历史书|2015最受欢迎文章|2016年最受欢迎文章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