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83492021-02-08 06:31:45.0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罗希 程思 实习生 管诗彧近八成Z世代愿为家乡方言代言方言,江西话,刘雯,王梓,图表,名片,手抄报,卡通动漫人物,屏幕截图,彩色动漫268344时政
http://img.cyol.com/img/news/https://s.cyol.com/shuzibao/cmsfile/paper/2021/0208/20210208060112744.png/enpproperty-->
近八成Z世代愿为家乡方言代言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罗希 程思 实习生 管诗彧 来源:中国青年报
“师傅,泡馍汤宽(意为汤多——记者注)。”“师傅,这个腰子烤得不要太老。”对于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刘雯来说,陕西话是她与生俱来的“印记”。说起拥有浓厚家乡特色的方言,刘雯总是觉得“美的很”。
每次和新结识的朋友见面,来自延边大学的吴芳芳都会用“我想给你整个世界”“那你整吧”这段东北方言对话来调节聚会气氛。作为圈子里的开心果,她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说句“你倒是支棱(意为挺直——记者注)起来啊”,总能逗得朋友前仰后合。
伴随着“猴赛雷(意为好厉害——记者注)”“给力”等方言的走红,“方言梗”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区别于普通话的板正标准,方言通过“乡土味”与发音、释义大相径庭的“反差感”,意外地博得了当下年轻人的青睐。无论是默契玩“梗”后的“相见恨晚”,还是“他乡遇故知”后的“一见如故”,方言已在时刻准备为家乡代言的Z世代心中打下深深烙印。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900名高校学生就方言话题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11%被调查者会说方言,方言以其有趣、好玩的特性(47.05%),自带的归属感、亲切感(79.53%),浓厚的感染力(69.30%)和利于家乡文化传承(59.51%)等原因,“俘获”了81.11%Z世代的芳心。其中,东北话、四川话、广东话在“最受欢迎的方言”排行榜中位列前三。
方言,玩“梗”素材的“主力军”
作为南方人,胡琪表示自己家乡方言最大的特色就是“合音”。“比如说将‘朋友’连读,就是大家常说的‘男票’‘女票’,我们听起来就会觉得很亲切。”据了解,“合音”是一种常见的语流音变,由于快读、连读或者其他原因,两个音节或者多个音节合读为一个音节。随着越来越多的“方言梗”在网络中流行,每每听见“我不造”“我宣你”等网络热词,胡琪都会习惯性地和朋友相视一笑。而一夜再度翻红的《巴啦啦小魔仙》中,“游乐王子”那句“与你无关”的方言发音——“雨你无瓜”更是引起了无数闽南地区网友的共鸣。
交流方言如今已成为Z世代聚会项目不可或缺的有趣一环。模仿、学习对方家乡的常用语,成为年轻人缓和气氛、拉近距离时屡试不爽的新方式。“她扒拉我”“蓝瘦香菇”等带着浓烈地方色彩的流行语,配上影视剧中“鬼畜”的剪辑,更是以其魔性的发音再度翻红,成为热衷于玩“梗”的Z世代心头爱。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4.77%被调查者会使用“方言梗”。
上海师范大学吕建华在《网络环境中我国方言传播的特点与路径》一文中写道:“现实中,方言在一个地区可能是很平常的交流语言,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往往变成诙谐、搞笑、甚至宣泄的表达。”“方言的部分言语在网络上出现了超过现实规模的跨地域性的特点,甚至扩大到全国的性质。”
《浅析网络热词的传播机制》显示,“雨女无瓜”相关台词一经播出,72小时内最高热度值便已达到40.75(2017年6月19日热搜第一,当天的热度值为29.33)。哔哩哔哩网站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已超过900万。”现今,“雨女无瓜”仍是Z世代表达态度的常用词之一。
在王梓彤眼里,家乡话是一种“能直抒胸臆”的语言,“特别贴切、生动,是我习惯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家乡话有时让身边的朋友“一脸懵”,但这种独特的表达依旧给王梓彤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有一次课后,同学喊王梓彤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已经很疲惫的王梓彤下意识地回答了一句“不带老”,换来同学的一脸疑惑。“老是谁?”同学的反应逗得王梓彤哈哈大笑。原来,在山西话中,“不带老”可以理解为懒得做某件事或者不乐意做什么。王梓彤表示,自己经常在不经意中“蹦”出几句方言:“我觉得这些表达很舒适,很直接。”
生活中的刘雯不仅自己爱说陕西话,还喜欢“普及”陕西话,外地来的同学就是她的重点普及对象。推荐经典影视作品、一对一教学,都是她的拿手好戏。在刘雯看来,陕西方言和陕西美食分不开,“我在给身边同学介绍这些美食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地用陕西话来介绍,他们也会主动学。”刘雯拿自己的江西室友举例:“这个江西姑娘吃饭时的一大乐趣就是学习每道菜用陕西话怎么说。”
乡音,打破藩篱的“破冰船”
在浙江财经大学的赵书璇眼中,方言是家乡身份的象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她感谢家乡良好的方言环境,也因方言多了一份对家乡的归属感,出行在外每每听到乡音她都备感亲切。她笑称方言是家乡赐予自己的天然“Buff”,“保护隐私又避免争议,有时候碰到老乡,还能多交一个朋友。”她回忆起一次和爸爸以及他的朋友旅游时,因为讲家乡话和一位老乡结交的故事,“听到熟悉的温州话时,大家都觉得亲切,一见如故,后来还发现我们都来自一个镇,加上聊得很开心,就一起约着吃了顿饭。最后我爸爸的朋友和新认识的朋友还谈成了一笔生意。”赵书璇当时就觉得方言像一双有着天然亲近感的手,即使是身在他乡、素昧平生的同乡人,也能被这双手温柔地拥在一起。
