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5日在其官网通报称,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欧阳中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1月5日凌晨3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先生的告别仪式定于2020年11月11日(星期三)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是“书法家”,也是“教书匠”
生于1928年的欧阳中石先生,祖籍山东肥城。他曾先后入书法家吴玉如、哲学家金岳霖、画家齐白石、京剧家奚啸伯门下求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至今,著述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
外界称呼他为“书法家”、“艺术大师”,但欧阳中石更习惯称自己为“教书匠”。“我一辈子就干这个,从读完书就开始教书,是地地道道的教书匠,而且从小学、中学、大学……从最底层教到最高层,我还不就是个教书匠吗?”他笑着说。
的确,论教学,没有人比他更全面。早在1948年,中学毕业,欧阳中石就在济南做起小学教师,直到考进辅仁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又被分配到师范学校教书;1981年,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颇有创新的他来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开辟书法艺术高等教育之路。
资料图:欧阳中石书中华美德古训展。中新社记者潘旭临 摄
回顾书法艺术高等教育之路,欧阳中石自然功不可没。但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尽到了一名教师应有的职责,根本不值一提。正如此前他在《中石自况》诗中所言:“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自无奇。无奇不意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
“大家有需要我之所往,尤其是跟年轻人生活在一起,自己也觉得自己年轻了。”
对于文化学习,欧阳中石认为其主干就是一个字“德”。他说,“直”、“心”为“德”,就是要求一个人正直、向上,从思想上、从行动上都要讲“德”,这就不会影响他人。
他曾说:“教了这么多年书,做了一点事情,感觉很欣慰。我把上面的继承下来了,再把继承的东西传下去,起到承传关系……看到自己学生得到成长很高兴。”
资料图:欧阳中石中新社记者廖攀 摄
汉字是中国人提供给全世界的厚礼
在欧阳中石看来,汉字是一幅画,能同时体现具象和抽象的高妙,是中国人向全世界奉献的一份厚礼,是中华文化的基础。
“汉字是文化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提供给全世界的厚礼。”提到“和”字,欧阳中石表示,“‘和’太了不起了。要在字典里查这个‘和’,不是在禾部,在口部。为什么?这个字念‘hé’念‘hè’也念‘hú’。口是发声,它讲究的是内容可以不一样,但可以汇成一致,这就是‘不同而和(hé)’;如果你有一种声音,我发出另一种声音来应和,这就是‘hè’;‘hú’,比如打牌赢了就是‘hú’,都协调在一起了。所以,从文化上说,中国发展追求的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是可以有很多声音,但要协调、汇集成一种心愿来实现共同的理想。”
“还有‘信’,‘人’‘言’为‘信’。人说了话,一定是真实的、可信的、符合事实的。人若无信,何以立足?所以说,‘信’也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传统美德。”
谈到汉字的繁简之争时,他指出,不能把繁体字和简体字对立起来看,繁体字是传统汉字,发展下来了,简体字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现象。
“实际上,有些繁体字还需要简化,有些简体字更需要改进,简化得没道理不行”,欧阳中石举例,自己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新闻标题为“淫雨霏霏”,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形容连绵不停的雨的“淫”字本为“霪”,把雨字头去掉,意思就变了,应该考虑改回繁体字。
欧阳中石说,文字学家不应该只研究一个字的典故,更应当考虑汉字规范化的问题,笔画太多的字可以简化,简化不好的字应再改回去,最后有个统一规范。
资料图:欧阳中石 中新社记者杜洋 摄
如何练得一手好字?欧阳中石这么说……
当被请教如何练好字时,欧阳中石笑言,“我不主张练字,主张学字”。他在分析其中区别时指出,练是重复,如果是错误,就会重复错误,学是获得,把前人的精华变成自己的。
在欧阳中石看来,要理解、弘扬传统美德,学好汉字正是必要的功夫,“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所以说,我一直在呼吁书法教育进课堂,孩子们不光要练书法,而且还一定要重视书法文化,把文化放在首位,把认字、写字和用字结合在一起。”
谈起他当年向武岩法师学习书法的逸闻,当时,武岩法师规定欧阳中石要在他提供的宣纸上写字,收费五元钱一张。在一袋面粉只要两元钱的年代,这张纸的价格可以说是非常昂贵。
“还规定我不能回家练”,欧阳中石回忆,这让他非常认真地看老师写字,不舍得轻易下笔,很快就学得很像,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进步。最后,武岩法师把收的纸钱全部归还给了欧阳中石的母亲。
这段经历也让欧阳中石更重视学的过程,更强调精通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地重复练习。
大师,一路走好!
来源:中国新闻社