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8月30日发表题为“深圳四十辉煌 香港不进则颓”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深圳经济特区本月二十六日迎来四十华诞。从一个荒僻的边陲小城到国际大都市,从GDP不足两亿元(人民币,下同)到去年逼近二点七万亿元,深圳四十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经济奇迹。一河之隔的香港,曾经是深圳发展的“老师”,如今正被这名“学生”追赶,而且仍然深陷政治泥沼以及疫情冲击。香港应该有高度的危机感,尽快摆脱无休止的政治争拗,加大与深圳在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合作,与这个后起之秀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一九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利用政策优势,“杀出一条血路”。毋庸讳言,深圳的发展在四大经济特区中一枝独秀,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毗邻香港。四十年前,当深圳还“一穷二白”,香港已是耀眼的“东方之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为深圳输送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现代化思维。深圳也是靠港资制造业转移,靠“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家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年蛇口这一标语轰动全国,其实观念也是源于香港。
深创科超硅谷 控疫快经济弹
深圳素有“小政府”之称,尊重市场规律,尽量少干预企业运作,营造了比较宽松自由公平的营商环境,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是深圳崛起的诀窍。但“小政府”并非不做事,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深圳科技基础几乎为零,本身没有知名高校,也缺乏科研机构,但“静静起革命”,自一九九九年起每年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如今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指标位居全国第一。腾讯、华为、中兴、比亚迪、大疆创新等巨企在国际商业舞台叱咤风云,乃至成为中美科技战的主角,都在深圳设立了基地。
如今的深圳,已经脱胎换骨,赶超加州硅谷,成为国际高科技和创新型城市,经济总量因此不断攀升,超过香港、新加坡。由于较快控制疫情以及灵活应变,深圳今年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负百分之六点六,到第二季度的百分之六点二,实现V形反弹,上半年已经实现正增长;香港受疫情和政治风暴的双重夹击,上半年GDP收缩百分之九,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萧条,两地形成鲜明比照。
港须聚焦发展 走出政治泥沼
回顾香港回归二十多年来,经济虽然也有发展,但已不复当年的活力,近年更陷入无休止的政治风暴,人为制造纷乱,蹉跎岁月。深港合作亦错失了好多机会,以高科技为例,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知名学府,科研实力雄厚,二十年前深圳频频向香港招手,但不获港方积极回应,只好单方面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全球科技产业链条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如果说前二三十年深圳在香港面前是以学生的姿态出现,如今这个学生则大有青出于蓝、后浪推前浪之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香港必须尽快控制疫情,走出政治泥沼,聚焦发展,否则将会失去竞争力。
在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深港在科技合作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深圳虽有完善的供应链优势,但是产业缺少基础科学支撑,香港仍然具备科研、国际联系的优势,形成产学研互补。深港三年前已经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在占地面积八十多公顷的河套区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如今仍是雷声大雨点小,两地应该加速创科园建设,从而带动香港的经济转型,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