王梓彤介绍,太原话习惯用助词收尾,加上语气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说话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渐渐地,在王梓彤的熏陶下,从没接触过这种有趣表达的同学有些好奇,说话时纷纷尝试这种“特别的调调”。王梓彤来自甘肃的舍友,在她和另一位太原舍友的带动下,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太普”,“舍友以后想来太原好好看一看、玩一玩,了解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56.89%被访者会在不经意间说起方言,51.11%会在老乡多的地方主动说家乡话,76.33%会在与家人谈话时用方言沟通,50.89%会主动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家乡话。
方言也是赵书璇拉近同学间距离的一大“法宝”,她和同学在相处过程中会讨论普通话里同一个词语对应的不同的方言发音会有什么区别。“比如说温州话里面开水的发音是‘tu’,因为古汉语里的开水读作‘汤’,我们的方言就按这个发音。而用义乌话讲‘水’就是‘xu’,和普通话发音更接近一些。”每次谈到这个大家都有聊不完的内容,同学间的关系也更亲密了。
刘雯同样认为交流方言是朋友“破冰”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陕西有个万能动词‘弄’,在江西有个万能动词叫‘搞’。”和江西舍友在一起的时候,刘雯会下意识地说些带有“江西特色”的语言,“搞卫生、搞饭。”每当刘雯这样说的时候,江西舍友便会觉得刘雯“很懂她”。
在刘雯看来,方言为她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小确幸”。她常去的食堂窗口,有位打饭的阿姨也是陕西人。日子久了,两个人便熟络了起来。如果刘雯几天不去,阿姨再见到她时,还总会念叨“怎么好几天不来”。每次窗口出了新菜,阿姨都会邀请刘雯“试吃”,请她顺便给菜品提提意见。擀面皮窗口的叔叔面对这个满嘴陕西话的小老乡,也觉得特别亲切。“秘制擀面皮的价格要比普通的贵一些,但叔叔总是给我打个折。”刘雯表示,这些“小确幸”并非偶然,而是在乡音的牵绕下,同乡人之间无来由的亲切感。
家乡文化,值得传承的“人间宝藏”
刘裕峥来自方言氛围浓厚的上海,她表示,很多上海方言的背后都有一段由来。上海话里面经常说的“洋泾浜”原本是上海租借地名,中国人和外国人混居,相互沟通的语言不是很地道,后来“洋泾浜”就用于形容语言说得不标准。在她看来,方言既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又是可以和现代流行语相结合发展的“潜力股”。网络上流行的“昏古七”这一感叹用语其实来自吴语方言,大家对于这类方言流行语的接受程度之高让她看到了方言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网络环境中我国方言传播的特点与路径》提到:“方言作为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根基相对深厚,只要给予一定的网络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方言就会生根于网络的沃土之上,让方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在新一代人的身上得到传承。”调查结果显示,76.20%受访大学生愿意主动传播家乡方言。
日常生活中,赵书璇对方言很感兴趣,各地方言在她眼中都有独特的魅力,她经常观看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方言名场面和方言翻唱歌曲这类视频。她觉得不同的方言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这些视频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厚植方言文化的土壤。视频播放到温州话的部分,弹幕都在刷‘听不懂’,我心里就在想:这么难的方言我居然会讲,亲切之余又感到一丝丝自豪,我想很多观众都会为自己会家乡方言而感到一种归属感和骄傲。”
毛书歆认为,随着现代网络、交通的发展,人口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方言的使用的局限也愈加明显。“地域的壁垒被打破后,普通话的交流场景越来越多,方言的传承也会遇到阻碍。但我相信方言不会消失,而是以地方特色文化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我们家乡现在有专门的方言类录音资料和教学书籍,方言作为地域文化是值得保留的。”
在王梓彤心里,家乡方言还承载着一份归属感。“它证明着我从哪里来,给我带来一种身份上的归属感。”王梓彤乐于把家乡话分享给更多朋友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在她看来最为重要。“很多人提到山西、提到太原,大多会想到醋、煤炭、面食。山西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地方,希望透过语言中点滴的趣味,让更多人感受到山西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想来这片土地走走、看看,了解真正的山西。”
家乡话成为流淌在血液里的分子,变成陕西人刘雯身上抹不掉的印记。在普通话的世界里穿行久了,时不时地带出几句家乡话,那种能够准确表达心中所想的畅快,总让她觉得“舒服、自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觉得这就是自己身上的一种烙记,不管走到哪里,都希望带着它。”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芳芳、刘雯、胡琪、王梓彤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