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有这么一家公司,他已经有65年的历史,服务超过80%的财富500强,总计客户超过60万,遍布125个国家。此公司年收120亿美元,利润15亿美元,市值400亿美元。在美国,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从他这里拿工资。每年,他先于美国劳动部发布的独立就业报告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市场。
他,就是ADP,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巨头之一。今天,就不和大家说太多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事情,而是希望和大家谈谈这家企业是怎么围绕自己的核心服务“发薪水”,一路处在所谓的“风口”飞翔的。希望在这个所谓的“互联网+”甚嚣尘上的时代,能够给大家些启发。
ADP的风口之旅
1949,“痛点”而来的服务,需要自己动的“自动化”
和很多伟大的企业一样,ADP也是源于一个痛点。21岁的Henry Taub一天在拜访一家公司的时候,发现这家公司因为发薪水的员工请病假而耽误了给工人发钱。工人不能按时拿到钱自然多少会引起一些麻烦。于是,Henry看到了一个机会,创建了Automatic Payrolls。这里的Automatic自动化,自然没有那么自动,就是Henry帮着这唯一的客户发薪水,自己动。
1950,自动化年代
不过年轻的Henry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永远自己动,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准确和高效的发薪服务。Automatic Payrolls 马上就引入了Underwood簿记机和Friden计算器这种当时的高级玩意儿。虽然,这些所谓的机器基本上都是机械式的,在现在看来也没啥了。可在当年的美国恰恰就是在流行“自动化”,于是公司也是正处“风口”,很是Sexy。
说起来,这些机器的投入可也是耗费不少,早期的Friden计算器要800美金一台!1950年!那时的一个美国白领一年的收入也还不到2000美元。从这点儿看来,Henry Taub确实是个有前瞻性的创始人,也在一开始就为未来的ADP埋下了“在风口飞翔”的DNA。
顺便说点儿题外话,就在美国人民在如火如荼搞“自动化”的时候,新中国才刚刚建立而已。这么想来,一方面有些略悲哀,可能就算到了今天也会有人认为这种机械计算器还不如算盘吧。而另一方面,又有些自豪,中国搞“自动化”也是80年代的事情了,落后美国30年吧。但是今天,早已没了这么大的落差,也许刚出的手机芯片就会用在小米身上。
1957,大型机+自动化处理年代
风继续吹,就在1950年代初IBM和七个小矮人(可自行百度)推出使用打孔纸带的大型机之后。Henry的公司做了个艰难的决定:从手动的计算器跳入计算机时代。应该说,这一方面确实也是与日俱增的客户需求带来的,但是另一方面公司并没有单纯通过增加人手来解决这个需求,而是在大型机上投了重金!
嗯,公司还顺便改了个名字,叫做“AutomaticData Processing”。为什么?你猜对了,就是那个时候Automatic、Data、Processing这三词儿都很流行~~~改完名儿的ADP于1961年登陆资本市场,继续飞。
1984,PC与软件年代
公司在上市之后持续高速发展,借助专业化和大型计算机,在二十多年的光景里一时无人能敌。但是世界也没闲着。1981年IBM推出了PC,个人电脑。大家可能注意到了,ADP一直以来都是以他为中心来为客户提供发薪服务的,电脑也是在ADP那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自行购入并使用PC了。这可怎么办?ADP经过思考:那我们做软件吧。于是,ADP变成了一家Software 公司。
1984年啊,正是微软突飞猛进的日子(微软于1986年上市),那个年代,“软件公司”这个title可比现在的“互联网公司”牛逼多了,因为稀缺的多。
1998,互联网+云服务
1998年,ADP.com上线,客户可以在任何电脑上上传自己的发薪信息和执行操作。而那个时候,甚至SaaS和Cloud Computing这样的词儿还没被发明出来。而在那个互联网的年代,雅虎于1994年的诞生与1996年的上市可以算是标志性事件了。ADP可谓紧随其后,坚决跟住风,转型成为互联网企业。
2009,移动互联
2007,因为iPhone1的诞生被标志为移动互联网的元年。而ADP于2009年便把自己的服务植入了移动APP,客户可以随时移动化完成发薪和数据整理。ADP又变成了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了。
2012,大数据
2012年,ADP推出了ADP Reserch Institute服务,借助大数据技术提供人力资本管理(HCM)领域的咨询服务。同时,发布年度ADP国家就业报告。此报告一出,往往是整个华尔街都得晃三晃。
先到这里吧,ADP2013年还建立了第二个创新实验室,目的就是盯住未来,所以相信其还会在新风口中继续飞翔。雷军的“风口论”目前还在流行,但是谁都明白,如果不能一直处在风口中,猪就算飞起来,也是会掉下去的。而ADP,却似乎是一只永远飞翔的猪。通过对ADP的梳理,笔者感受到了3条启示,说与大家听听。
ADP永驻风口的3条启示
1紧跟每一轮的科技革命
从ADP的发展来看,虽然是代客发薪这种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ADP提供此服务的时候,outsourcing这个概念还没被发明出来,可见牛逼的公司确实都是先驱),貌似听起来和高科技没有啥直接的关系,但是ADP在其发展的60多年里基本上一样也没拉下。
从机械式计算器、大型机、PC、一直到互联网、云计算、移动、大数据等等,似乎ADP从每一轮比较大的科技进步中都能够受益。而试想一下,如果ADP错过了这里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公司到今天还能否存在,也就不好说了。
这也让我想到了最近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上面写到目前为止业绩最牛逼的企业其实都是传统公司,比如石油、烟草等等。主要的论点是科技公司不靠谱,传统的这些企业才稳健。
此结论不能完全认同。试想如果有一家石油公司现在所有的勘探计算不是靠超级计算机而是靠算盘,能够活下去吗?
应该说,任何伟大的百年老店,一定是那种能够盯着各种科技革命,并很好利用之的公司。
2改变并不容易,不妨有个缓冲期
但是,改变并不容易。在检索ADP公司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两句话,说得很沉重。一句是1957年,ADP决定从手动计算器全面转型大型机的时候,Founder Henry说“我真的认为我们从手工转向自动化环境的时候,是赌上了整个公司的。”他用了“Bet the company”这个字眼儿,可见其时决策的不易。而另一句是在1984年,ADP决定为客户的PC做软件的时候,CEOJosh Weston说“我们的目标是变成客户PC的伙伴,而不是敌人!”也是充满了硝烟味儿。
科技环境的转换,往往会带来整个商业模式的转变,从而影响到公司整个的经营方法和利益格局。所以改变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在老业务还非常健康的时点。比如从国美苏宁身上我们都看到了转型的艰难。
而商业文明还在初级的中国,如ADP般能很好转化自己的企业缺乏,很多科技进步的冲击便会由颠覆者来进行。美国10大电商有8家是传统企业转型,而中国10大电商有8家是颠覆者,可见一斑。
所以,一方面如第一条启示而言,不跟随是不行的,但是乱跟随自然也会死得很凄凉。从ADP的历史上,笔者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规律。那就是和最前沿的科技往往会有2~3年的时间差。
比如IBM1959年推出1401,而ADP于1961年引进;1981年PC推向市场,而ADP1984年开始为客户的PC提供软件服务;雅虎1996年上市,ADP1998年推出网站;iPhone2007年发布,ADP2009年提供移动产品等等。
笔者认为,这个时间差,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客户的环境变化需要一些时间,而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公司内部的研究、梳理、和准备还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这和联想控股提倡的反复务虚和快速执行的结合,颇有些暗合。(嘿嘿,此处就是硬广)。
而目前看来,没有踏错可能也是ADP能够发展至今的一个原因。虽然要找风口,但是弄不好被风吹到阴沟里,也不是不可能。
3泡沫会有的,不妨利用,但是胜利属于真正创造价值的人。
从股票走势来看,一直把自己打造“风口企业”的ADP,确实也不能免俗。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中也是一路走高,而且也跟着做了个过山车。为了达到自己在2000年最高峰时的股价,用了将近13年。
那场互联网泡沫的破碎,到底葬送了多少企业,可能都不可记了。而如何看待这场泡沫下的ADP呢?从公司收入和利润的角度来看,公司似乎根本就没有受到太多的冲击。而是继续稳步向前。从这个角度来看,胜利还是属于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人。
把握住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服务,并且跟随时代的角度去重塑自己的商业模式和运营逻辑,可能才能够最终胜利。因为“风口”这个东西,总是会在变的。目前中国“互联网+”似乎成了国家主题,一时间所有企业似乎都患上了“互联网思维缺乏恐惧症”。而有些所谓的互联网企业,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也飞上了天空。但是,这个“互联网风口”会永存吗?
从ADP的角度来看,“自动化大型机”持续了27年;“PC软件”持续了14年;“互联网”持续了11年。每一阵风刮的时间,正在不断地缩短。而只有坚持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服务,才算有了自己的翅膀,才能永远飞翔。
元庆说,“透过互联网的喧嚣,我们应该看到生意的内核仍然是做好产品、服务好客户。”然也。
最后的笑话
最后,以一个笑话来结个尾。乌鸦和猪一起坐飞机。乌鸦对空姐说“给爷来杯水”,空姐不悦但从之。猪看了也说“给爷也来杯水。”遂愿。然后,乌鸦又说“让爷亲一个“,猪也说“让爷亲一个”。空姐怒,将乌鸦和猪都扔下了飞机。在落下的时候,乌鸦对猪说“傻了吧!爷会飞!”呵呵~_~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李宇浩
来源: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